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人情化要素

2019-05-21张晓彤

现代交际 2019年6期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

张晓彤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第二生活场景,在这一场景中人们要完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情感交流活动,这是人类最主要的情感生活。因此这一场景需要多维构建,在不断完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人类的情感因素,也就是人情化要素,才能创建出人类适居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

关键词:环境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 人情化要素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6-0120-02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改造升级工作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几乎一夜之间,很多老城就焕然一新了。不断提高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使人们切身感受到了生活环境的变化。但过多的高楼大厦占据了城市绝大多数的公共空间,相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情感交流空间在不断压缩,使得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欠缺了一些人情化要素。

一、人情化要素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影响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情感的存在。人情即为人类情感的表现,可以引申为人之常情、世事之情、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或情面,等等。《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到:“人情之所感,远俗则怀。”意思是说,即使是远方习俗不同的人也可以通过情感沟通。说明人类所居之处,人情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极重要人情的社会,因而也形成了人情文化。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可以说,人情文化已经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点滴之中。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第二大场景,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全部内容。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是为人们提供生活服务的场所,涉及内容广泛,包括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街道、广场等,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多功能的社会活动空间。人们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实现社交、亲近自然、社会实践等多种交流活动。可以说,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还应尽可能地为人们提供精神交流的空间。

一座城市的现代化文明程度,取决于城市规划中人性需求的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架接提供桥梁,弥补现代化城市进程中过多钢筋水泥造成的人性冷漠,使城市化进程并不影响人类情感的挥发,使城市作为现代化文明的标志能够增添更多的情感因素。

然而,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过于注重形式感,忽略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情感诉求,使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充满了钢筋水泥的冰冷,而缺乏情感的温度,使居民之间彼此变得冷漠,逐渐淡化了人情文化,也淡化人性空间的位置。故而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改善应围绕“人”的主题开展,加强人情化要素的融入,才能使城市环境中充滿人情味。

二、人情化要素在社交环境设计中的体现

人类作为群居动物,社交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主要渠道。没有了社交,每个人如同一座孤岛,彼此互不相联,社会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模样。那么,在不同时期,人与人之间的社交环境也有所不同。在今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社交软件也在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已经突破了空间的障碍,并实现了即时通讯等新沟通方式。但也同样出现了另一种堪忧的状况,人们过度依赖手机,从而忽略了面对面的情感交流,甚至同处一个空间的人与人之间也通过社交软件进行沟通交流,这使得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但也同样暴露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的疏漏。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渴望被群体认同,渴望与人交流,但也同样需要独立空间,这是现代人渴望交往但同时又需要独立的矛盾心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正是要满足这种矛盾心理的诉求。通过在城市公共环境空间设计中融入人情化要素,既保障人们面对面交流的需求,也保障人们对独立空间的需求。一是为夜市文化发展提供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以突显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人情味。自2018年起,我国很多城市在推行夜市文化,并创建专门的城市公共空间用于满足人们夜市生活的需求,比如夜市广场、夜市小吃街、广场舞街区等,以便丰富人们的业务文化生活,满足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情感诉求。二是增加自助点唱机、无人结账商店等城市公共空间,这些线上线下结合的设施更符合年轻一代居民的消费习惯,通过线上第三方平台进行支付,完好地保护了居民的独立空间,也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在符合当前人们生活、消费习惯的前提下,实现了人们独立空间与交互空间同时并存的需求。这就是人情化要素在城市公共社交环境中的体现。

三、人情化要素在自然环境设计中的体现

人类除了社交需要外,还需要不断地与自然接触,与大自然亲近。这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键。人离不开环境,而环境也离不开人。而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钢筋水泥搭建起来的城市森林渐渐改变了植被丛生、灌木堆叠的自然环境,树木减少,换来的不止是气候环境的改变,也带来了人情的冷漠。人们终日窝居在高楼大厦中,虽然保障了独立空间,但也从此失去了大量的共处空间。早期院落式建筑,邻里关系亲如一个大家庭,而今天相互居住多年的邻居还可能不互通名姓。不仅人与自然亲近对自然环境设计提出了要求,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交需求也要通过相应的自然环境得以满足。而今天,要么城市空间被钢筋水泥所覆盖,要么城市空间被假山死水所构建,缺乏人情化要素的自然环境设计很难满足居民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需要。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灵活动运用“水”元素。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的存在,城市空间就会变得灵动起来。但水元素的运用并不仅仅是建设人工喷泉、人工湖这些人工设施,更为重要的是让“水”元素活起来。比如加大市内公园喷泉、瀑布的水流声,以遮住部分汽车鸣笛的噪音,使高谈阔论的人不显得那么瞩目,同时也保障了谈话的私密性,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其次要灵活运用花草树木元素。除去必要的城市空间装饰点缀外,增加道路中间的花坛裙带也很重要,一方面可以稀释道路中汽车尾气造成的空间污染,美化视觉环境,净化空气;另一方面可避免往来车辆交错时出现交通事故,以及人为的横跨护栏情况,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将这两方面人类生命不可或缺的自然元素运用得当,城市公共空间的自然环境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改观,甚至起到了城市绿化规划的作用,使城市环境变得更美。

