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2019-05-21崔若峰
崔若峰
阳春三月,2019年全国两会如约而至。今年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第一年,李克强总理在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们要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既体现了我国政府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持续性,也体现出政府对人民期盼更高水平的教育供给的积极回应。围绕如何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热点一:创新机制,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发展更有质量的教育,需要积极推进教育治理的现代化。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建议,应着力推进政府转变教育行政职能,大力削减教育行政审批事项,认真实施“三个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教育领域简政放权,真正释放基层教育改革的活力和创造力。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杭州市副市长谢双成提出,既要重视给学生减负,还要注意给学校、给教师减负,让教师的非教学压力真正减下来,可以更安心更舒心地上课。
为解决薄弱学校的发展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的“特许学校”,由政府拨付办学经费,把薄弱学校交给有理想、有本事、有能力的人去做。
热点二:礼遇教师,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认为,健全教师荣誉制度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弘扬尊师重教良好风尚的迫切需要。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张志勇建议,尽快设立“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建立国家级教师表彰奖励制度,设立“国家教师奖”,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社会声望。
张志勇還建议在全社会倡导教师优先的思想,建立人民教师生活出行学习“绿色通道”制度,教师外出乘坐交通工具时给予优先通行的礼遇,教师参观各种景点场馆、观看各种演出给予门票免费或优惠礼遇。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建议,探索公共场所对教师实行优待等方式,如在医院、机场、车站等开辟“教师窗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热点三:持之以恒,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多因一果的综合征,要多方面发力来综合整治,不管是政府、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要尊重教育规律。”教育部长陈宝生介绍,针对“校内减负,校外增负”问题,2018年教育部联合四部门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排查40.1万所培训机构,整治了27万所有问题的培训机构。针对“线下减负,线上增负”的新问题,教育部已经会同有关部门开始研制综合治理的文件,对线上培训进行规范。
陈宝生呼吁全国的学生家长:要有科学的教育观,对孩子要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家长做不到的,绝不强迫孩子;孩子想做的,家长理性地引导孩子。”对于减负问题,陈宝生表示:“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治理下去,不获全胜,决不收手!”
热点四:重视家庭教育,优化教育发展生态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不到位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还会给孩子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民进中央提交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家庭教育发展的提案”显示,68%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感到“比较焦虑”。全国政协委员、青海民族大学副教授李莉娟认为,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认为,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规律缺乏科学认知,那么周边的焦虑心态会迫使家长不得不跟风从众,形成盲目攀比。
破解家庭教育难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政府教育总督学潘惠丽认为,“将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可以有效缓解目前家长对家庭教育认知的盲目状态”。民进中央提交的提案,建议在学校章程中完善家校共育的条款设计,使家长了解不同于学校、教师的监护责任和权利,帮助家长区分自己和学校的学生安全责任分工,为预防、缓解、消除家校矛盾做好铺垫。
热点五:解决师资难题,振兴乡村教育
当前,乡村教育仍然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薄弱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目前,乡村教育在硬件建设上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在不少地方,“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实现。振兴乡村教育,教师越来越成为关键的因素。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庞丽娟认为,要破解农村师资难题,国家应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布局中,通过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乡村教师岗位特殊津贴制度、学校工资总额包干制度和实施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让优秀教师和年轻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支月英认为,一些地方的教师进修学校在几轮机构改革中不断被弱化甚至撤并,成为教师培训网络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这导致了广大农村教师培训质量不尽如人意。支月英建议,国家要大力加强市、县两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各地要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为基础,整合教研、电教等机构职能和资源,组建区域性的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或教师发展中心。
热点六:加强法治建设,营造安全校园
近几年,教育部和公安部等部门密切配合,对校园安全问题进行综合“治病”,学校安全问题有了明显改观。陈宝生介绍,现在中小学、幼儿园,86%以上都已经配备了保安员,70%以上的安全防范体系建设达到了国家建设标准,未来,校园安全治理将进一步夯实综合治理的力量基础、技术基础、制度基础,开展“护校安园”活动,加强督导检查和追责。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张玉清分析称,从立法体系和相关条款来看,我国校园安全立法还很不完备,建议制定全国统一的《校园安全法》,完善立法体系,建立校园安全相关标准,确定校园及其周边安全设施建设要求,厘清关乎校园安全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个主体责任,最大限度减少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同时使校园伤害事故处置有法可依。
针对“校园暴力”事件和低龄未成年人严重犯罪行为,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等30位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关于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议案,建议未成年人刑责年龄降至12岁,重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事后监管,加强社区性保护处分的多样化,以达到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与犯罪行为的预防。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建议尽快重视工读学校建设,将其变为挽救“问题少年”的最后防线;对于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可以建立预备转学机制,即给学生半年或一年的留院校查看期,在此期间不思悔改者要立即强制送入工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