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IV 期褥疮的疗效观察
2019-05-20郭世贵张国荣吴惠珊蔡鸣刘敏菲
郭世贵, 张国荣, 吴惠珊, 蔡鸣, 刘敏菲
(广东江南医院,广东广州 510300)
褥疮又称压疮和压力性溃疡,是多种疾病康复和护理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普遍性难题,给患者的身心造成巨大的痛苦。治愈褥疮是非常棘手的问题。Ⅳ期褥疮由于创面深,更是难以愈合,该病疗程长、费用高、疗效差,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危及患者生命。目前,临床上最常用治疗Ⅳ期褥疮的方法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该法能够去除病灶坏死组织及分泌物,促进伤口愈合,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1]。然而,在实际临床治疗中,单纯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周期较长,有时效果欠佳。中医学称压疮为“席疮”。《疡医大全·心法》曰:“席疮乃大病后久而生眠疮也,乃皮肉先死,不治”,申斗垣曰:“席疮乃久病着床之人,挨擦磨破而成,上而背脊,下而尾闾,当用马屁勃软衬,庶不致损而又损,昼夜呻吟也。”而《疡医大全·论针烙法》中“李东垣曰:夫疮疽之候,证候不一,针烙之法,实非小端”。《素问》曰:“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可见我国古代医家对褥疮的形成和预后等有深刻的认识,并在针灸治疗褥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进一步提高Ⅳ期褥疮的疗效,缩短治疗周期,本课题组结合传统医学,探索将VSD与中医针灸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对Ⅳ期褥疮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分组本研究病例均为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在广东江南医院康复科住院的Ⅳ期褥疮患者,共60例,其中骶尾部34例,股骨大转子处26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1.2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7年美国压疮专家委员会(NPUAP)压疮分期标准[2]中的Ⅳ期压疮(坏死溃疡期)诊断标准制定。皮肤破损侵及真皮下层、肌肉层及骨质,感染扩展。临床表现为全层皮肤组织缺失,伴有骨质、肌腱或肌肉外露,有腐烂组织或焦痂存在,常常有潜腔或隧道。
1.2.2 中医诊断标准[3]好发于尾骶、背脊、肘踝等骨突易受压迫及摩擦部位。初起皮肤上出现褐色红斑,微肿,继而紫暗水肿,坏死溃烂。继发染毒时组织坏死迅速,脓水淋漓,相应部位并发臖核疼痛。
1.3纳入标准①年龄为50~80岁,性别不限;②压疮为Ⅳ期;③存在一处或多处压疮,且病程小于半年;④患者以及家属均事先知情并愿意配合研究。
1.4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器官严重疾病的患者;②患有免疫性疾病或存在重度贫血的患者;③患有血液病或者肿瘤、重度糖尿病等影响疮口愈合的患者;④过敏体质患者;⑤不同意或不能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此次研究的患者。
1.5材料给予单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即在实施封闭式负压引流术所需要的材料:负压源(墙壁式中心负压)、医用泡沫(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引流管(一次性使用胃管,扬州市桂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5.3 mm F16)、无菌手术贴膜。
1.6治疗方法
1.6.1 对照组 给予单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即在褥疮彻底清创后给予负压换药操作。操作方法:将褥疮周围皮肤消毒。清除创面上的坏死物及异物。按创面大小修剪医用泡沫和引流管,引流管埋于医用泡沫下侧。使用无菌干纱布擦干创面周围皮肤,将修剪好的医用泡沫覆盖于创面上,医用泡沫需与创面紧密接触,引流管一端于创面边缘引出,使用医用透明薄膜封闭创面,医用透明薄膜四周围距离创面1.5 cm。引流管连接负压装置,调节负压125 mmHg,有效标志是医用泡沫凹陷,医用透明薄膜下无积液。换药频率:1~7 d内引流液较多时每天换药1次;8~30 d内引流液较少时可隔天换药1次;31~60 d引流液少,创面封闭良好可3 d换药1次。
1.6.2 治疗组 给予电针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压疮负压换药方法同对照组,换药完毕后,进行针刺治疗。使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0.3 mm×25 mm)在创面四周围刺,上下左右方向各斜刺1针(针刺前用酒精棉球局部消毒),斜刺角度为15°~45°,围刺针应距离创面缘2 cm[4]。针刺以得气为佳,可适当提插捻转手法促进得气。得气后接电针。电针:使用金属夹夹在针柄处,按照0.5 Hz疏波,每次通电30 min,每日1次,1周针刺5 d。
1.7观察指标(1)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7、30、60 d疮口面积的变化情况,并比较疗效。疮口面积=褥疮伤口的长×宽。(2)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7、30、60 d细菌感染情况并收集伤口的渗液,进行细菌培养,计算并统计细菌培养阴性率。
1.8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制定的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用药60 d后进行疗效评定。治愈:创面完全愈合,临床症状消失。显效:创面缩小75%,临床症状消失。好转:创面缩小25%,临床症状改善。无效:创面缩小不足25%,临床症状无改善。
