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设计
2019-05-20颜含
颜含
引言
近来,“温度”一词常出现在设计界,尤其是室内空间以及视觉设计领域,那究竟什么是有温度的设计呢?目前设计界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其核心要素必然是人的情感,本文简要分析了设计与社会演变的关系,并结合当今公众的消费习惯以及价值观念,讲述当下“有温度的设计”的必要性以及设计在创造、加强或减缓这些“情绪”状态中起到哪些作用?探討作为设计师在当今环境下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以及怎样做才是有温度的设计。
一、“有温度的设计”出现的时代背景
(一)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设计
设计像是某种风行标,能表征社会的演变以及文化的流向,就如不同阶段对应的设计审美中“物”的形态不一样,是社会形态的转变以及价值观的显现。设计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约翰.拉斯金或者威廉.莫里斯,对其工业化的反感以及对美的追求促使现代概念的产生,此时设计审美下的产品代表新时代理性标准化、机器批量生产的结晶,如今人们却呼唤手工艺人的出现,对于手工制作的虽不完美却包含温度的东西格外珍视,这也是对工业标准化的一种反抗;后工业时代,设计被非常有效地组织到经济发展中,产品就如被创造的一个符号,产品一商品一文化象征的价值系统,这种价值系统将人与物单一的使用关系转为全面的社会行为;当代社会,设计已经慢慢背离初衷,即设计为人服务的初衷。
(二)当代社会的消费状态
如今的设计已经基本满足人的所有需求,你能想到的需要的产品都已经被生产制造,当然在技术发展的潮流驱动下,设计一样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以配合功能的变化,生活更便利的同时幸福感却并未同步增长,人们进入烹种为消费而消费的状态,几乎所有人通过消费和展示商品获得社会威望,我们拼命想要获得的东西可能不是我们真的需要,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对于“物的时代”有过精彩概括,他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以往经久不衰的是物质工具和建筑,如今却是人见证物的消亡,如今的设计不仅担负着造物的任务,同时还需要收拾物的‘未来,人类的虚假性需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实质性需求,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三)有温度的设计出现的必要
快速流动的社会模糊了人的情感,快节奏的高压生活麻木了感知,崇尚物质的追求变得盲目。物质泛滥、资源浪费,说到底是不珍惜,你对衣柜里季季更换的衣物毫无情感,对年年更新换代的苹果手机满怀期待,人们对所拥有的事物毫无敬畏心,随意丢弃,而有情感温度的设计品会让你念念不忘,就像你不会扔掉小时候妈妈织的围巾或者爸爸送的成人礼,以有温度的设计品取代快速更迭的产品是设计对于当下消费习惯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上,设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设计的模式,不再是不断满足需求的无节制制造,而是如何重新定义各自的生活,设计理念就不能仅仅考虑功能性和物质性,而需要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设计与人性情感的关联意义,建立当代设计伦理体系,为创造更美好的生存方式提供标尺,这也是“有温度的设计”出现的必然性。
另外,“有温度的设计”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物质充裕后的必然趋势,从心理学上马斯洛需求理论出发,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五类,物质性需求满足的基础上,人自然会有精神类需求。
二、有温度的设计
(一)设计师们对于“有温度的设计”的理解
对于“有温度的设计”的理解,一些设计师给出了他们的观点,如HLH designs首席设计师谢蕙龄曾说,有温度的设计就是哈到好处,温度代表有感情,带着情感做出的设计才能被感受到,上海平元建筑装饰设计总监王平仲曾说,有温度指的是一种很难界定的情感,就像空间也有虛实,温度是指人、空间和时间的相对关系,主要还是围绕人,空间做得再漂亮,如果没有人在生活,都不具备温度。明合文吉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徐明先生认为:温度是设计中有冷有热,有时需要距离感,有时需要亲和力。人性化不是模式化,温度需要设计师的敏感度,以上对于“有温度的设计”的理解都提到了人的情感性需求。
(二)笔者对于“有温度的设计”的理解
在笔者看来,有温度的设计是表达的是一份传递、关怀和思考性,有温度的设计其核心在于“情感”,其指的是在物质属性外融入人性温暖,以设计之名亲近生命,诠释生活的细腻感动,并将这份感动传递出去。传递是一个动词,是设计的职能,而传递的内容从宏观的角度而言,是“为天地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盛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是对文化的一种重塑,从微观的角度而言,传递的可以是对生活的一份留心,对童年的一段回忆,而传递的初衷是设计带着思考来表达一份关怀,传递是被赋予传递者情感的过程,这份思考性的关怀最终以作品的方式呈现,带给受众以欣喜或感动。
(三)“有温度的设计”的职责
