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现代化迈上新征程
2019-05-20任会兵
任会兵
湖北是我国近代教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70年来,历经恢复新办、调整巩固、拨乱反正、改革发展,湖北基础教育实现了从解放初的文盲充斥、積贫积弱,到如今的全面普及、学有良教的历史性跨越,进入了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
教育规模跨越发展,实现了从“推动普及”向“全面普及”的飞跃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大力实施科教兴鄂战略,推动湖北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基础教育实现了全面普及。
一是适龄人口受教育机会得到有效保障。从学前教育看,1948年是国民政府时期在园幼儿人数最高年份,全省仅有在园幼儿408人。1978年全省在园幼儿达到了24.6万余人,2012年达到了135.53万余人,2018年增长到了174.05万人。2018年全省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为89.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33个百分点。从义务教育看,1948年,全省有小学在校生120万余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8%,初中学校在校生5.2万余人。1978年,小学在校生达到765.7万余人,初中在校生达到276.8万余人。1998年扫盲工作通过国家验收,2007年“两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2018年全省小学在校生规模达到366.58万人,初中学校在校生达到158.78万人。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从普通高中看,1949年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仅为5525人,2018年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达到了82.35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
二是学校规模及办学效益明显优化。从学前教育看,1949年,全省仅有幼儿园10所,平均每所幼儿园在园儿童规模仅为40人。2018年,全省共有幼儿园8273所,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75%,平均每所幼儿园在园儿童规模达到了210人。从义务教育看,1948年,全省有小学8567所,平均每所学校在校生规模仅为140人左右;初中学校104所,平均每所学校在校生规模仅为460余人。2018年,全省共有小学5396所,平均每所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了680人;普通初中学校2066所,平均每所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了770人。从普通高中看,1949年,全省只有普通高中52所,平均每所学校在校生规模仅为106人,2018年全省有普通高中531所,平均每所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了1550人。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实现了从“学有所教”到“学有良教”的飞跃
70年来,湖北基础教育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提升质量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特别是21世纪以来,全省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育督导监测评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内涵发展不断深入,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全面提高。
一是学前教育从资源扩张迈向规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学前教育几乎从零起步。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各地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学前教育事业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湖北学前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提高保教质量、规范办园行为逐渐得到重视,全省积极推动幼儿园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建设标准》《幼儿园玩教具配备标准》。加强课程建设指导,研制了《幼儿学习与发展课程》目标体系、资源体系与实施体系,出版了《幼儿学习与发展课程教师指导用书》《保育员手册》,为一线教师有效实施课程提供支撑。加强质量评估监管,修订了《湖北省幼儿园办园水平认定标准》,省、市、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组织开展办园水平认定工作。2019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安全优质是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是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把努力办好重点学校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策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狠抓教学领域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2010年以来,省政府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学生统一实行“两免一补”,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017年,全省112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验收,实现义务教育县域基本均衡,为迈向优质均衡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出台,提高质量成为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刚性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义务教育学校的核心任务。
三是普通高中从普及攻坚迈向质量提升。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不断调整普通高中发展思路,大力加强优质高中建设。2018年,全省有省级示范高中113所,占普通高中总数的21%,省级示范高中招生数占普通高中招生总数的35%。同时,不断完善省域内优质普通高中对口帮扶薄弱普通高中机制,提升薄弱普通高中办学质量。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将成为今后普通高中发展的主要任务。
教育公平大力提升,实现了从“机会公平”向“全纳教育”的飞跃
70年来,从解放初贯彻“教育向工农开门”,到后来落实促进公平的基本教育政策,湖北一直重视教育公平,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努力提升特殊群体教育、不断完善学生资助体系等多种举措,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教育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群体差距明显缩小。
一是城乡教育步入一体化发展阶段。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在农村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广泛探索,极大地改变了农村教育的面貌。2007年全省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农村教育实现了由“人民办”向“政府办”的转变。2010年以来,通过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全面改薄”工程,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学生统一实行“两免一补”,城乡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2016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北省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统一的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17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四统一”,义务教育步入城乡一体化发展时代。
二是特殊群体教育全面提质。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积极推进共享发展和全纳教育,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有效保障。通過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明确对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按每生每学年6000元标准补助公用经费,全省84所特殊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通过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全省建立了一批留守儿童“希望家园”和“亲情电话屋”,一大批“爱心妈妈”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心理开导和生活照料。通过落实“两纳入两为主”、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2018年全省50余万适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
