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统一战线在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019-05-21林蔚
林 蔚
(福建商学院 统战部,福建 福州, 3505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提到文化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尤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1]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文化新任务,这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重要使命。高校作为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基地,担负着中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使命。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不断涌现,而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往往多是由两校或者多校合并升本,在合并前,这些学校多是高职、大专或中专学校,各校层次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着文化多元但缺乏积淀和传承的现象。当前,如何促进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建设,重塑文化自信,已成为摆在各新建本科院校面前的一道难题。
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和“文化建设”为主题,检索期刊论文全文数据库,截至2018年12月,共找到239条记录,以“文化自信”和“大学文化建设”为主题检索,共找到129条记录,以“统一战线”和“大学文化建设”为主题检索,共找到41条记录。在这些文章中,学者唐玉林[2]强调高校应当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管理,大力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学者程亮[3]提出应通过凝练特色办学理念、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学术氛围、确立特色战略和合作办学等措施,进一步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学者胡秋娇、王宝山[4]指出充分发挥高校统战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提升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渗透力、辐射力,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学者王晓军、黄永忠[5]提出统一战线在促进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作用独特,倡导同心重建、对话选择、和谐共生、和而不同。综上,国内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文化建设有一定的研究,然而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分析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建设方面的成果偏少,对如何发挥高校统一战线对大学文化建设的作用的分析更是少之甚少。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广泛的力量支持。高校是知识分子的聚集地,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统战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统战工作应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挖掘新思路、新方法,探索统一战线在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新途径、新平台。
一、新建本科院校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
(一)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国家民族对自身优秀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我们的文化自信是要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融合多元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自信地走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传播中国特色先进文化。高校的文化自信是指高校经过长期办学实践的历史积淀,在校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一种自己特有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包括了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学科建设、校园文化等方面,是对高校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高校文化发展的高度自信。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高校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阵地, 扮演着引领者与先行者的重要角色,在创造文化自信大环境、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创新中国现代文化等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重任。新建本科院校通过合并升格、资源重组,可以充分发挥其特有的科研、教学、服务社会、助力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以高等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重要平台,积极调动学校的文化自信力和文化传播创新力,使高校真正成为文化自信的引领者和先行者,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助推器。
(二)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创新大学精神,加强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
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6]曾经指出: “办学校办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文化又培育了人类,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通过教育得以实现的,高校育人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传播,大学教育的根本是文化育人。文化自信是在认识和了解本民族、本国家的文化的基础上所酝酿出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高校文化是在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本校长期的办学实践不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高校的文化自信就是对高校校园文化的高度认可。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坚持与时俱进,汲取原有的优秀文化,革新办学传统,优化育人环境,推进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凝炼创新大学精神,积极发挥高校文化育人的作用,将大学精神文化渗透到培养教育学生的各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对大学精神的了解和认同,强化师生对整个校园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促进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建设。
(三)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内部的深度融合,突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方特色
