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蜂业发展状况与振兴对策研究
2019-05-21傅琳琳毛晓红毛小报
傅琳琳,毛晓红,毛小报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了振兴乡村的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要基础。蜂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构成,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回报高等特点,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背景下,发展蜂业不仅能促进蜂农减贫脱困、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更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我国是世界第一养蜂大国,2014年全国拥有蜂农30多万,饲养蜂群800多万群,占全世界蜂群数量的12.5%[1]。2016年,我国蜂蜜产量40~50万t、蜂皇浆3 000 t左右、花粉4 000~4 500 t、蜂胶600 t左右[2],出口蜂蜜12.8万t,价值约2.8亿美元;但与此同时,为了满足部分高端消费者对优质蜂蜜的需求,近年来,我国进口蜂蜜数量呈逐年上涨趋势,2016年,全国蜂蜜进口量达6 034 t,价值约7 281.1万美元,进口量比2012年增加79.1%,进口额更是2012年的1.7倍。
目前,我国的养蜂生产属于以家庭为主的小农生产模式,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较低、产品质量不稳定、行业竞争力不强、生产效率低下、净利润不高、蜂农弃蜂转行、蜂农年龄偏大等问题突出,养蜂业正处于传统生产向现代生产转变[3-5]。本文以我国蜂业大省浙江省为例,采用省际统计数据,并结合2012—2016年浙江省杭州市蜂产品价格调查和浙江省蜂农固定观察点数据,首先,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浙江省蜂业生产与销售状况;其次,从微观层面分析蜂农的生产经营行为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实证剖析影响蜂农收益的因素;最后,针对浙江蜂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蜂农的因素提出浙江蜂业振兴的对策建议。
1 浙江省蜂业发展状况
1.1 蜂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整体呈增长趋势
2012—2016年,浙江省蜂产品生产基本稳定,其中,年末蜂箱数和蜂蜜产量除2013年有所回落外,其余年份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16年,全省年末蜂箱数达94.46万箱,蜂蜜产量9.17万t,占全国的19.0%,均位居全国首位;全省蜂业生产已经从以取蜜为主逐渐发展到生产蜂蜜、蜂皇浆、蜂花粉、蜂胶、蜂蜡、蜂毒、蜂蛹等多种产品的格局,并且蜂皇浆、蜂花粉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蜂蜡产品出口量全国第一,蜂浆的生产性能世界领先。然而,蜂皇浆的产量年际波动较大,2016年底蜂皇浆产量2 148 t,较2012年增长10.4%(表1)。
1.2 蜂产品价格上涨趋势明显,价格差异逐年扩大
为准确了解蜂产业的市场信息,项目组对2012—2016年杭州蜂蜜市场进行了跟踪调查,选择超市、商场内的蜂产品专柜以及蜂产品专卖店为考察对象,开展价格信息搜集,累计获取2 248条观测信息。调研结果显示,杭州蜂产品价格存在以下显著特点:一是蜂产品价格呈现逐年上涨态势。2012—2016年,国产蜂蜜、进口蜂蜜的市面价和蜂农直接销售的蜂蜜、蜂皇浆价格都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其中,国产蜂蜜平均价从55.2 元·kg-1上涨至72.2 元·kg-1;蜂农的蜂蜜平均销售价也从2012年的10.1 元·kg-1上涨到了2016年的19.6 元·kg-1,增长了近1倍。二是进口蜂蜜的平均价格远高于国产蜂蜜,且价差逐年扩大。2013年,进口蜂蜜平均价格为297.1 元·kg-1,是同年国产蜂蜜价格的5倍,而2016年前者是后者的12倍,因此,如何提高产品品质,打造国民品牌是我国蜂业振兴的重要突破。三是蜂农蜂蜜平均销售价格远低于蜂蜜市面均价,蜂农权益亟待保障。2012年蜂农销售价最高,为57.1 元·kg-1,然而也仅为国产蜂蜜市面最高价的1/3。在蜂产业链条中,处于产业链前端的蜂农能分享到的产业链收益非常有限,在链条中处于弱势地位,蜂农市场议价能力较弱(表2)。
表1 2012—2016年浙江蜂产品生产情况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统计年鉴》。
Data were from Zhejiang Statistical Yearbook.
