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2019-05-20张福新李军霞
张福新 李军霞
陶行知先生“四颗糖果”的故事,一度让我们热泪盈眶。这个以赏识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故事,几乎让每一位教师瞬间顿悟——德育原来可以这样轻松,这样美妙,这样感人至深。
义务教育阶段是德育的关键时期,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首要任务和重大使命。
知识“无毒”,孩子“无罪”。班上一位胖胖的男生,课堂内外不停地吃零食,老师讲课不听,笔记不做。老师走到他身边,问,这些垃圾食品,难道没毒吗?他竟然平静地回答,没毒,我一直在吃,好好的。老师耐着性子又问,那么,老师讲的知识,有毒吗?在全班同学的哄笑声中,他懒懒地答一句,没毒。老师差点怒吼——没毒你为什么不学?
这是一个农村留守生,家庭条件一般,父母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在地里劳动,哪里又顾得上对他的教育,就算顾得上又哪有能力来管教他呢。学校怎么办?老师怎么办?
面对留守兒童,一味地指责和说教效果甚微,教师应该俯下身子,去了解孩子,聆听孩子,从根源上解决孩子“不想学习”的问题,真正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如何去关注学生心灵,如何去建构学生精神大厦,也绝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学生的道德教育同样需要我们有前瞻的眼光和胸怀,需要我们“以人为本,关注生命”。
“温室”虽好,不宜过度。学生小A来自城里,家里费尽心思让他进了整体素质偏好的一个班。其家长脾气暴躁,时不时地在班级微信群中挑学校和老师的毛病,不肯和老师们认真沟通。小A眼高手低,写作文时保证:老师,我的作文可以写满八百字!结果,交上来一看,三百字都不到,其中,多半还是“外星文字”,谁都看不懂。
很明显,这个孩子在家长的极端高压之下,养成了撒谎的习惯,家长还误以为孩子很优秀,孩子的问题也被家长看成老师的问题,而家长,恐怕从没细心关注过孩子的成绩和品行。
独生子女因父母对其溺爱和包庇,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学习意识淡薄且不听老师劝告,学校时常会出现一些令老师们无比尴尬的局面,那就是学生犯错,老师们不敢管,有些家长会夸大老师对学生的惩戒,任性地利用自己的权利,更有甚者,会让老师们尊严扫地。教师好心育人,也会有无奈、乏力的时候。
但是,每一个有情怀的教师都不应放弃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再难管的学生都会有一个闪光点等着老师去发掘,发扬。
多点包容,少点责骂。一位年轻女教师曾经找笔者请教,班上男生小C怎么也管不住,课堂上不停地扭动,还时不时拍左右同桌一下,踢前后同桌的凳子一脚。笔者回答,他好像还行呀,只要他一闹,我就停下来,严厉地瞪他,他立马就安静了。他还是服从管教的呀。女同事茫然地“哦”了一声,秀丽的眉头并未完全舒展。
小C患有多动和自闭综合征,但令人疑惑的是,他偶尔会主动跑到讲台上擦黑板。这说明他心中至少还有一处美好的光亮——他懂得体贴老师,帮助他人,只是管不住自己。
面对这种学生。只要我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假以时日,“持之以恒”应当可期。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立德树人是百年大计。我们都是实现学生“心灵沟通精神建构”这一繁复工程中的一环,教师这一角色赋予我们崇高的使命,必将为我们的生命注入沉甸甸的内涵。
(作者单位:天门市竟陵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