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建设不仅在推动学校自身转型升级、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而且对传承和创新地区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合并升本的新建本科院校里合并前的各方都具有自身的学校精神和文化底蕴,深度挖掘学校历史和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促进学校深度融合,提升校园文化内涵。高校在加强自身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浓厚的人文气质也会辐射周边地域,高校可以凭借自身的教学、科研、文化建设的优势,积极开展地域文化研究,带动周边地区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问题分析
近年来,国家大力振兴教育事业,十九大报告特别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7]。当前,一批批新组建的本科院校在我国高教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建设往往担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引领地方特色文化等作用,多呈现出应用性、多元性、区域性等特征,具备区别于其他本科院校的个性与特征。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局限,新建本科院校常常存在缺乏文化积淀、多种文化冲突、地方特色薄弱等问题。
(一)校园文化历史积淀不够,文化建设层次不高
大学校园文化一般包含教育文化、管理文化、组织文化、空间文化等四方面内容,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积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观念、思维、价值观等,它体现了学校整体的文化素养和精神气质。校园文化从塑造积极氛围、发挥人文作用、提高凝聚力等方面都对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相对而言,新建本科院校组建时间都不长,原来的学校规模都不大,层次也不高,文化底蕴不浓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常会生搬硬套其他老牌普通高校的经验做法,没有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能从自身的文化历史积淀中总结和发扬特色。一些学校虽然有长期的办学历史,但校园文化缺乏系统的提炼和积累,重物质轻精神,重形式轻内容,缺乏合理规划和建设。另外,一些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重知识培养,轻文化教育,物质文化建设较好,精神文明建设缺乏,有时候往往为了应对评估指标,突击应付,评估过了,一些文化项目就不再提及,缺乏长期规划,无法形成竞争软实力优势。此外,当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往往存在着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混杂交融的现象,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对在校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较大冲击。
(二)校园文化建设包容性不够,各种文化冲突明显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多是由两校或多校合并升格而成,这些学校在之前的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自有的人才培养体系、管理制度、组织文化、机构运行机制、教学理念等,教职工的处事方式和思维理念受原来校园文化的影响,也自带升格之前学校的印迹和特点,这些都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难以割舍的行为模式。两校及多校合并升本,成就了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的多元性,文化主体更加丰富,但各校之前积淀的文化底蕴各具特色,风格迥异,在学校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这些不同的文化会产生排他性,出现相互的碰撞和冲击。另外,新建本科院校之前的办学层次都普遍偏低,师资水平薄弱,学校整体学术文化水平有待提高,随着办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主体的转变,原来固有的文化已不能满足升格后的本科院校对文化建设的要求,也造成了新建本科院校深层次的文化冲突,这也是当前新建本科院校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之一。
(三)校园文化建设地方特色不显著,服务观念淡薄
新建本科院校多为应用型院校,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满足地方经济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应用型本科大学的特色。因此,新建本科高校的文化建设应体现地方局域特点,打造应用型校园文化,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开放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应深化对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把学校的文化建设与地方文化特色相结合,建立起独具地方特色的高校文化,进而对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发挥积极的辐射作用。当前,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没有很好地吸纳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精神和底蕴,也没有用浓郁的高校文化氛围感染、辐射周边地区。另外,新建本科院校的成立时间都不长,与地方交流互动不频繁,高校服务社会的观念淡薄,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无法深度融合,高校的产学研优秀成果不能很好地发挥服务地方建设的作用,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现象。
三、新形势下高校统一战线的新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7]。 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场所,聚集着党外各方面的代表人士,是培养、选拔统一战线代表人士的重要基地。高校统一战线的主体是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包括在高校工作和学习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归国留学人员、少数民族师生、港澳台同胞、华侨、归侨及侨眷等。重点对象是高校中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党外人士、高层次人才中的党外人士、担任中层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人士、民主党派组织负责人以及其他有成就、有影响的党外人士, 他们大多是高校中的专业教师,主要分布在各基层院系,他们参政议政的能力强,对社会影响贡献大,在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新形势下新建本科院校统一战线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统一战线对象的人数增多,层次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往往是由两校及多校合并升格而成,学校规模扩大,教师队伍迅速壮大,党外知识分子人数增多,统一战线对象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年轻化等明显特点。二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迅速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的民主党派通过资源整合,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创造升格条件,通过积极建设,原来的民主党派支部升格为总支、基层委员会等,大大增强了新建本科院校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以组织建设带动队伍建设,这些高校的民主党派队伍进一步壮大。三是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能力不断提升。民主党派成员是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建本科院校民主党派组织建设的不断增强,党外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影响力迅速扩大,政治参与意识日益高涨,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不断提升。四是基层统战工作差异性较大。新建本科院校的基层统战工作既有共性, 也有差异性。原有学校不同的管理模式导致基层管理机制, 制度化建设都有所不同。此外,不同的统战工作对象的人数、专业、经历等各有不同, 他们的思想动态表现也不同,要注意引导他们不同的优势,发挥他们不同的作用。