2 蜂农的生产经营状况
为更好地了解蜂农的生产、销售状况,项目组对2012—2016年浙江省固定观察点蜂农进行了问卷调查,5年累计回收299份问卷,为使数据具有连续性,本文将59名连续样本作为调查对象,使用其中的295份连续性问卷作为有效问卷。
2.1 蜂农老龄化严重,蜂业陷入“后继无人”困境
蜂农调研数据表明,2012年受访者的平均年龄达56周岁,其中,年龄最大的蜂农75岁。由于蜂农收入水平偏低,劳动投入强度较大,多数年轻人表示不愿意从事养蜂业。蜂农老龄化带来的养蜂业发展后继无人,大规模转地养蜂恐难以为继。
表2 2012—2016年蜂蜜价格走势
“—”表示该年份未获取该项样本信息。下同。
“—” indicated that the sample information was not obtained in that year. The same as below.
2.2 蜂农养殖规模略有波动,养殖方式仍以大转地为主
从蜂农养殖规模看,由于受到大小年的影响,各年份蜂农养殖规模略有波动,但整体来看规模集中在100~149群,其样本占比超过50%;蜂农户均蜂蜜产量年际波动较大,且在2014年开始,户均蜂蜜产量下降趋势明显,从2014年的9 718.8 kg下降至2016年的6 478.4 kg(表3)。定地、大转地、小转地(定地+小转地)是三种主要的放蜂方式,其中,多数蜂农为了追求蜂蜜产量采用大转地放蜂方式,2012年大转地占比高达74.6%,尽管2015年这一养殖方式占比略有下降,但也超过60%。小转地(含定地+小转地)的养殖方式占比波动明显,2013年这一比例最低,为11.9%,2015年这一比例最高(27.1%);占比最低的是定地养殖方式,其比例稳定在10%左右(表4)。
表3 蜂农养殖规模
表4 蜂农蜜蜂养殖方式
2.3 养殖成本下降明显,支出结构发生变化
为了考察养殖成本的年际变化,本文排斥了蜂农的固定成本,仅考察了蜂农的户均可变养殖成本。调研数据显示,蜂农户均养殖成本下降趋势显著,由2012年54 396.8元下降至2016年40 447.9元,其中,饲料费、雇工费、运输费、占地费等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降。从支出结构上看,排名前三位的支出从饲料费、运输费和雇工费转变成饲料费、运输费和蜂药费用(表5)。
2.4 灾害风险率高,自然灾害频发且损失大
2012—2016年,蜂农的平均受灾率高达60%(表6),其中,2015年的灾害风险最高,达到74.6%。蜂农遭遇的灾害风险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冰冻、雨、雪、干旱等)、蜜源污染、重大蜂病、重大疫情、偷盗、交通事故、敌害和工业污染等(图1),其中,属自然灾害、蜜源污染和偷盗最甚。自然风险毫无疑问是蜂农最大的灾害风险源,五年内造成的损失额达148.8万元,远高于蜜源污染、偷盗、重大蜂病等其他风险。
2.5 销售渠道由单一渠道为主向多渠道并存转变
表5 蜂农户均养殖可变成本元·户-1
表6 蜂农受灾情况
图1 2012—2016年蜂农受灾次数和损失费用估算Fig.1 Numbers of disasters and loss cost estimates
数据调查显示,蜂农蜂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包括合作社、加工企业、收购商、零售商等。其中,通过收购商销售蜂蜜的比例一直比较稳定,保持在33%~46%,且除了2012年,在其他年份都是最主要的销售渠道;加工企业所占比例则相对稳定,2012年占比22%,2015年占比仅为3.8%。合作社和零售商则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2012年以来,合作社销售渠道占比呈下降状态,从2012年的41.5%下降至2016年的15.0%,2012年以来,零售占比呈上升趋势,2012年占3.6%,2016年占32.3%。从销售渠道数量看,多数蜂农集中在单一渠道或两种渠道,选择三种及以上销售渠道的仅有10%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蜂农渠道选择呈现出由单一渠道为主向多渠道并存的趋势转变。从当前的销售渠道看,收购商的渠道比例较高,合作社与加工企业还有待提高,蜂农通过与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签订销售协议,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新型产业组织模式,一方面保证了蜂产品销路和收益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蜂产品的质量(表7)。
徐浡君的风景油画的创作思想,深度建立在荒野哲学的基础之上。所谓荒野哲学,就是以其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体悟、对美丽荒野的细致描绘、对家园毁损和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历史性反思,也被誉为“绿色哲学”。正是荒野哲学在一定意义上改变着整个人类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它在伦理学与自然、自然中的价值、实践中的环境哲学,以及体验中的自然等诸多方面,渗透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生态的全方位思考,对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无限掠夺自然的错误行径,予以深刻的叩问与批判,这就是徐浡君风景油画的哲学意蕴与文化学内涵。