四、人情化要素在人文环境设计中的体现

人文环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在人情化要素中,占据重要地位。简单来讲,人文环境就是与人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环境,也是居民生活、娱乐所需的空间环境。如今,很多地区在推进城市化进程时,不得不将空间环境设计转变为“以车为本”,将交通环境放在首位,虽然也在情理之中,但未免使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失去了人情味,同时一切为车让路,也减少了人们的活动空间,然而交通堵塞问题也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比如很多城市都会在道路中央安装1米以上的高护栏,以防止人们横跨护栏造成的交通事故,但仍然不乏始作俑者出现,反而使城市道路给人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但正如上述自然环境设计中提到的建议,采取树木和花草构成的花坛取代高护栏,既可以美化环境,又真正减少了横跨护栏的现象,这才是具有人情化要素的空间环境设计。

在人文环境中融入人情化要素,首先要把握好城市空间设计的尺度。尽管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发展是首要目标,但不能一味扩大商业区域的占地,还是应当对城市空间进行整体规划,保留足够的人文空间环境,所有建设应根据相应的规划数据进行,比如商业街的宽度不得超过25米,当前很多商业街出现了超标情况,扩大商业街占地必然压缩其他公共空间的占地,这是制约人文空间环境设计的一个问题。无论是商业街还是商业广场的设计,一是考虑辐射区域,二是考虑人口稠密度,要有节制地设计,减少商业文化元素的渗透,焕发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人情味。

其次,在人文环境中建设相应的人文景观才是人文空间环境建设的根本。一种方法是在原址上进行保护。在很多城市中都建有老城风情街区或者历史风貌建筑区,这是对人文空间环境的最大保护。另一种方法是新建人文景观,如图书馆、美术馆、休闲座椅、台阶、路边休息区等,以丰富人文景观,突出人情化要素。

五、人情化要素在城市公共空間环境多维度设计中的作用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构建的空间环境,它需要实现的功能也是多样化的,包括聚会、休闲、文化活动,等等,既需要满足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需要,也需要满足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进行情感沟通的需要,总之是一项复杂多变的空间环境设计。但无论怎样多变,其根本还是离不开一个“人”字。毕竟人是空间的主体,是公共空间的使用者、缔造者和改变者。而有人的地方又离不开情感的需要,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又离不开人情化要素。然而,不同群体的情感需要也有所不同。比如学生群体的情感基本上是在特定的学习场景内实现,而上班族的群体情感则更为多元化,除去工作场景,还包括休闲、娱乐、聚会等多样化场景。可见,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需要多维度构建,而多维度构建的过程中还需要融入人情化要素。

通常我们根据不同群体的行为习惯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比如面向残障人士群体,则需要在城市公共空间内设计无障碍通道、盲道等交通设计,以便于残障人士出行方便;同时在城市公示栏等明显地区设置提示牌,提示健全人士如何扶残助残;在公共休闲空间内设置残障人士专席,以突出人情化要素。面向出行需求的群体在城市公共空间内多规划地铁、公交、出租车站点,并按里程和辐射区域分别设置,以便于不同出行需要的人群乘坐。面向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在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时尽量采取多元化设计,即同一空间内可同时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比如购物中心的设计,囊括不同消费层次的产品,以便于降低社会的阶层分化,缓解矛盾冲突,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总之,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共有的空间,需要满足城市居民不同层次的需求。在大幅提升居民日常生活环境、提供交通便利、环境舒适、视觉美化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居民的精神层次需求,尤其满足人类群居的生活习惯的情感特征。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融入人情化要素,可为环境设计注入更多情感,使设计效果能够满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情感交流,才是真正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公共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瑾瑞.装置化环境休憩设施在城市户外公共空间中的设计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1.

[2]黄更.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人情”创造[D].东华大学,2006.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
“士—绅—商网络”与都市公共空间
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重要性探讨
城市公共空间游憩适宜性评价分析的必要性研究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研究
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与保护略谈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环境设计理念下的城市中心建筑设计
楚河汉街的城市符号及公共景观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