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民俗文化多元性的小岞惠安渔女服饰纹样研究

2019-05-21童友军

关键词:惠安女刺绣纹样

童友军

(福州大学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613000)

小岞镇隶属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市惠安县,位于惠安县东部小岞半岛,其渔女传统服饰属于惠安女服饰的一部分。小岞镇由于地理位置较偏僻,传统服饰一直得以传承。小岞惠安渔女的刺绣纹样有着独特多元文化特征,主要集中在头饰“巾仔头”和新娘“鸡公鞋”以及儿童帽上。独特的滚边工艺纹样集中在服装门襟、下摆和袖套上,编织纹样也体现在腰带上,还有小岞上衣后背、裤腿上的“网花”装饰纹样。本文从小岞惠女服饰纹样题材、纹样组织结构以及不同工艺表现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其民俗服饰纹样承载的多元文化特征。

一、古朴的闽越文化

文化是在一个特定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中滋生演化的[1],生活在八闽大地的小岞惠安女,其服饰装饰风格既传承了古朴的闽越文化、吉祥文化、海洋文化,同时又包容了外来文化。闽越文化是指越族入闽之后与闽当地土著相互兼容后形成的文化。公元前334 年,楚灭越,越王族中的一支南奔入闽,同原有福建土著闽族人结合,称为“闽越族”。“闽”字为门中有虫,“虫”的本义就是蛇,史学家罗香林在《古代越族文化考》指出:古代越族之文身,殆为一种以龙蛇一类水族为图腾之遗俗。小岞惠安女服饰纹样中的蛇纹传承了闽越文化蛇图腾,同时承载了闽越族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一)原始蛇图腾崇拜

图腾是氏族的象征和符号,在原始人的图腾观念中,他们往往把图腾看作是自己的亲属、祖先或神[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也记载:“闽,东南越,蛇种。”闽越族人就是将自己视为蛇的后裔。蛇深刻影响着闽人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和精神文化,蛇祟拜是闽文化重要的文化特质,一直存在于闽越人的思想意识中并影响至今[3]。

由于地理位置的相对隔绝,闽越地区蛇图腾完好地保留了下来。蛇纹在小岞惠安女绣品中随处可见,从头至脚,小孩的童帽、头饰巾仔、新娘踩轿鞋上。从小岞妇女刺绣纹样的题材和组织结构来看,小岞渔女将图腾崇拜与她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蛇纹与自然界的花草纹组合、蛇纹与当地海洋生物鱼虾蟹纹的组合,从色彩到造型巧妙融为一体,如图1 新娘鞋鞋面刺绣纹样,蛇纹与水草、游动的鱼虾构成了一幅灵动而祥和的海洋生物画面。

小岞惠安女常年生活在海边,以海而生,讨海是她们主要的生产方式。由于海洋性气候的温暖湿润,光脚和拖鞋便于海边作业,使得渔女们新娘绣花鞋都是拖鞋,这也充分体现了地域服饰习俗的特征。小岞新娘踏轿鞋面蛇纹通过惠安女独特的审美意识转化为成双成对的充满喜气的装饰语言。刺绣蛇纹在惠安女灵巧的双手中自由行走。为了充分放飞她们自由的心灵,一双新娘鞋左右两只采用不同的蛇纹,运用对称与均衡相结合的构图手法,一眼看过去是对称图案,再看又有均衡变化,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图2),传递她们对祖先的崇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1 刺绣鞋面蛇纹

图2 新娘鞋蛇纹

图3 蝴蝶型头巾

(二)蝴蝶峒的族徽传说

惠安县的小岞镇和净峰镇紧邻,其服饰装饰风格基本一致。蝴蝶发式是小岞、净峰惠安女的代表发式,也是小岞惠安女成人的标志发式。据《惠安文化丛书》民间传说记载:净峰、小岞一带的惠安女是花蝴蝶变成的,她们以蝴蝶为族徽。杨文广征闽南十八峒的传说中就有惠安的蝴蝶峒。惠东沿海惠安女蝴蝶式发饰被视为族徽的传承,蝴蝶纹通过刺绣工艺广泛用在发饰巾仔和童帽中,蝴蝶与蛇纹、花草纹、水生物共同组成惠安女的头饰纹样(图3)。小岞蝴蝶发饰是通过蝴蝶发髻再加上两片刺绣带流苏的长方形绣片组成,绣片固定在发髻的左右两侧,如蝴蝶的两个翅膀,颤动的流苏如蝴蝶飞舞。