2.6 蜂农收入来源与蜂产品结构单一,收入呈现周期性波动
表7 蜂蜜销售渠道占比
近年来,蜂农的兼业率逐年上升,从2012年的30.5%上涨至2016年的54.2%。然而,蜂农养蜂纯收入占家庭纯收入的比重超过80%,养蜂依然是大部分蜂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12—2016年,蜂农蜂产品销售收入呈现出倒N型曲线,2012年和2015年达到峰值,其余年份均有所下降,呈现出周期性波动。蜂农的蜂产品销售收入主要由蜂蜜、花粉、蜂皇浆、蜂胶、蜂蜡和其他产品(如老巢脾、蜂蛹、蜂毒、蜂种和蜂群等)的销售收入构成,其中,蜂蜜和蜂皇浆一直占据着收入来源前两位,2016年蜂农户均蜂蜜毛收入82 191.1元,占总收入的54.6%。除了2015年,其他年份花粉收入均占据第三位,此外,其他蜂产品收入在2015年后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可见,近年来浙江省蜂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产品产量逐渐增多,但依然没有改变以蜂蜜生产为主的局面,蜂农收入来源和蜂产品结构单一降低了蜂农抵御风险的能力,使蜂农的收入稳定性受到影响(表8)。
2.7 合作社作用发挥有限,新型组织模式亟待推广
2012—2016年,蜂农参加合作社的比重基本稳定在70%左右,但从效果上看,合作社对蜂农生产效率、产品销售价格和净收益的提高的贡献较小,尤其是对大转地蜂农在技术推广、生产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服务还不够到位,蜂农和合作社尚未形成利益共同体。此外,“龙头企业+基地+蜂农”、“蜂业企业+合作社+蜂农(养蜂联合体/基地)”、“协会+企业+合作社+蜂农”等新型组织模式的推广力度还不足,蜂业产业组织体系还有待完善。
2.8 蜂农新技术采纳率持续上升,技术推广方式有待创新
2012年后,蜂农新技术采纳率持续上升,2016年高达93.2%。然而,目前蜂业新技术推广过程缺乏统一部署和全面计划,导致蜂农需求与技术服务衔接存在脱节现象。从蜂农新技术的获取途径来看,大部分蜂农的技术获取渠道已从以自己摸索为主向参与技术培训和蜂农间交流转变。然而,由于大转地蜂农常年在外,参加培训班集中授课的频次并不高,2012年、2013年蜂农参与技术培训年均1次左右,2014和2015年更是低于1次(表9)。如何构筑新媒体技术推广平台,充分利用移动终端进行技术信息发布将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3 影响蜂农养蜂收益的因素分析
根据前文的考察,蜂农的收入来源主要为蜂产品销售收入。因此,考察蜂农养蜂收益的影响因素,并依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提高蜂农收入水平,促进我国养蜂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该部分将结合2012—2016年蜂农微观调研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法实证考察影响蜂农养蜂收入的因素。
表8 蜂农收入来源元·户-1
表9 蜂农技术采纳情况
参照前人的研究[6-10],本文将年龄、文化程度、养蜂年限、家庭劳动力投入、养殖规模、养殖方式、兼业情况、组织参与、技术采纳、灾害风险、销售渠道等因素(表10)纳入计量模型中分析其与蜂农收益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上文阐述与其他相关研究给出预期方向。
在估计过程中,本文进行了“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检验,但并未通过,故本文采用“混合回归”。故本文设蜂农的收入决定方程为
其中,yit表示蜂农i第t年的养蜂收入,xit表示影响蜂农i收入的一组外生变量(表10),εit为残差。α和β分别为待估参数。本文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模型估计,模型拟合结果见表11。
表10 变量定义及统计性质
表11 不同因素对蜂农养蜂收益的影响
*、* *、* * *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年龄、养蜂年限、养殖规模等变量数值较大很难看出与其他相关的变量关系,故通过取对数进行数据平滑。
*, * * and * * * were significant at the levels of 10%, 5% and 1% respectively. The values of age, beekeeping years and scale were too large to see th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relevant variables, so the data smoothing was done by taking logarithms.
