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江苏绿色优质农产品高质量发展
2019-05-21徐继东孙玲玲杭祥荣江苏省绿色食品办公室
徐继东 孙玲玲 杭祥荣/江苏省绿色食品办公室
江苏省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提质量、树品牌、增效益、促发展”为工作目标,坚持质量第一,坚持统筹协调,坚持改革创新,同心协力,真抓实干,努力开创绿色优质农产品事业发展新局面,为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了积极作用。江苏省绿色食品数量和规模迅速发展,连续多年居全国领先水平。
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历程
江苏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起步于1992年,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2000年,起步和初级发展阶段。1990年农业部提出发展绿色食品。1994年,江苏省设立绿色食品办公室,机构设置于省农垦集团公司,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企业自发组织申报认证为主,平均每年以新增20多个的绿色食品速度发展。到2000年末,全省有效绿色食品116个企业158个产品。
第二阶段:2001-2003年,稳步发展阶段。2001年,省绿色食品办公室由农垦系统转入原省农业委员会,省委省政府将绿色食品发展作为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农林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全省各地级市绿色食品工作机构也全部建立起来。2001-2003年期间,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契入点,以区域开发为重点,采取政府推动为主,结合市场化运作方式,绿色食品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平均每年新增80多个。至2003年底,全省有效绿色食品277个企业405个产品。
第三阶段:2004-2016年,速度和效益同步提升的发展阶段。2004年以来,全省遵循“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产业发展速度迅速提升。截至2016年底,全省绿色食品有效数2089个,有机农产品有效数6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41个。
连云港市东海县黄川镇草莓基地
第四阶段:2017年至今,绿色优质农产品高质量发展阶段。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江苏省统一部署,推动工作从注重“保安全”转向更加注重“追优质”,充分发挥品牌在质量提升中的作用,逐步提高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聚焦重点,做优做强产业,准确把握发展重点和方向,突出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以及地理标志农产品,积极引导生产质量控制能力较强的主体申报,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主力军。推进产业科学布局,根据“1+3”重点功能区战略,立足生态环境、资源禀赋、主导产业,逐步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产业带。坚持市场导向,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畜禽产品等,逐步形成与需求相适应的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结构。把农业绿色发展导向贯穿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工作全过程,重点实现“一增三提升”。一增,就是增加绿色有机农产品有效供给,逐步形成与消费需求相适应的供给结构。到2022年,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到60%。三提升,就是提升发展质量,维护品牌公信力;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推行减量化、规模化绿色生产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促进形成优质优价机制。
绿色食品产业的初步成效
营造良性发展环境。江苏省坚持“两轮驱动”,一方面,强化政府引导,将绿色食品列入江苏省高质量发展进程监测指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引导各地积极发展;另一方面,强化扶持奖励,对新获证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实施省级财政奖补,部分市、县也配套出台相应的财政奖补政策。
队伍体系逐步健全。全省基本形成以省、市、县(市、区)三级工作机构和检查员队伍为基础,检测机构和评审专家队伍为支撑的工作网络。一是市县绿色食品工作机构检查员和监管员队伍,承担绿色食品申报组织、现场检查、监管等。目前,全省绿色食品检查员、监管员近300人,实现市县全覆盖。二是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队伍,承担企业内部绿色食品质量管控。全省绿色食品企业均实现“一企一员”。三是检测机构技术支撑队伍,委托绿色食品定点环境及产品检测机构14家,基本满足绿色食品申报检测需求。逐步构建了一个全社会关注、各部门共同推进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的工作格局。
制度建设不断加强。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三制度一程序”。一是企业内检员培训制度。从2004年起,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绿色食品企业内部监管员培训制度,已累计培训1500多名绿色食品企业内部监管员。二是生产记录制度。统一生产记录,记录涵盖生产、销售、运输等“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并作为年检的重点检查内容进行落实。三是例行监测制度。委托有关检测单位,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对获证的绿色食品进行抽检;不定期地开展专项检查。四是工作程序基本完善。制定涵盖绿色食品检查、评审、监管等全过程的检查规范、评审标准、管理办法等,组织实施绿色食品年检制度等,优化、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全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3个,面积1417万亩,产量达1148万吨,涉及到全省36个县(市、区)。组织做好基地的改进、续报等工作,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压实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开展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全产业链的绿色生产技术,建设统一的全程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培育创建农产品品牌,打造一批优势突出、产业融合、品牌知名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优质农产品产业带。把基地建设纳入各地农业农村整体工作布局,整合资源,协同推进,推动基地生产、管理、产业化对接等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力争使基地成为绿色化、标准化生产先行区、示范区。
产业化水平和经济效益提高。由绿色食品企业直接带动的基地面积近千万亩,绿色食品企业产值达到420亿元。全省绿色食品企业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3家,占全省国家级龙头企业(食用产品类)82%。太仓市满篮绿粮蔬产品经济合作社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生产,大米单价增加20%以上。
绿色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对策
聚焦重点,做优做强产业。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总量。引导和鼓励带动能力强、生产规模大的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绿色有机农产品标杆企业,充分发挥标杆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产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充分挖掘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着力提升特色农产品品牌价值。
夯实基础,提升产业竞争力。严格准入机制,规范现场检查、材料审核等关键环节,优化工作程序,加强对申报主体的服务指导。推行绿色化、标准化生产,结合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等,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集中打造一批生态良好、技术成熟、按标组织生产的生产基地,产出优质农产品。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压实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促进农户、基地、企业和市场有效对接,不断提高产业价值链。
擦亮招牌,提升品牌影响力。强化监督管理,开展多层次的督查抽查,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者第一责任,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进行全程管控,突出审查把关、监测抽检、标志管理、质量追溯等,绿色、有机农产品率先开展质量追溯管理试点。强化退出机制,动态管理绿色优质农产品,对不合格的产品及时淘汰出局,严肃查处假冒伪劣。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打造一批有实效的宣传推介平台。积极利用新媒体等形式把绿色优质农产品的理念、标准、生产更直观地宣传出去,让社会更了解、更信任。创新推介渠道,在利用好农交会、绿博会、有机博览会等传统展会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举办产销对接会,探索销售专营店或专区、“互联网+”等模式,让绿色优质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适应形势,推动工作改革创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切实转变工作思路,整体规划、区域推进,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采用市级检查、县级组织、乡镇建设的模式,集成推广覆盖品种、栽培管理、投入品使用、质量追溯等全链条的绿色生产技术和管理规范,打造环境优良、按标生产、全程管控、产品优质的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