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的守成与创新
2019-05-20范基公
范基公
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教风、学风、校风的融合,是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193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百科辞典》对“校训”的解释为:“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
清华大学的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作了著名的《论君子》演讲,引用《易经》的话语激励清华学子。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校训。1917年蔡元培校长在北大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百年来,形成了著名的北大精神。
清华校训、北大精神历久弥新。
百年老校北京二中的校训是“敬业乐群”。“敬业乐群”出自《礼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指明古代童子进学的阶段性任务,有循序渐进的规律。
笔者从教几十年,见过无数校训,自然感慨多多。好的校训大多言之有据,多出于经典,或出于名人。一条校训出自何处,是否有典可查,这是研究校训的起点。研究學术,必须追本溯源,方能正名。然而实际当中,则更应进一步重视和充分发挥校训的教育作用。
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纪念活动中,应由校长重点宣讲校训,使学子终生铭记。新生入学可以校训为题作文,播撒育人的良种,使校训在心灵中扎根。
应提倡校训明镜高悬。在校园门口、厅堂、集会处,悬挂匾额,彰显校训,以使学子时时处处铭记在心,引领行动。
据北京二中老校友、著名编辑家秦人路回忆,民国时期,在学校的大礼堂台的中央高悬着“敬业乐群”的校训。校训是著名书法家沈尹默的楷书。每每学生开会,都仰视校训,三思而后躬行。过了几十年,仍历历在目,刻骨铭心。校训是人生的指路明灯。
由于历史的、时代的原因,一些学校没有像清华、北大那样无论换过几届校长都始终恪守传统校训,而是换一届校长,就换一条校训。其中不少是口号式的,没有文化底蕴,缺少召唤力和感染力。这种浮躁的校风应引起关注和纠正。
不久前,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中,徐显明先生的论文《把尊严和权威还给教师》鲜明地论述了守成和创新的辩证关系,格外引起学界关注。他指出,守成能力和创新能力同等重要。对优良传统而言,守成比创新更重要;创新不是功劳而是灾难。在优良传统方面进行创新,无异于毁灭传统。守成对于共同的精神财富而言,要求有十倍于创新的勇气。
创新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而守成则是一所学校的脚跟。为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提高教育的实效,不妨重新审视学校的校训。要创立新的校训,必须慎重从事,要依据经典,文有出处,且经过一定程序,去掉口号和浮躁,或许能为百年教育大业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