四、发挥统一战线在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统一战线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主要有四个纬度,见图1。一是精神维度,从精神上强化政治引领,巩固统一战线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二是制度维度,通过设立相应制度,积极调动统一战线成员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文化建设各层面的管理和建设的积极性;三是人才维度,发挥高校统一战线人士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构建统一战线人才资源管理系统,发挥统一战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四是联系地方维度,积极引导和鼓励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联系社会各界,服务地方,提升校园文化影响力。
图1 高校统一战线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实现路径的洋葱模型图Fig.1 The onion model diagram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promoted by the united fro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一)强化政治引领,民主先行,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高校的统一战线,人才济济,资源丰富,汇集了一大批高知群体,如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自身文化优势,就能大幅提升文化统战的育人功能,在向大学生传授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高校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先进文化等,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对高校的统一战线的主体要强化政治思想引领,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要把党外人士参政议政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保持同党外人士的顺畅沟通,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民主党派座谈会,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构建和谐民主的校园文化。在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上,高校要着力打造一支能够明确政治方向、同党亲密合作、思想素质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党外知识分子人才队伍,为学校的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此外,学校还应通过积极向社会和地方各级人大、政协举荐优秀的党外代表人士,加强学校的对外交流,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充分发挥党外人士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优势。目前,福建省各新建本科院校的党外人士在参政议政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见表1。
表1 2017年福建省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党外人士参政议政情况一览表
注:表中数据来源于高校统战工作资料。
(二)同心同向,发扬团结凝聚优势,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发扬文化自信,就是要实现环境和谐、管理和谐和人际和谐,“和而不同”“同心同向”是高校统战文化的特点。高校是优秀党外人士聚集的地方,要在“同心”思想的指引下,加强党的领导,凝聚人心,汇集各方力量,引导党外人士共同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科发展[8]。一要发挥统一战线“粘合剂”的作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与民主党派通力合作,发挥统一战线的“粘合剂”作用,和谐人际关系,增强聚合力和向心力。二要发挥统一战线“维稳器”的作用。统一战线汇集了各类党外代表人士, 他们在各自所联系的师生中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他们,可以及时传递学校正面信息,化解各方面矛盾,引导师生通过正规途径合理反映诉求,将各类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期。此外,各民主党派、团体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性,要充分尊重不同党派、团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努力找寻各方利益的共同点,积极排除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求同存异,自觉践行文化自信,打造高校文化软实力。
(三)联系地方,发挥人才优势,提升学校文化建设辐射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不仅是要在学校里传承、凝聚文化,发扬文化感召和指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把优秀的校园文化传播出去,扩大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影响力。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四大功能之一,高校要通过服务社会传播文化,通过服务社会提高对地方的辐射力。高校统一战线成员主要分布在各民主党派、台联、侨联、青联、留学生同学会、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等团体中,与社会各行各业人士接触广泛,社会关系丰富,因此他们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的对外影响力等方面具备很大优势。学校统一战线应广泛联合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少数民族、港澳台同胞、留学归国人员等,整合和利用各方面人才资源,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新建本科院校可以发动高校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社会各界,准备提案议案,积极建言献策,搭建学校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平台;党外专家学者要发挥专业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学术讨论等活动传播高校学术文化,增强高校文化自信;高校可通过外派人员挂职锻炼、考察调研、专项课题研究等形式,向地方输送优秀人才,引导统一战线优秀成员深入偏远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积极输出高校文化,为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知识服务;通过学校侨联、海外留学生联谊会等高知团体,广泛利用海内外优秀资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增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以福建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为例,根据高校统战工作相关资料显示,2017年龙岩学院党外人士共发表论文52篇,出版专著4本,申请专利10项,个人、集体获奖共计53人次,由党外人士设立的“龙岩学院院士专家工作站”成为福建省地方本科院校唯一的一家院士工作站;武夷学院党外教师主持或参与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6项,配合武夷山市实施武夷山市民素质提升培训工程,受托举办44期100多场培训,受训人员累计约2万人;莆田学院支持统一战线成员开展扶贫、捐赠、咨询等“海西春雨行”活动,通过“一日课堂”方式开展“送教助教”活动等。以上这些都是学校发挥统一战线人才优势,提升学校文化建设辐射力的重要举措,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前,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升级后所面临的重要任务,需要打破陈规,开拓新思路、新方法,科学系统地建设校园文化。统一战线工作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新途径、新平台,新建本科院校应充分利用好统一战线队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挖掘多元文化资源,求同存异,同心同向,和谐共生,共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