二、闽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一)龙凤呈祥与蛇纹相互融合

闽越文化是本土的闽文化和外来的越文化结合而形成。闽越文化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闽越文化汉化的过程。闽越国初期适逢汉朝的发展阶段,也是汉文化蓬勃发展时期[4]。随着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闽越文化与中原文化在生产和习俗上相互融合和互动, 创造了闽越文化内陆性和海洋性相结合的文化特质。小岞渔女服饰刺绣纹样传递了她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多元的形态,通过服饰刺绣纹样充分表达了闽图腾文化、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融合(图4)。

重头不重踋是海边渔女的典型服饰特征,如蝴蝶绚丽的发式,巾仔的刺绣纹样充分表达了小岞渔女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巾仔在蝴蝶发式中被视为美丽的翅膀,左右对称,但图案结构表现又以均衡为特征。为了在一片巾仔上通过更多的题材表达她们美好的愿望,渔女们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采用上下分区刺绣,不同区域绣上不同题材的纹样,不同刺绣区域一般采用云纹或回字纹装饰隔离,多而不乱。如图4 多元分区巾仔刺绣纹样,上半部分主体莲花与蛇纹的曲线完美融合在一起,借用分段的色彩高度概括蛇纹的线型流动,再与其他动植物纹样组织成极具装饰性的画面;中间通过有序的连续回纹作为中间隔离纹样,不同的彩线巧妙地赋予斜向分区动感,色彩构成秩序中的律动;下半部分以彩凤居中,同样采用与上半部分蛇纹相呼应的曲线构成凤体,左边是渔船归来的凯旋纹,右边是象征美好生活的花篮,花朵作为点缀同时也是不同题材纹样的分隔纹;巾仔头边缘几何纹装饰,也称网纹收边,上静下动。小小的巾仔头承载了地域特色的民俗多元文化内涵。

图4 多元分区巾仔刺绣纹

图5 蛇纹、莲花纹、生殖纹样

(二)独特的生殖文化表现

小岞惠安女刺绣蛇纹同时也是生殖文化的体现,纹样结构上或对称或均衡,蛇纹与花朵巧妙隐喻和象征生殖器的崇拜。黑格尔曾经说过:“对自然界普遍的生殖力的看法是用雌雄生殖器的形状来表现和崇拜的。”这些代表闽越文化的原始生殖纹样融入到渔女们的生活习俗之中,作为刺绣纹样传承至今。

生殖崇拜源于最原始的种族繁衍, 生殖器是人类繁衍性崇拜的主要内容之一。小岞渔女刺绣纹样中的生殖纹样不仅仅是蛇纹借代,还有莲花纹寓意女性生殖(图5)。梵文中“莲花”与“女性子宫”共用一词(garbha),二者具有神秘互渗关系,莲花象征着女性生殖力,代表多产力量和生命的创造。小岞头饰巾仔头的刺绣纹样,莲花花瓣与男性生殖器形状的花蕊,蛇形与莲花纹的组合、缠绕巧妙组成装饰花纹,交融糅合。从构图到色彩,循环往复,充满生机和温馨的画面,展示了闽南渔女的对生命的理解与崇拜。

图6 大裾衫滚条装饰图案

图7 斜襟滚条装饰纹样

(三)吉祥如意滚边纹

小岞渔女上装纹样最具特色,不仅仅是纹样题材和造型特色,纹样的工艺更是体现区域服饰民俗的特征。小岞服装上的图案不是刺绣,而是通过0.5~1cm 的布条折边镶滚盘绕成装饰纹样(图6,图7)。纹样装饰的部位围绕服装结构线,装饰于门襟、侧缝开衩和衣服下摆,滚条的色彩以白色为基色,搭配红黄蓝绿四色。蓝色大裾衫搭配红、绿、白色滚条,黄色填充半圆弧面,绿色贴背上衣搭配红、白滚条,填充黄色、蓝色半圆弧面,红黄蓝三原色在渔女们的审美标准里,有着自己的搭配比例和秩序。

滚条装饰纹样特征是线型装饰,通过不同色条排列,色条上再压上不同颜色线迹装饰,折线和曲线相互交叠成菱形纹和波浪纹,构成独特的线条装饰风格,秩序又不失灵动,秩序排列的滚条外围通过滚条组成三瓣橄榄纹、万字纹,吉祥结纹,统一与变化完美结合。小岞渔女上衣侧缝装饰纹样一直沿袭了清代的侧缝如意纹装饰特点,这些寄予美好愿望的纹样与滚条装饰工艺相互融为一体。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小岞渔女们使用最朴素的白布条构成丰富而具有韵律的几何纹样,不论是三瓣橄榄纹还是转角万字纹、吉祥结纹还是侧缝如意纹装饰,无不折射出小岞渔女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三、舟楫海洋文化