1.9统计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观察组30例患者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50~80岁,平均(65.23±8.31)岁;病程7~ 170 d,平均(80.05±32.70)d。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50~80岁,平均(64.56±9.01)岁;病程5~166 d,平均(70.6±28.4)d。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1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0%,对照组为83.3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n the two groups n(p/%)
2.3 2组患者疮口面积比较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疮口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d和60 d时,2组患者疮口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疮口面积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2组患者疮口细菌培养阴性率比较表3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疮口细菌培养阴性率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疮口细菌培养阴性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其中治疗后30 d和60 d时,疮口细菌培养阴性率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30 d时,观察组疮口细菌培养阴性率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患者疮口面积情况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wound area in the two groups (-x ± s,A/cm2)
表3 2组患者疮口细菌培养阴性率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negative rate of bacteria culture in the two groups n(p/%)
3 讨论
褥疮发生后极易出现感染,且有较多渗液及坏死物,血液循环差,从而无法使患者的创面进行良好的愈合。而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使用的过程中,患者的压疮伤口部位能够始终处于一种真空负压的状态,此时患者压疮伤口接触到细菌和空气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由于负压的作用,伤口产生的渗液及坏死物能被及时吸走;同时由于负压对周围组织的机械牵拉作用,局部微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改善。因此,VSD技术能够减少细菌存留,清理创面坏死物及渗液,改善循环,帮助患者得到较好的恢复。
研究[5]显示,VSD技术促进伤口愈合的机制主要有:促进血液循环;抑制细菌繁殖,控制感染;减轻组织水肿;减轻机械牵拉作用;增强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
针刺具有通经活络、扶正祛邪、活血止痛、祛腐生肌的作用。围刺是一种从扬刺演化而来的刺法,在病变周围针刺,针尖朝向病变中心。围刺不仅增加了患处的刺激量,还起到联络周围经络的作用,能活血祛瘀、通经活络。电针围刺则是在常规围刺基础上连接电针仪的一种疗法。细胞具有趋电性,而在人为制造的外源性电场干预下,利用细胞的趋电性使损伤组织的细胞发生定向迁移,从而促进损伤区域的愈合。
现代研究证明,电针能够抑制组织损伤处的大肠杆菌B、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和克雷伯菌属4种常见菌群的生长[6]。电刺激可以治疗皮肤溃疡,促进损伤组织的恢复,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实现疮面的愈合[7]。电针通过调节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含量,降低组织损伤的程度,缩短炎症期,促进皮肤损伤组织修复[8]。电针促进了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高表达,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前了高峰的表达时间,进而促使血管新生,加速了创面的愈合[9]。电针增强了局部自由基的数量,发挥出更强的抗炎修复作用,促进了损伤皮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血管重建[10]。
本研究对电针结合VSD技术(观察组)和单纯VSD技术(对照组)治疗后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治疗的前7 d,2组治疗方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能与电针发挥临床作用的起效时间较慢有关。在治疗后的30 d和60 d时,疮口面积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表明,电针结合VSD技术在褥疮创面修复和愈合方面能起到叠加的作用,可以更快地促进褥疮伤口的愈合。对褥疮创面渗液的细菌培养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0 d的细菌培养阴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电针结合VSD技术能更加有效地抑制创面细菌的生长,使细菌感染率大大降低。治疗后60 d时,2组的细菌培养阴性率无差异(P>0.05),表明2组治疗方法均能较好地控制细菌的生长。同时,通过观察7、30、60 d疮口面积的变化情况,我们发现,褥疮的愈合速度是先快后慢。
综上,与单纯采用VSD技术治疗相比,电针结合VSD技术的修复效果更好,不仅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创面感染率也大大降低。同时该方法操作简单,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褥疮开拓了思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