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介入乡村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2019-05-20李正军陈方圆王琳
李正军 陈方圆 王琳
前言
目前中国乡村环境建设仍然落后于城市,乡村的环境品质急需改善。受城镇化影响,村民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认同感愈发薄弱。目前的乡村设计同质化现象严重,建筑布局常常照搬城市模式,甚至出現很多洋小镇洋村庄的现象,破坏了乡村有机布局的自然空间肌理.乡村文化情感寄托载体逐渐缺失,传承地域文化、维系邻里情感的乡土建筑、人文古迹、历史文脉等重要场所渐渐被流失殆尽。近年来,国家相继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乡村振兴等发展政策,大力推动乡村的产业、社会、宜居环境、传统文化建设。基于此探索艺术介入乡村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一、相关研究现状及概念论述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研究述评
澳大利亚学者MchenryJA针对增强公众决策的参与性和创造性从而加强社区建设,进行艺术介入与乡村社区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关系的研究。Kay A针对艺术可以作为更广泛的社区发展计划的工具,Grodach C针对制订更强有力的以艺术为基础的社区和经济发展计划的建议,进行构建乡村社区艺术发展规划与计划的研究。日本越后妻有村面临人口稀少,农业生产效率低、经济落后,民房大量空置、学校废弃,老龄化与空心化等问题,通过大地艺术节为越后妻有村重新带来了社会、经济活力;韩国釜山甘川文化村通过“村落美术计划”的文化艺术介入实践由贫民区变为“亚洲最艺术的村落”,都从艺术介入乡村相关实践来研究。
谭若芷针对艺术的情感属性与当代属性探讨了艺术介入乡村的可能性,杨大伟教授针对实践是否让乡村成为文化艺术消费对象提出了反思,渠岩、靳勒、左靖等艺术家针对重建乡村的关系要不断调整相互之间的角色,孙晓霞针对缺乏从乡村的文化逻辑和文化需求出发而进行的理论探索。刘姝曼从人类学角度,以“青田范式”为例,对艺术乡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陈可石等分析了台南土沟村社区营造案例,总结了艺术传达农村价值的理念创新;空间艺术化、艺术空间再现的手法创新;地方自制、学术机构支持与根植地方力量的机制创新等创新经验。
国外艺术介入乡村实践取得了巨大成效,有较成熟的实践经验,主要是从艺术介入与乡村社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关系;构建乡村社区艺术发展规划与计划;艺术介入乡村社区实践三方面展开,提出艺术整合到社区发展战略和规划设计中。国内对艺术介入乡村规划设计的相关文献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是相关基本问题与反思探讨、相关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的研究,提供子一定的研究基础。但研究尚停留在初步认识与探索阶段,尚未明确提出乡村艺术规划设计的概念,缺乏对艺术介入乡村规划设计具体路径的理论研究以及从乡村的文化角度出发而进行的理论探索,并且缺乏对国内外多个案例的比较分析以及失败与成功案例的比较分析。
(二)艺术介入乡村设计的概念论述
艺术介入乡村应该是一种参与性行动艺术或社会性艺术介入,是一种基于田野现场、在生活世界中生成的艺术,其更加强调艺术行动的介入性以及地方感的营造与拟真。艺术介入乡村是借助艺术形态发现、重估与修复乡村价值,重建人、自然、祖先、神圣与人的关联,其核心在于修复乡村的社会秩序和信仰体系,修复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系统。艺术形式呈现与乡村生活、乡村环境、乡村文化、乡村生产融合的多样性相统一。艺术介入乡村设计的概念产生于乡村生活、乡村环境、乡村文化、乡村生产的综合认知。艺术介入成为乡村整体的表达形式,乡村物质与非物质性载体成为艺术载体的本质内容。
二、国内外相关案例比较分析
案例的研究采用“6W2H”分析方法(如表1)所示。研究结果显示:艺术介入乡村设计的成功经验在于政府、艺术家与画家、文化艺术工作者、建筑、景观、规划等设计师、企业、高校师生、志愿者组织、乡村精英及村民等多方参与协作。同时注重乡村生态、形态、文态、业态的综合提升,改善村民生活状态、提升乡村整体外貌形态、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与产业提升转型。
三、艺术介入乡村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一)留住乡愁历史,实现新与旧环境的契合
艺术在介入乡村设计的过程中要针对乡村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形成艺术介入原始素材的积累。为了能够形象地表达各类本土文化资源以及提供艺术介入乡村设计的艺术设计元素。通常需要将挖掘到的本土文化资源等原始素材,如:乡村肌理、风貌、信仰、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文字、图片、影像等基础文化资源素材,进行分析、归类和筛选,提炼出艺术介入乡村设计所需的文化元素符号。荆各资料、素材简化表达成可识別的图像图形,提炼出典型的历史文化元素符号、名人文化元素符号、宗教文化元素符号、民俗文化元素符号、革命文化元素符号,然后对本土文化符号进行色彩、形态、肌理、结构、内涵的特征提取,延用与再现、改造与利用、融合与创新,形成艺术介入乡村设计的基本设计元素。如:莫干山脚下的庾村,这个小镇通过老旧的砖瓦墙、泛黄的门牌、古老的交通纪念馆、传统的布鞋店、传承的剃头匠、穿越的百货店、自然生态的儿童乐园、精致的咖啡厅、复古的自行车主题餐厅、民国风情的客栈等,都实现了本土文化元素符号的转译,实现文化、生态、创新的完美结合(如图1)所示。