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合,主要也体现在江海文化的融合。春秋战国时期《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载:“以船为车, 以楫为马……越之常性也。”描述古越民族的生活习性。闽越时代的“舟楫文化”充分体现其文化中的江海特质。小岞半岛渔民主要经济来源于渔业,渔业是他们重要的生产方式,服饰习俗来源于生活。小岞渔女们把捕捞的鱼虾、渔网、渔船随手拿来作为刺绣的素材,充分展示海洋文化的特质。凯旋归来的渔船是她们表现最多的纹样,也是她们心中的愿望,期待亲人出海归来,期待鱼满仓的画面场景。

闽越蛇图腾在不断汉化的进程中既保留了蛇崇拜,同时也接受了汉文化的龙崇拜,船被喻为龙的物化载体,如“龙骨”“龙身”“龙眼”等,沿海渔民把对龙的崇拜转达在他们生存的工具舟楫上。舟楫龙船文化既传承了中原文化,又形成自己的海洋文化特征。如图8 船纹巾仔刺绣,以凯旋船和欢乐喜庆盛装的人们为刺绣的主要题材,各种海洋生物穿插其中,构图上采用惠安女刺绣典型的分区结构。每个区域都是独立构图,但又融合在一个画面中,以飘扬彩旗扬帆归来的渔船为中心,船头站着激动归来的出海人,船底是乘风破浪的折线纹样,游动的鱼虾,左右两边是戏曲中的人物,最边缘的是庆典踩街盛装挑花篮的刺绣纹样。小小巾仔头刺绣纹样承载了丰富的海洋文化内涵。

图8 船纹刺绣头巾

图9 裤腿、后背网花纹

图10 袖套几何纹、阿拉伯纹

四、海丝文化多元融合

小岞惠安女刺绣纹样包容了各种题材,除了闽越文化图腾崇拜和中原文化龙凤呈祥等吉祥纹样外,还有相对秩序感的几何纹样。小岞服装装饰纹样从衣领到右衽所有收边的位置都采用了几何型植物纹样作为边饰,而这些几何纹样不同于原始几何纹,同时还具有阿拉伯纹样装饰风格。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泉州城曾经居住数万计的阿拉伯商人,现在还居住着五万多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后裔[5]。阿拉伯人与泉州人在生活习俗方面相互渗透,阿拉伯清真寺建筑装饰和工艺品的装饰纹样对泉州装饰风格有了不同方面的影响。

阿拉伯纹饰主要包括几何纹、植物纹经过交叉组合、变换循环、旋转复制等方式构成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6]。小岞惠安女服饰几何纹样,既有阿拉伯装饰纹样的特征,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美学形式,小岞独有的“补丁绣”,由于运用的经纬纱线网绣工艺,当地人又称为“网衣”“网裤”,在上衣后背和裤子侧缝靠后片小腿处,绣有一块边长尺寸大约为6cm 的几何装饰纹样(图9)。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康家小姐在反抗抢亲的过程中刮破了衣裳,此后她在上衣和裤子上都用彩线绣了一个补丁,以示后人,但最终被抢的姑娘还是过上了幸福生活。补丁绣网花纹通过菱形线条循环变换的几何纹样融合了阿拉伯建筑纹样,同样的图案通过不同颜色划分区域变化,中间回纹和斜线重复构图组织结构,具有强烈的秩序感。小岞独特的袖套装饰纹样则采取了线条滚边装饰,这种装饰风格与阿拉伯装饰纹样结构有很多相似地方(图10)。在小岞惠安女服饰装饰纹样中,我们看到了惠安女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融合。

结束语

服饰民俗的形成与其所在地域自然环境、经济生活密不可分的。小岞渔女服饰文化是在相对独立的半岛区域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小岞服饰纹样无论是题材还是工艺表现都承载了地域民俗文化的多元特征,正因为多元文化的包容和融合,拓展了闽南文化的海洋精神。经济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定的经济土壤必然生长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海丝之路的重建必然延伸到海丝文化[7]。

猜你喜欢

惠安女刺绣纹样
文化视域下的惠安女雕塑艺术形式研究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美丽的惠安女
蒙古族图饰纹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要怎样称赞你
清新唯美的刺绣
骆雪芳:梦飞国际教育的惠安女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