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分析
2019-05-21万立成
万立成
[摘要] 目的 论述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经病变患者以依帕司他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 该次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借助单双号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以甲钴胺片治疗,观察组以依帕司他片治疗,对比药物疗效,分析用药前后患者神经传导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χ2=7.954 2,P<0.05)。未实施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神经传导速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治疗后指标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各运动、感觉神经传到速度均较对照组快(t=4.529 1、4.756 5、5.075 6、6.947 7、8.042 6、8.037 9,P<0.05)。结论 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 依帕司他;糖尿病;周边神经病变;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03(a)-0181-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指的是患者单纯因糖尿病作用使周边神经出现功能障碍问题,属于较为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导致患者残疾的常见因素[1]。临床症状表现为早期患者感觉肢体麻木、发热、有触电感,病情发展严重者可能出现关节灼痛、骨髓深部疼痛,当累及运动神经后,患者会出现肌力减退,残疾情况。该文分析依帕司他片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间该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对象选择该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借助单双号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共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最低为40岁,最高为77岁,平均年龄(51.4±3.2)岁,最短患糖尿病疾病4年,最长患糖尿病28年,平均患病(8.6±1.2)年,平均神经病变(3.4±0.7)年。观察组共计患者3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最低为39岁,最高为76岁,平均年龄(51.2±3.3)岁,最短患糖尿病疾病5年,最长患糖尿病27年,平均患病(8.5±1.1)年,平均神经病变(3.3±0.5)年。两组患者资料经统计软件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研究。该次实验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2]:①均经相关诊断确定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②无严重心、肝、肺功能障碍情况;③均知晓本次实验内容,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3]:①排除因免疫功能障碍导致神经病变患者;②排除因外伤等其他原因造成神经病变患者;③排除精神疾病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甲钴胺药物治疗,甲钴胺片(国药准字H20051425)用法用量为:1片/d,3次/d,温水吞服,或根据患者年龄、病情适当增减药量。
观察组给予依帕司他药物治疗,依帕司他片(国药准字H20040012)用法用量为:1片/d,3次/d,饭前温水吞服。
1.4 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显效,患者肢体麻木、疼痛感消失;一般,患者肢体麻木、疼痛感减轻;无效,患者肢体麻木、疼痛感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神经传导速度指标:统计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尺神经等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指标变化。具体方法为:使用ZET-100(上众)数字心脑肌电图仪检测,保持室温25℃左右,患者皮肤温度30~32℃之间,分别测试尺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各项数值。检测需由同一人员操作,避免主观因素对结果的干预[4]。
1.5 统计方法
选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以χ2检验总有效率这一计数资料[n(%)],以t检验尺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率计量资料(x±s),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中经治疗后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中共计无效患者1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3.3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54 2,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运动神经传导速率对比
未经过药物治疗前两组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率无明显差异,经治疗后均有所改善,观察组尺神经等运动神经传导速率数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治疗前后感觉神经传导速率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尺神经等感觉神经传导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前尺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率数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缩写为DPN,目前临床尚未对其发病机制有确切定论,普遍认为基于糖代谢紊乱,由多项因素共同作用。也可因细胞内具有免疫功能的小分子蛋白异常或氧化所致。例如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环境,多元醇代谢异常,细胞中葡萄糖醇含量过高,肌醇降低,形成的糖化蛋白致神经功能及细胞结构受损[5]。
依帕司他属于一类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具有选择性的特点,主要作用于醛糖还原酶,可有效抑制这类酶的活性。经临床研究证实,该药物可以对糖尿病患者外周神经病变细胞内山梨醇积累发挥抑制作用,进而提升运动神经传导速率,强化自主神经机能,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山梨醇是影响神经细胞功能的主要物质。同时该药物可调整神经纤维流异常,增加神经纤维面积[6]。
该文分析糖尿病患者采用依帕司他治疗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63.33%,且治疗后观察组尺神经等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率数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该研究结论与胡雪剑等人[7]发表结论相一致。因此,在治疗糖尿病合并神经疾病时,可以采用依帕司他进行治疗,整体疗效效果显著,同时还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神经传导的敏感性,可在临床治疗中大范围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勇.依帕司他对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9):130-131.
[2] 庄丽.联用依帕司他与腺苷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6):150-151.
[3] 方琳,樊世江.甲钴胺、依帕司他、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16):92.
[4] 汪志良,杨竹洁.西洛他唑片联合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疗效及机制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36(4):437-440.
[5] 张俊生.回顾性分析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下肢溃疡的临床疗效[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18,15(6):15-17.
[6] 衡爱玲.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3):29-31.
[7] 胡雪剑,任建功,罗晖,等.依帕司他联合抗氧化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震动感觉阈值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12):102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