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园同方部说起
2019-05-20毛光伟
毛光伟
文化厚重、风景优美的清华园让人流连忘返的名胜景点有很多,同方部肯定不是让人印象最深的那一处。
在重温清华大学学习情景、梳理研修成果时,我最想提请同行同仁们关注这个静静立在西区大礼堂前草坪东侧、科学馆对面、清华学堂后檐的简朴礼堂。它是清华最早的建筑,但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是两个。一是一场演讲。1914年梁启超先生在这里做了以“君子”为题的著名演讲。他援引《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激励学生奋发图强、修身成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便成为清华校训和清华精神的象征。二是它的取义。“同方”源于《礼记·儒行》“儒有合志同方”。“同方部”就是“志同道合者相聚的地方”。清华是个“神仙”云集的地方,我们感受他们的优秀,和同方部直接相关的这两点恐怕是最不能被忽视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最能代表中国人的信仰,“志同道合”是干事创业最重要的“人和”条件。
那么,我們的“志”是什么,“道”又是什么?带领教育干部赴清华大学研修,就是想让大家静下心来,站在更高处、望向更远处,思考在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推进竹山教育高质量发展,明心知往,力行求至。
中国古代哲学对干好一件事有一个精辟的思想:“取势而后明道,明道而后优术”。
所谓“取势”,就是要求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势”就是教育发展趋势和各级政策导向。办好竹山教育,必须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必须顺应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学习效率提升、教学方式升级和教育理念更新的趋势,必须了解世界教育新潮流、中国教育新进展,必须敏锐体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脉动以及对教育改革的新诉求。
所谓“明道”,就是要明确理念、把握规律、坚持原则。“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竹山教育要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不断提升对农村教育规律的认知,坚定不移地抓好素质教育,与时俱进地深化教育改革。让更多山里的孩子们能够迈入更好的学校深造、在更高的平台上成长成才,能应对日趋复杂、多变的世界,能适应相互依赖增强、相互竞争加剧的社会。
所谓“优术”,就是改进方法、提高能力、注重落实。真正把学习所见所悟融入办学实践,结合每所学校地域文化、社区环境、办学传统、生源特点和师资特色,摸索一套行之有效地建设“四有”品牌学校的好办法。“四有”即“有颜”:学校环境优美;“有味”:学校文化积淀独具个性;“有品”:践行独特的办学理念;“有值”:教师成长、学生成功、社会认可。把难以触摸的“素养”,变成可以培养的“习惯”;把抽象的“五育并举”理念,变成生动具体的具有竹山韵味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
教育工作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干的基本上都是那些事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尤显必要。套用鲁迅先生一句名言,重复啊重复,不在重复中升华,就在重复中沉没!
(作者系竹山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