设计可以分为对的设计、好的设计、有意义的设计,有温度的设计是在对的基础之上通过设计增进人们的感情,在文化层面上产生积极的作用。有温度的设计尝试使设计产品与拥有者发生情感互动,使人对物产生怜惜而不至于随意丢弃。设计回归情感,以柔和的设计行为梳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及消费观,潜移默化,易于接受。将设计上升一个高度,设计师是位于匠人与哲人中间的桥梁,希望通过设计工艺或技法的手段达到对公众更深层次的引导和思考,其使命除创造出功能性的器物装置,还具有某种重新恢复我们生命鲜活的能量,创造出让拥有者充盈欢喜的,能发掘人内心的,可能平凡朴实感动的“物”,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发现生活的美好。
三、“有温度的设计”的两个特点
(一)设计回归情感
生活愈加便利,人却愈加惫懒,城市愈加流动,人情愈加淡漠。我们需要通过设计重新找回那些喜怒安乐的感知,放缓追逐的脚步。对于公众而言,时间流逝后让我们记忆深刻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由此带来的情绪波动,情绪是认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情绪和情感在日常决策中起重要作用,而人们通常珍视被注入情感的“物”,因此设计关注情感乃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而“有温度的设计”通过创造美好的“物”,来创造人与物之间美好的情感联系,原研哉先生的《长野冬奧会开幕式的节目手册》中特种纸的开发,其灵感来源就是通过其童年踏雪的回忆,靳埭强先生的设计作品一贯带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是对民族文化眷恋的情感体现,美国炙手可热的室内设计师JamieDrake对家里的手型椅情有独钟,曾在搬家时说“我想要一个全新的开始,只保留有情感价值的东西”,大约手型椅对Jamie Drake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价值,才会一直保留陪伴。2018年9月的伦敦设计双年展,其主题为“情绪的国度”,其中以各种沉浸式装置以及内脏展览和体验唤起情绪,展览探讨设计如何唤起,沟通和操纵情绪?另外,设计如何激发和解决愤怒和压力?情感耐用的设计如何减少消费和浪费的影响?机器人作为情感机器的可能后果是什么?设计师,科学家,作家和艺术家在一个广泛而充满活力的展览中进行全新的互动。由此而来,新的设计话语将潮流重归于人的情感体验。
(二)设计回归生活
从另一个维度说,温度是一种情怀,是需要回到生活中的设计,需要感受理解生活中最根本的点。知名室内设计师谢柯的设计对于生活有着透彻的理解,正如《AXD空间艺术》主编张轶青评价他的一段话“设计,不应该是对‘物的崇拜、视觉化的‘奢侈与对‘品牌的追逐,它应当是对生活中‘日常和‘平淡的研究!而生活最需要的就是‘日常与‘本真。”吴学夫在图书《中国东西》的前言中也曾写道,“生活中经常被忽视的没什么特别意义的日常物件却以中国方式设计的物品代表了这个民族的审美意识”。生活中沉淀的是细节和文化。当今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人们对于生活的审美要求要来越高,而有温度的产品要求设计师对公众人群的细化,区分不同年龄背景对不同事物所持有的不同情感,这就需要回到生活中的细节中去体味,中国80后90后的童年里对于热水瓶、洗脸盆、汤婆子等日用品最为熟悉,也较能勾起心中留存的而温暖回忆,YAANG品牌中将回忆及文化符号放入设计中,使之具有生活气息。设计师Atelier Biagetti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小情绪和小情调,捕捉每日生活中身边的小物件微小变化。使得设计充满趣味,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
四、如何创造“有温度的设计”
(一)“有温度的设计”之于设计师
作为设计师,我们可以下意识地将感受到的美的情绪状态运用在设计中,消费者可以从产品设计中获取到你美的情绪,使得产品与消费者之间有了不一样的链接。《情感化设计》中曾强调过富有情感的设计,即承载着消费者情感的设计.唤起人们的熟悉感,情感上得到共鸣。这对于观者来说是有温度的设计。对于大众而言,产品的功能性可能被同类产品所替代,但是产品所独有的记忆和情感确实是独一无二的,有温度的设计能唤醒人的回忆、同情或勇气。
设计师就是将情感与生活自然连接,传达设计的职能,设计师将对生活的理解予以创作,使之更加生动,以此而来,生活的细节以及设计师的独特设计为刻板统一的标准化带来突破,而精彩的设计可以塑造消费者群体的审美趣味。
另外,情绪不只是喜怒哀乐,设计也不仅仅是带来温暖,设计还需思考如何控制。
(二)设计之于公众
设计总是乐于转換风格拥抱新技术,人们也总是在追逐新鲜事物的路上乐此不疲,当代设计的发展必然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更加便捷快速,如人工智能的出现导致的机器人餐厅、无人超市,在这种技术力量的革命下要求设计重新考量规划导视设计、路线规划、产品识别等问题。此外,设计在提供便利性的同时也被要求更加关注人类的内心世界,设计师有责任为生活带来温暖和趣味,于公众而言,也需要提高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度以及对生活的感受,提升对设计的欣赏力,在这个特定审美文化中形成的审美观察能力,正如马克思曾说过,艺术的欣赏需要相应的艺术修养,公众也需要在设计审美化中实现我意义的建构和创新,才不至于一味盲目跟从。温暖的设计是一个传递过程,设计在传递,公众要接收。正如无论多温暖的设计如果不被触碰也感受不到,从设计中获得享受需要积极的心理活动,这也要求大众偶尔学会慢下来去感受风吹过的声音、雪被压下的触感。
总结
设計的发展趋势之一,除“形式服从功能”转向“形式服从情感”外,有温度的设计正带领人们走向更加诗意的生活,将生活过得更加有情致,有感悟。设计师有责任为生活创造更多美的惊喜、感动,以期发现生命是一个有意思过程。正如原研哉先生所说,所谓设计,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好的认识和发现会让我们感到喜悦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