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肌肉起止点治疗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2019-05-20朱炳烨易小琴陈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痉挛性痉挛针刺

朱炳烨, 易小琴, 陈敏

(1.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国澳门 999078;2.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新疆喀什 844000)

脑血管意外是现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常常表现为偏身肢体运动或感觉的异常。其中,痉挛性瘫痪也是很常见的一种病理表现,而且往往较难治疗。目前相关研究已经证明普通针刺治疗痉挛性瘫痪疗效确切[1-4],但存在恢复周期长、取穴较多、病人痛苦较大等问题。临床经验及观察发现,针刺肌肉起止点对本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且相较于普通针刺更具有优势,现将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分组本研究病例均为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共78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9例,即在写了A和B各39张纸条的信封中随机抽取,抽取A的纳入对照组,抽取B的纳入研究组。

1.2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5],其中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无肌肉萎缩。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标准(试行)》[6],以一侧肢体活动不利,关节僵硬、被动活动困难为主症。

1.3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及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②以一侧肢体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患者肌张力增高,无肌肉萎缩等;③年龄在29~92岁,病程在28~251 d,神志清楚,愿意配合治疗的患者;④患者本人或家属知情和理解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痉挛性瘫痪西医诊断标准和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的患者;②意识不清,不能配合治疗,合并有严重心、肝、脾、肺、肾及血液系统等可危及患者生命的其他原发疾病患者;③正在接受其他对抗肢体痉挛的治疗方法,且存在疗效因素尚未消除的患者;④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

1.5治疗方法

1.5.1 基础西医治疗 均采用《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5)的治疗方案进行,注意血压、血糖、血脂等的调控。

1.5.2 对照组 采用普通针刺治疗。参照王华主编的新世纪第二版《针灸学》[7]中经络的取穴,取穴为:内关(双侧)、水沟、三阴交(患侧)、极泉(患侧)、委中(患侧)、尺泽(患侧)。操作方法:以上诸穴使用安尔碘常规消毒后,内关、水沟采用规格为0.30 mm×25 mm的“天协牌”针灸针刺入0.2~0.5寸,使用捻转泻法;余穴采用规格为0.30 mm×45 mm的“天协牌”针灸针刺入0.8~1.2寸,使用捻转泻法,留针30 min,每天1次,连续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5.3 研究组 采用针刺肌肉起止点的方法进行治疗。具体进针点为:患侧三角肌起止点、肱二头肌起止点、半腱肌起止点、跟腱附着点。

操作方法:以上诸穴使用安尔碘常规消毒后,采用规格为0.30 mm×45 mm的“天协牌”针灸针刺入1~1.2寸,使用捻转泻法,留针30 min,每天1次,连续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6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对如下量表分别评估1次,并记录评分结果。

1.6.1 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选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此量表适用于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评定,适用于基线评估和治疗后评估。评分范围为0~42分,分数与神经受损功能成反比,具体为:0~1分为正常或近乎正常;1~4分为轻度卒中或小卒中;5~15分为中度卒中;15~20分为中或重度卒中;21~42分为重度卒中。

1.6.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主要用于评定患者自我照顾及生活独立程度,满分为100分。其中,评分低于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生活完全需要依赖;20~40分为生活需要很大帮助;40~60分为生活需要帮助才能完成;大于60分为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1.6.3 改良Rinkin量表 改良Rinkin量表分为6个等级,是用来评估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0分为完全无症状,5分为重度残疾,日常生活完全靠别人。

1.6.4 改良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 改良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分为6个等级,分别为0级、Ⅰ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其中0级为肌张力正常,Ⅳ级为僵直,受累部分不能屈伸。分别将上述各等级记为0分、1分、2分、3分、4分、5分。

1.6.5 临床痉挛指数 临床痉挛指数(CSI)的内容包括腱反射、肌张力及阵挛共3个方面。其中,腱反射具体评分为:无反射0分、反射减弱1分、反射正常2分、反射活跃3分、反射亢进4分;肌张力具体评分为:无阻力为0分、阻力降低为2分、正常阻力为4分、阻力轻到中度增加为6分、阻力重度增加为8分;阵挛评分具体为:无阵挛1分、阵挛1~2次2分、阵挛2次以上3分、阵挛持续超过30 s为4分。最终三者分数累加:0~9分为轻度痉挛;10~12分为中度痉挛;13~16分为重度痉挛。

1.7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对照组39例患者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32~91岁,平均(63.23±8.31)岁;病程28~251 d,平均(201.05±72.70)d。研究组39例患者中,男20例,女19例;年龄29~92岁,平均(62.56± 9.01)岁;病程31~249 d,平均(195.6±83.4)d。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2组患者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对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2组患者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对ADL评分的升高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Rinkin量表评分比较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改良Ri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2组患者改良Rinkin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对改良Rinkin量表评分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2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评分比较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2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对改良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评分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6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比较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2组患者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对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评分比较Table 1Comparison of variou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评分比较Table 1Comparison of variou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临床痉挛指数12.46±1.71 11.56±1.47①12.13±1.84 10.87± 1.44①②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N 39 39 39 39 NIHSS评分20.92±5.33 17.56±3.46①20.41±5.34 16.05± 3.55①②ADL评分36.28±10.93 47.31±10.44①35.13±10.91 52.31± 11.35①②改良Rinkin量表评分3.38±0.59 2.77±0.74①3.56±0.64 2.13± 0.61①②改良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评分3.87±0.73 3.28±0.69①4.00±0.65 2.92± 0.84①②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应用针灸治疗痉挛性瘫痪疗效已经得到认可,临床研究者采用诸多针刺方法进行研究观察,如应用头皮针、透刺法、皮内针、火针、电针等治疗痉挛性瘫痪均有疗效。但是,其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对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功能的评价体系尚未完全统一,故其疗效也不一。对于普通针刺的作用机制,中医理论认为针刺特定的腧穴可以起到舒筋活络、行气活血的作用[8],从而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本研究采用针刺肌肉起止点疗法治疗痉挛性瘫痪患者,并与常规针刺治疗作对照,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改良Rinkin量表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评分以及临床痉挛指数相较于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对各项评分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应用针刺肌肉起止点治疗痉挛性瘫痪疗效显著。

针刺肌肉起止点疗法,取穴不同于普通针刺取穴,具有取穴简便、重复性高、病人痛苦小等特点。本研究所选取的肌肉均是临床观察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较高的肌肉群,针刺相关肌肉起止点是基于“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理论”。该理论[9]认为肢体肌肉为“弦”,肢体长骨如肱骨、桡尺骨、股骨、胫骨为“弓”。痉挛性瘫痪患肢肢体痉挛屈曲致肢体活动不利可以考虑为“弦”太紧,超过正常的紧张度以致肢体功能障碍,故治疗可从调整“弦”着手,从属于“弓弦结合部”的肌肉起止点进行治疗。针刺肌肉起止点相较于其他疗法如针刀治疗等损伤较小,且配合适当的针刺补泻手法可达到降低肌张力的疗效。

目前,针灸治疗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已经得到认可,但是对于其疗效的评价却没有统一标准,故未来需要更进一步制定客观的疗效评价系统,并进一步挖掘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肌肉起止点治疗痉挛性瘫痪疗效优于普通针刺,且较普通针刺取穴简便、可重复性高、易于推广,有待后续深入研究和继续挖掘,从而为针灸治疗痉挛性瘫痪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及新的机理研究思路。

猜你喜欢

痉挛性痉挛针刺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