三是学生资助体系更加健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就创立了社会主义学生资助制度,先后实行供给制、人民助学金、学杂费减免等资助政策,为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上学提供了一定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湖北不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加大学生资助力度,努力保障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目前,精准资助全面推进,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覆盖了基础教育所有学段,努力实现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不断拓宽。2012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在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实施营养改善计划。2018年,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扩大到33县(市、区),惠及农村教育学生超过100万人。
教师队伍全面加强,实现了从“数量至上”到“质量优先”的飞跃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为教师想办法、做实事、办好事。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把教师作为第一资源,突出问题导向,不断健全政策支撑体系、提高教师供给质量、保障教师待遇地位、加强教师能力提升,教师队伍配置不断优化,素质能力明显提升。
一是教师政策支撑体系更加完善。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21世纪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创新教师队伍补充和管理机制,夯实了教师工作政策基础。2012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意见》,对补充招录、培养培训、专业发展、待遇保障、交流管理提出了具体举措,先后实施省级统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新机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骨干教师补助制度,以及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等项目,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2018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6个方面23条具体举措,形成了新时代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湖北方案。
二是教师规模和质量实现同步发展。70年来,特别是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湖北不断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基础教育各学段教师队伍规模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升。2018年,全省专任教师小学达到20.36万人,初中达到12.98万人,普通高中达到6.6 万人,学历合格率均超过98%。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师培养培训,通过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全员大比武、大练兵,提高课堂效能和教学技能;通过实施“湖北省农村学校启明星计划”,深化中小学教师交流机制改革;通过实施“师范生顶岗实习、农村教师脱岗培训”的“双岗计划”,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校长。
三是教师地位和待遇不断提高。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通过建立工资待遇保障制度、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健全教师荣誉制度,让教师地位、教师待遇更受尊重和关注。1979年以来先后进行了10批特级教师评审,共评出特级教师1700余名。2003年以来开展湖北名师评选,2015年起改为湖北名师工作室评建,共评建湖北名师工作室172个,培养了一大批湖北名师。2016年起开始增设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截至目前共评出中小学正高级教师442名。2018年首次评选了32个荆楚教育名家和51名荆楚好老师。
四是乡村教师活力底气不断增强。70年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湖北积极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乡村教师待遇和培训制度,让乡村教师更有活力、更具底气。2004年,启动“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统筹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新机制。2007年起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改善教师居住条件。2015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专门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出台政策措施。一方面通过特岗计划,持续为乡村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另一方面不断加大财政投入,落实教师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政策,不断提高乡村教师津补贴标准。另外,还通过“国培计划”项目加大农村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能力素质。
教育保障持续夯实,实现了从“积贫积弱”向“第一投入”的飞跃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领域,优先规划、优先投资、优先保障,持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发展支撑基础更加坚实。
一是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70年来,省政府通过多种渠道解决所需教育经费,一方面不断加大财政拨款力度,另一方面大力引导利用社会资金兴办教育。2010年以来,省政府把对教育的投入作为财政第一投入予以优先保障,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突破1000亿元,2016年全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突破1000亿元,2017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突破1000亿元。2018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接近1500亿元,其中近一半用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同时,还制定了从学前教育到普通高中的生均拨款标准,从制度上保障了全省教育经费的可靠来源和稳定增长。
二是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优化。70年来,湖北持续加强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办学综合实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放初,中小学校校舍狭窄、破败不堪。改革开放初期,全省中小学校生均校舍只有2.28平方米,多数校舍为土木结构,还有不少危房,如今基本实现了“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
三是教育信息化成为重要支撑。70年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湖北作为首批全国唯一省级教育信息化试点省份,探索形成了“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基础设施建设机制。2017年,全省学校宽带网络接入由2012年40%提高到93%,教室多媒体设备配备率由2012年60%提高到90%,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全覆盖。2018年,试点工作通过教育部验收,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融合向纵深发展,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继续扩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聚焦质量与公平精准发力,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湖北基础教育的未来更加可期。
(备注:文中数据均根据湖北教育年鉴、湖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快报、湖北省教育经费统计简报整理。)
责任编辑/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