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色素性小汗腺汗孔瘤二例并文献复习

2019-05-21贾倩楠晋红中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黑素细胞汗腺基底

贾倩楠 晋红中 渠 涛

小汗腺汗孔瘤(eccrine poroma, EP)是一种少见的源于小汗腺终末导管的良性肿瘤,临床上多表现为肤色或红色的丘疹、斑块或结节,好发于手掌、足跖部位[1]。色素性小汗腺汗孔瘤(pigmented eccrine poroma, PEP)是一种罕见的亚型,好发于非肢端部位[2],临床上极易误诊为黑素瘤、脂溢性角化、基底细胞癌等疾病。由于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较少,因此分析PEP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资料有助于减少误诊。现报道我院新发病例2例,并汇总1988年以来国内外的文献报道,对23例PEP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1 病历资料

病例1:患者,女,43岁。因左手指黑色丘疹2年就诊。两年前,左手中指掌侧无明显诱因出现一绿豆大黑色丘疹,无自觉症状。体格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左手中指掌侧可见一2 mm×2 mm的黑色疣状丘疹,表面粗糙,边界清楚,质地坚实(图1a)。临床考虑寻常疣、黑素瘤或色素性基底细胞癌。

组织病理示:肿瘤细胞为致密的基底样细胞,与表皮相连,形成条索状下延至真皮内(图2a)。肿瘤细胞均匀一致,明显嗜碱性 (图2b)。肿瘤区域内管腔分化,大量树突状黑素细胞和色素颗粒,真皮血管扩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癌胚抗原(CEA)和上皮膜抗原(EMA)导管阳性(图3a,3b)。以1例无色素手掌部小汗腺汗孔瘤标本为对照,Melan-A染色示本例树突状黑素细胞阳性(图3c),对照标本染色阴性。诊断: 色素性小汗腺汗孔瘤。治疗:外科手术切除。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

病例2:患者,男,71岁。因左小腿巨大黑褐色肿物4年就诊。4年前无明显诱因左小腿外侧出现一个黑褐色皮疹,自发破溃数次,近两年逐渐增大,隆起成黑色结节,不伴痛痒。患者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左小腿外侧一3 cm×3 cm黑褐色圆形结节,边界清楚,表面粗糙,破溃结痂(图1b,1c)。临床诊断鳞状细胞癌。病理表现与病例1相似(图2c,2d)。诊断:色素性小汗腺汗孔瘤。治疗: 手术切除。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

1a:病例1左手中指掌侧2 mm×2 mm的黑色疣状丘疹,表面粗糙,边界清楚,质地坚实;1b,1c:病例2左小腿外侧3 cm×3 cm黑褐色圆形结节,边界清楚,表面粗糙,破溃结痂,基底伴轻微红晕

图1临床表现

2a,2b:病例1,棘层肥厚,致密的基底样细胞增生,融合成宽阔的条带并向下延伸到真皮层(HE,×40;×100);2c,2d:病例2,肿瘤细胞均匀一致,呈立方形,核小而形态单一,明显嗜碱性,肿瘤区域内可见狭窄的管腔、树突状黑素细胞、色素颗粒,真皮血管明显扩张(HE,×400;×100)

图2病理特征

病例1,癌胚抗原CEA(3a)和上皮膜抗原EMA(3b)导管染色均阳性(S-P染色,×400);病例1Melan-A染色黑素细胞阳性(3c,红色箭头为黑素细胞,黑色箭头为黑素颗粒)(S-P染色,×400);无色素手掌部EP对照染色阴性(3d),(S-P染色,×100)

图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2 临床资料

通过搜索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并结合本院病例2例,汇总1988-2018年国内外病理上明确诊断的23例PEP病例。

2.1 一般资料 23例PEP患者中,女14例,男9例,女∶男为1.6∶1;发病年龄范围从出生到80岁,其中40岁及以上16例,约占70%;病程1~60余年,平均病程约11年;其中7例为高加索人,16例亚洲人。

2.2 发病部位 掌跖部5例,躯干部5例,四肢7例,头面部6例。全部23例均为单发皮损。

2.3 临床表现 PEP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丘疹4例、结节17例,大小不等,直径范围从2 mm~3 cm。表现为圆顶状丘疹或带蒂的结节,表面光滑或呈疣状,易出现糜烂、破溃、结痂。23例皮损中1例为暗红色,11例为部分区域黑色或褐色,11例呈黑褐色。除1例伴疼痛外,其余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全部23例患者均无明显诱因,其中1例为先天性。1例患者在先天性毛囊痣附近出现PEP皮损,并发脂溢性角化;1例患者5-S-Cysteinyldopa(5-S-半胱胺多巴)尿排泄高,术后即恢复正常;其余患者系统检查均无明显异常。