(二)乡村典型民俗艺术发掘与策划
文化艺术活动设计,隐含了乡村空间的文化意义,诊释着一个村庄的特色,影响着村民的日常生活及价值观念。这就凸显了文化艺术活动设计在艺术介入乡村设计的重要地位。文化艺术活动设计开展的目的是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引导乡村文化旅游服务业态,升级乡村产业方式,打造乡村文化艺术特色。把村民作为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主体,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如:贵州雨补鲁村进行了“场域扰动计划”,通过以村民为主角的“艺起聊一天坑人家”、“艺起乐一吹拉弹唱”、“艺起评一能工巧匠”三个主题性艺术活动,表现村民日常生活和生产状态,实现艺术家、村民共同打造的主题性乡村文化艺术活动,烘托区域乡村文化特色,吸引文化旅游(如图2)所示。
(三)乡村人居空间的艺术化设计
乡村人居空间艺术设计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乡村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統筹安排需要艺术介入的新空间布局、原有文化艺术空间的空间布局以及艺术作品的空间摆放,并分层次引导各类乡村空间进行艺术化设计,提高乡村空间的品质,塑造具有艺术氛围的乡村社区环境。提倡乡村艺术的空间扩散化、艺术载体的多样化,将艺术延伸到乡村建筑空间、景观空间、公共空间中,创造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一般包括:乡村艺术空间总体布局、点式艺术空间设计、线状街道空间设计、面域艺术空间设计等四方面的内容。
乡村艺术空间总体布局。如:台湾宝藏村空间设计,设计了艺术空间、青年会所、居民住所,用艺、居共存的办法对社区历史建筑进行活化保存,创造聚落多元的丰富面貌(如图3)所示。
点式艺术空间设计。如:山东凤凰措艺术介入乡村项目,利用本土色彩、材质等打造艺术家工作室、具有艺术气息的素颜餐厅、魔镜小院、水石小院、素土小院等(如图4)所示。
线状街道空间设计。如:韩国首尔梨花村的“骆山公共艺术项目”,70多位知名的艺术家们沿着街道旁边的墙壁上、街道台阶上,以绘画、涂鸦的方式,结合新的艺术表达手法,诠释乡村本土文化,为街道空间增添许多了趣味性、艺术气息和浪漫气息。梨花村街道空间的改造设计吸引了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情侣、村民、儿童等不同类型的人群在街道空间里聚集与交流,重新激活乡村的魅力(如图5)所示。
面域艺术空间设计。如:位于洛阳罗岭乡的爱和小镇,又名洛阳三彩国际陶艺村。中国陶瓷设计大师郭爱和以“保留原始风貌,留下时代烙印”为原则,以大山为创作画板,陶瓷为创作画笔,利用“洛阳三彩”本土文化元素,结合新的艺术表达方法,将本土“洛阳三彩”艺术融入自然,打造出中国第一个“乡村艺术公园”,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来此享受大自然和陶瓷艺术的熏陶,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如图6)所示。
(四)艺术介入产业规划农产品设计
产业规划与艺术介入。艺术介入下的乡村产业规划主要包括在地方性艺术展与文化艺术活动引发的旅游餐饮产业规划、农产品创意设计规划、传统手工艺制作产业规划、文化艺术体验产业规划等。如:景德镇老鸦滩凭借瓷板成型技艺与作坊,吸引了各地的画家和艺术家来此地驻足开店,逐渐形成并完善社区艺术网络体系,从烹个荒地滩涂的小村庄成为全国闻名的陶瓷艺术区与艺术瓷板供应产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的提升、转型与发展。
产品提升与艺术介入。通过民间手工艺传承人、设计师、艺术家的介入,艺术介入旅游产品、手工艺产品、创意农产品等提升产品品质,形成特色品牌。如:泰国博桑村用桑树皮制作油纸伞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村民、政府、民间创意机构的支持下,实现了制伞原料、花卉图案的创新和突破,商品品类也从单一的雨伞拓展到了相关的工艺品(如图7)所示。
结语
本文以艺术介入为手段,探索双向流动、内外联动、文产共动、特色鲜明的乡村设计。从乡村文化的柔性角度创新提出了乡村典型民俗艺术发掘与策划、乡村人居空间的艺术化设计、艺术介入产业规划农产品设计的主要观点。尽管研究对艺术介入乡村设计方法方面进行了大量基础性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及进展,但是仍有一些不足之处。艺术介入乡村设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情,本研究并未对艺术介入乡村设计所需的人员组织结构与资金来源等实施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因此,研究提炼出的艺术介入乡村设计的具体策略是一般性的研究结论,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仍需后期实践与持续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