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为媒振兴丰顺
2019-05-20毕树军
毕树军
丰顺有梅州南大门、潮汕后花园之称,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土壤大部分属于赤红壤,有500米至1000米高山547座、千米以上高山57座,茶叶生产先天条件优良。去年,丰顺县茶叶产业园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丰顺县抢抓机遇、全力以赴,全面启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建设,做强做优做特茶叶产业。”广东省丰顺县委书记曾永祥表示,丰顺将以茶为媒做好富民产业,推动高山茶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茶农增收、茶企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茶乡匠心
茶产业是丰顺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目前,丰顺已成为广东乃至华南地区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和高端茶叶供应地。“经多方协作,计划投入两亿元建设资金,大力推进茶产业快速发展。”丰顺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永亮说,丰顺拥有高山优质茶叶面积10.36万亩,占广东茶叶面积1/8,目前已有100多家茶叶企业。
经过多年发展,龙岗、潭江、丰良、八乡山等镇成为丰顺茶叶主产地,种植小叶乌龙、金萱、雀舌、水仙、单枞、杏仁香等多个品种。由于地理条件优越,土壤富含硒元素,独特的丰顺高山茶以其地域香及茶文化闻名遐迩。
走进龙岗镇马图村,山坡上、沟壑间,层层叠叠都是翠绿的茶园。“一壶香茶,茶汤清澈,细饮慢呷,茶香里不仅有怡人的香气,更包含制茶人的艰辛与执着。”68岁的何火球,十五六岁开始跟父亲学习制茶,50多年来日日与茶相伴,他制作的马图茶拥有叶厚、耐泡、味醇等独特品质。
1994年,何火球注册“马图茶”商标,努力打造自己的茶叶品牌。多年来,他对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实现质量标准控制,推进茶叶生产经营规范化。“采茶是门大学问,清明后按一芽二叶标准,分期分批采,先发先采,后发后采,不符合标准的不采,采下的鲜片不过夜。”
炒茶讲究手上的力道。何火球介绍,炒制有抖、甩、抓等十大手法。用手在锅里来回翻炒,一般人恐怕吃不消。两手留在茶叶间,借茶叶翻滚的势头炒茶。在铁锅中杀青炒制,温度和揉捻力度决定着绿茶的品质。
出锅后,把茶叶放在篾盘上散热,同时用双手在篾盘上反复揉捻催香,再回到炒锅,双手采用不同的花式和力度让茶叶干燥成型。每翻动一次,都飘来丝丝清香,沁人心脾,杀青、揉捻、干燥,环环相扣。
“每一道工序都要靠自己的经验来把握,手炒比机炒香味更浓郁,口感更甘醇。”何火球说,马图茶价值的提升,得益于对制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坚持传统制作技艺,保持个性化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拓展更大市场空间。
何火球表示,今后将继续深挖茶文化,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茶产业体系,不断拉长产业链,全面提升茶产业的经济价值;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茶业经营主体、提升产业竞争力;将生态茶园打造成集休闲、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带动更多农民通过发展产业脫贫致富。
新农人做大做强茶业
新农人为丰顺高山茶产业的发展带来新鲜血液。90后的陈斌辞去珠三角的工作回到家乡,创立梅州释迦岽生态茶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实行农业产业化种植,将一片“茶叶”做成一个“茶业”。
“好茶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陈斌说,茶叶要有上等品质,除了生态资源优势,还要保障质和量。在他的组织下,西山村筹资400多万元,推广种植标准化茶园600多亩,申请了食品生产许可认证。
他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采用统一供种、统一采购、统一工艺流程、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经营方式,引导西山村茶产业走向精品化发展之路。
位于凤坪畲族村的丰顺县凤畲茶业发展有限公司严格按照“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将小小茶树苗打造成农户增收致富的摇钱树,美了荒山富了民。
在茶田里,总经理钟奕亩正穿梭在茶园间,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以“农户+基地+合作”的经营模式,带动600多农户。
留隍镇上南村茶农江味珍,肩挎竹篮穿梭于翠绿的高山茶树中,熟练地将一颗颗饱满的嫩芽装进竹篮。江味珍投入50多万元创办名优茶加工厂,使名优茶加工走上机械化道路。“除草用人工,松土用耕牛,施肥用农家肥或有机肥。”
打通脱贫致富路
近年来,丰顺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高校等科研院校合作,引进茶树良种,建设种苗基地;全面加强茶叶生产的质量安全建设,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产地产品认定。
同时,丰顺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从县城到山区,从主干公路到偏远山村,一条条畅、安、绿、美的农村路将全县城乡连接起来,便利的交通带来茶产业的兴旺。
随着旅游业、观光农业的兴起,丰顺以茶为媒,融合山景风光进行开发,打造田园综合体。同时,着力建设韩山、马图村、八乡山、铜鼓嶂、释迦岽等农业休闲旅游示范点。
在龙岗镇,马山茶业把生态茶园与休闲观光茶文化旅游、红色土地旅游、客家文化旅游等结合起来,打造了茶文化休闲观光基地。在丰良镇,广东天亿实业打造了集有机茶园观光、韩愈文化体验、山地休闲览胜于一体的高端休闲农旅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