4 浙江蜂业产业振兴对策
4.1 培育蜂业“新农人”,促进“甜蜜事业”永续发展
针对蜂农老龄化严重,30岁以下蜂农断档的现实,培育蜂业“新农人”,提高机械化程度和养蜂场地固定性,让“苦行当”再获吸引力,是实现产业转型,提高蜂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通过培育新型蜂业经营主体,尤其是“新农人”引进的相关扶持政策,加大财政、项目、土地流转、养蜂、机械购置补贴以及金融支持力度;推广和研发养蜂专用车[11]、电动摇蜜机、电动取浆机等新型养蜂机械,让养蜂这份“苦行当”能摆脱完全依靠人工劳作的困境,加快实现养蜂业的机械化、设施化、规模化;通过蜜源作物人工栽培、细化蜜源作物布局,减少蜂农的流动性,降低“大转地”养殖的风险;着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骨干蜂农,推动蜂业生产主体职业化、年轻化。
4.2 构建蜂业保障体系,降低蜂农灾害风险
面对养蜂灾害风险大的困境,构建蜂业救助保障机制,提高蜂业抗风险能力是浙江蜂业振兴的必由之路。一是扩大浙江省养蜂业风险救助的覆盖面。该项行动由中国蜂产品协会与浙江省蜂业协会联合发起,以成立“浙江省养蜂风险救助基金”[12]的形式为蜂农会员服务,资金筹措按照“政府拨一点,蜂业企业( 或合作社) 出一点,蜂农自己承担一点”的原则开展,若遭受重大灾害事故,按照灾害程度分成三个等级进行赔偿。二是探索开展养蜂综合保险。加强蜂业保险政府扶持与保险立法,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积极经营蜂业险种,推动以龙头企业形式把小而分散的蜂农组织起来进行统一保险,建立起适合养蜂生产特点的新的综合保险模式,满足不同蜂农的保险需求。
4.3 完善合作社服务功能,构建蜂业利益共同体
面对蜂业合作社作用发挥有限的难题,在增加合作社数量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现有合作社质量的提升,使之成为蜂农与市场(加工企业)对接的助推器。充分发挥蜂业合作社在技术培训与推广、产销对接、质量控制和资金互助等方面的作用;全力实施蜜蜂全产业链工程,强化“企业+合作社+蜂农”与“二次返利”体系建设,构建蜂业利益共同体,让蜂农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4.4 拓展蜂产品销售渠道,加快蜂业三产融合发展
为解决蜂产品卖难、蜂农收入单一等问题,需进一步拓宽蜂产品的销售渠道,实现蜂业三产融合发展。立足北京、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充分利用网络,探索建立蜂产品上市交易、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体验式营销等新型流通业态,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完善高效快捷的现代营销体系,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拓宽蜂产品销售空间;不断提升壮大蜂产品精深加工业,实现由原料生产加工为主向蜂产品高科技开发及功能保健食品加工方向转变,加大蜂蜡、蜂蛹、蜂毒、蜂巢等保健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深入挖掘蜜蜂特色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创办蜜蜂博物馆、蜂疗馆,建设生态蜂业休闲观光基地、度假村,举办蜜蜂文化节,促进蜂业经营从“卖产品”向“卖文化”、“卖健康”转变,实现养蜂业与旅游文化、养生文化互动发展。
4.5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推行规模化+智能化养蜂
为解决蜂业技术推广难的问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养蜂技术培训,引导蜂农规范生产,提高蜂产品品质,建立起真正的蜂蜜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对养蜂基地、蜂农合作社和规模养蜂场的技术与职业技能培训,正确引导蜂农“绿色”理念,加强养殖、采蜜环节的管理,提高蜂农规模化程度。创新技术推广形式,完善蜂产业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电脑、手机等互联网信息设备推广先进养蜂技术,解决蜂农集中培训难的问题。坚持推广成熟蜂蜜生产、高癸烯酸王浆生产、强群饲养、中蜂活框饲养、蜜蜂授粉和中草药防病等主导技术,提高蜂业生产科技含量,推动蜂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4.6 提升蜂产品质量与品牌,提高蜂产品国际竞争力
质量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蜂蜜出口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提高出口蜂产品质量,进一步加强管理,应建立蜂蜜质量可追溯体系,实现蜂蜜从采蜜、加工到包装、配送等环节全方位的质量监控,推行“公司+基地”的模式,全方位提升蜂蜜产品质量。蜂蜜有好的质量,还需配备优秀的营销团队,将国产蜂蜜推向全球,逐步树立“中国蜂蜜”品牌形象,实现品牌溢价,如通过国际宣传、蜂蜜产品交流等,向全世界营销中国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