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院校对外军学员武术教学文化传导问题研究
2019-05-20徐海亮
徐海亮
摘要:文章以军事院校对外軍学员武术教学文化传导问题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对外军学员武术教学文化传导的必要性,随后探讨了目前外军学员武术教学现状,最后提出了一些对外军学员武术教学文化传导问题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院校 外军学员 武术教学 文化传导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9)3—0082—03
外军学员培训是国家总体外交与军事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武术教学加强文化传导,能够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让外军更好的认识中国,增进互信,消除误解与偏见,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军事院校对外军学员武术教学文化传导问题进行研究,对于我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军事院校对外军学员武术教学文化传导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地区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如何弘扬国家文化,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已是国家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中国武术历经千年发展,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格斗竞技技术,它吸收了中华民族多种传统文化精华,注重内外兼修,尚武崇德,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从长期的对外武术教学中可以发现,外国人喜欢中国武术(功夫),不仅仅是因为武术自身的蕴含的搏击技巧与体育价值,同时也是因为它历经千年发展,逐渐成形的民族文化特征、思想价值观念以及独特的体用观理念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世界名片”之一,因此学校特别是部队军事院校在针对外军学员武术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加强文化传导,充分发挥武术这一世界名片的作用,通过武术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消除误解与偏见,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2军事院校对外军学员武术教学现状
首先,从外军学员对武术认识角度来看,由于武术在国外传播途径有限,因此很多外军学员对于我国武术在认知方面依然比较陌生,很多外军学员对武术的认知,都是来自于与“中国功夫”相关的影视作品,然而这些功夫片或多或少的都掺杂一些特技、特效成分,甚至部分功夫影视作品在特效加持下,已经近乎于“传说”或“神话”故事,这种将武术盲目“神化”的功夫影视作品导致部分外军学员对武术产生错误认知,甚至将武术与封建迷信、江湖骗术联系在一起,对于武术教学文化传导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相对于国外传统功夫馆教学,国内院校武术教学难以彰显武术自身具备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在教学方面依然照搬西方体育教学模式,这难免会使得一些希望通过武术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外军学员感到失望,难以从心理上真正认同院校武术教学。院校作为知识传播、文化传播的重要教育机构,在对外武术教学上需要认清自身文化传导责任,有责任与义务向外军学员普及武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与思想,武术教学应凸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有效消除外军学员对中国武术的误解,让外军学员真正感受到中华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真正喜欢中国,增进外军学员对华认知,培养外军学员友华情感。
其次,从外军学员对武术学习需求的角度来看,外军学员在院校进行武术学习时,不仅希望能够学习武术技术动作,还希望系统的了解武术背后蕴含的武术理论与传统文化知识,从而更好的认识中国,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美。但从当下院校对外军学员武术教学现状来看,很多院校都缺乏对武术背后理论与文化的教学,片面认为外军学员仅仅只对武术技术动作“感兴趣”,忽略了武术文化的传导,难以全面满足外军学员对武术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相较于外国留学生而言,外军学员学习武术不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认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同时还非常重视武术的实用性。很多外军学员学习中国武术的目的是技击,即通过武术提高自身的作战能力与水平,这是作为一名军人基本的职业素养要求。针对外军学员武术教学能否顺利实现文化传导,武术本身蕴含的“实用性”起着非常关键的决定性作用。然而从院校当下针对外军学员的武术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武术教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强调武术动作的观赏性与规范性,缺乏武术教学实用性体现,外军学员难以从中领会到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难以真正落实到实践当中,这种错误的教学定位,使得中国武术教学逐渐失去了原本的技击功能,导致部分外军学员片面认为中国武术只是一些“花拳绣腿”,并没有多少实用价值,难以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从而逐渐失去了学习武术的兴趣。院校武术教学没有充分考虑外军学员实际需求,导致外军学员对中国武术出现理解偏差,难以真正体会到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自然无法从心底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既不利于在教学中推广中国武术,也不利于通过武术教学进行文化传导,同时,由于脱离了外军学员第一任职的需要,因此也难以达到对外军学员教育培训的目的。