2.4 鉴别诊断 临床上易误诊为色素痣、脂溢性角化、色素性基底细胞癌、黑素瘤、寻常疣、鳞状细胞癌、化脓性肉芽肿。

3 结果

3.1 组织病理表现 23例色素性小汗腺汗孔瘤有特征性的病理表现:(1)肿瘤细胞类基底样细胞,较角质形成细胞小,细胞核小而圆,深嗜碱性,周围细胞无栅栏状排列;(2)肿瘤细胞向汗孔分化;(3)肿瘤团块内可见大量黑素细胞和色素颗粒沉积;(4)肿瘤细胞无异型性,部分可见核分裂像;(5)肿瘤细胞可出现局灶性坏死区;(6)真皮内基质类似肉芽组织,血管扩张,少量炎症细胞浸润。

23例病例中,18例出现管腔分化倾向,可见囊腔,腔隙内衬嗜酸性护膜和单层管腔细胞,CEA和E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导管阳性;1例出现肿瘤细胞坏死灶;2例可见角化囊肿;2例见鳞状涡;1例可见散在灶状分布的透明细胞;3例可见真皮内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组织细胞为主;10例出现真皮基质纤维增生和毛细血管增生扩张;20例可见色素颗粒,其中19例色素颗粒位于肿瘤细胞团块内,1例分布在真皮基质和肿瘤团块内,8例在肿瘤团块内可见树突状黑素细胞,4例在真皮基质中可见噬色素细胞。

3.2 治疗及随访 已知治疗方案的患者8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其中1例切除3年后复发, 再次行手术扩大切除术,随诊期间无复发;其余7例随访期间均无复发。

4 讨论

EP是一种来源于顶端汗管和小汗腺导管外层细胞的良性肿瘤。尽管各年龄段的病例均见报道,但EP在中年人群中更常见,且无明显性别差异[3]。EP皮损可出现在任何有小汗腺的部位[4],最常位于小汗腺密集分布的肢端部位。然而PEP更常分布于非肢端部位。本文病例1的特殊之处在于部位罕见,位于手指掌侧,且全部皮损均为黑色,临床上易误诊为黑素瘤或寻常疣;病例2的特点是皮损巨大,临床表现类似鳞状细胞癌等增生性肿瘤,与以往文献报道的病例明显不同。因此本研究总结PEP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加强了解,从而帮助皮肤科医师进行正确诊断。

本文研究总结了23例PEP的病例报告,其中只有5例(22%)位于掌跖区。40岁及以上发病占70%, 提示本病好发于中年以上。与EP男女患病率无明显差异不同, 女性PEP的患病率明显较男性高,无明显好发部位。23例中7例为高加索人,16例亚洲人,提示本病好发于亚洲人,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临床上通常表现为单发的,边界清楚的丘疹或结节,直径2 mm~3 cm,约半数皮损颜色分布不均匀,只有部分区域呈黑色。继发病变主要包括溃疡和结痂。临床上极易误诊为色素性基底细胞癌、黑色素瘤、脂溢性角化、寻常疣、化脓性肉芽肿和血管瘤,因此PEP的鉴别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组织病理学是诊断PEP的金标准。寻常疣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主要为角化过度,表皮疣状增生,颗粒层空泡细胞增多以及真皮乳头层毛细血管扩张。临床上,皮肤黑素瘤皮损的边界较PEP模糊,其病理典型特征是不典型的黑素细胞,核异型性明显,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另外,基底样细胞也存在于脂溢性角化和基底细胞癌中,脂溢性角化不出现导管分化现象,但可见大量明显的角囊肿;基底细胞癌中,基底样细胞团块周围形成特征性的栅栏样排列和人工裂隙。

PEP肿瘤团块内大量黑素细胞聚集和黑色素沉积的机制尚不明确。有文献报道,PEP中黑素细胞聚集的机制可能有以下两种:第一是肿瘤细胞高表达内皮素-1[5],激活黑素细胞,促进其增殖、存活和迁移[6];二是在肿瘤增殖过程中,邻近的表皮或毛囊中的黑素细胞可能迁移到肿瘤中,并活化增殖[7]。本研究应用Mela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病例1具有大量黑素细胞聚集(图3c),而无色素的手掌部小汗腺汗孔瘤标本Melan-A染色阴性(图3d),表明肿瘤内黑色素细胞产生了色素,但是PEP的黑色素细胞来源仍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黑素细胞汗腺基底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足部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汗藏哪儿了
“点痣”有风险 爱美须谨慎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
天热时,为什么狗会吐舌头?
异欧前胡素对人表皮黑素细胞酪氨酸酶和Rab27a的调节作用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出汗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