最后,从武术教学语言与教学环境的角度来看,当下很多院校较少开展类似武术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开设的武术课武术教员大部分采用汉语进行教学,然而很多外军学员自身汉语水平却非常有限,再加上一些武术特有的专业名词,难以找出准确的英语翻译,例如“气沉丹田”“双峰贯耳”等,致使当下院校针对外军学员的外武术教学仍停留在对技术动作简单模仿阶段,缺乏专业标准规范的知识讲解介绍,同时受语言、文化差异影响,外军学员也难以对武术运动中出现的特有的文化现象实现深刻理解。另一方面,武术历经千年发展,其不仅是一种体育经济运动,同时也一种独特的“东方身体文化”载体,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身体运动,来领悟体会其中蕴含的武术技巧与文化特色。然而由于当下很多高校在对外武术教学中,均采用汉语单语教学,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与武术教学教材,很多武术课程开展均是以教师专长为根据,随意f生较强,难以体现出民族文化特色,从而对外军学员武术教学文化传导造成严重影响。
3院校对外军学员武术教学文化传导问题解决措施
3.1武术教学内容与形式突出中华民族传统特色
相对于其他体育项目,武术体育项目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起源于中国,文化价值底蕴深厚,因此非常注重武术内在的文化价值教育,即不仅让学生掌握武术运动技巧,同时还需要深刻理解武术内在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尤其是对外武术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武术教学文化导向作用,让外军学员更好的认识到中国武术魅力,消除对中国武术的偏见与误解,更好的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受西方教育教学理论影响,当下我国院校武术教学模式逐渐“西化”,教学形式多以西方体育教学模式为主,难以体现武术教学本身文化特色。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从教学形式、礼仪、服饰入手,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凸显传统民族文化特色,在武术教学内容上,以传统武术内容教学为主,辅以必要的理论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加深外军学员对中国武术的认知与理解,更好的实现武术教学文化传导。
3.2提升武术教学针对性
为更好地实现对外军学员武术教学文化传导,需要从外军学员实际需求出发,围绕传统中国武术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并存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吸取中国传统武术精华来充实自身,保留武术传统风格与特色,另一方面,结合军事教学任务与外军教学对象实际需求,不断做好教学内容改进,提升武术教学的针对性,使其既能充分体现中国武术的特色,让外军学员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能够满足外军学员实战需求。基于此,应从武术教学内容人手,着眼于军队武术教学的实际,开辟新的思路,做好全方面创新改革,打破传统教学理念束缚,在原本的基础之上,开发一些针对于外军学员感兴趣的武术教学内容,从我国武术中具有代表性的招式入手,取其精华,兼顾好传统文化传导与实战攻防实用性,唯有如此,才能够有效提升外军学员武术学习体验,激发外军学员学习武术兴趣,充分发挥武术教学文化传导功能。
此外,尽管中国武术(功夫)闻名世界,但具体到实际教学依然缺乏完善的国际化学科体系,因此为提升武术教學针对性,更好地发挥出武术文化传导作用,还应做好针对性武术教材编辑。当下我国高校在武术教学方面缺乏针对外军学员的专用教材与资料,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多是以国人学员认知学习思维与理念开展教学,外军学员很难真正理解,自然难以通过武术教学实现文化传导,因此需要结合外军学员实际需求,进行专业针对性的武术教材资料编写,从而有效提升武术教学的针对性,充分发挥武术教学文化传导功能,例如某院校专门针对外军学员需求,新编了教材《实用棍术》《实用刀术》等,并在试行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得到了外军学员一致认可,他们认为:这种武术教学既让他们充分认识了解了武术蕴含的传统文化,同时具有攻防实用性功能,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功夫。
3.3加大对外武术教学文化传导所需要的师资投入
从院校对外军学员武术教学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现状上来看,依然有着很大的进步空间。缺乏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并有能力进行对外学术交流,胜任对外武术教学的专业复合性武术教学人才。因此需要院校提高对外军学员武术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外武术教学文化传导所需要的师资投入,提高武术教员外语水平与教学能力,不断壮大针对外军学员武术教学人才队伍,促使武术教学文化传导作用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挥。与此同时,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需要院校与武术管理部门做好配合工作,共同协作,共同努力,可以从武术教学专业人手,通过增设对外武术教学专业课程,不断促进其更好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一个专业培养方向,为对外武术教学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院校在对外军学员开展武术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传导的必要性,并立足于当下院校对外军学员武术教学现状,从多个角度出发,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更好的推动对外军学员武术教学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