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在肌痉挛治疗仪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9-05-20周德艳
周德艳
谷城县人民医院 (湖北谷城 441700)
脑卒中后肌痉挛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病理机制主要是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对随意性运动的调控能力减弱甚至丧失,进而造成低级中枢脊髓神经反射亢进,最终引起以抗重力肌紧张为主的肌痉挛,临床表现为异常运动模式,同时又可称为“硬瘫”[1]。目前临床对于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的治疗,主要以治疗器械即肌痉挛治疗仪、中医针刺治疗等综合治疗为有效手段,但鉴于肌痉挛较为棘手,在给予患者对症治疗的同时,辅以临床康复护理对于改善患者肢体功能、促进其康复尤为重要。本研究探讨康复护理在肌痉挛治疗仪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3~78岁,平均(64.23±4.12)岁;原发病,脑栓塞26例,脑出血14例;痉挛Ashworth分级,Ⅰ级11例,Ⅱ级21例,Ⅲ级8例。
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5~76岁,平均(64.51±4.20)岁;原发病,脑栓塞25例,脑出血15例;痉挛Ashworth分级,Ⅰ级12例,Ⅱ级20例,Ⅲ级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患者均满足中西医对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证实;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级为Ⅱ~Ⅲ级;痉挛Ashworth[2]分级为Ⅰ~Ⅲ级。排除合并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神志不清、生命体征不稳定,以及精神疾病患者。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止血、降颅压及营养脑细胞等纠正原发病治疗;同时针对患者肌痉挛,给予中医针刺联合肌痉挛治疗仪治疗。(1)肌痉挛治疗:采用KJ-9100A型(江苏科健公司)肌痉挛治疗仪,治疗时,根据治疗部位的大小选择合适电极片,然后接通电源,将选配的绒布套浸湿并套在电极上;随后将两个A路输出的电极置于患者上下肢痉挛肌两端的肌腱处,将B路电极放置于对抗肌两端的肌腹处,固定后开机,选择T=1.0 s、T1 = 0.1 s、TA=0.3 ms、TB=0.3 ms、Time=20 min,启动治疗仪,适当调节电流,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2)针刺治疗:取患者内关、人中、风池、完骨、三阴交穴位;然后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在对各个穴位进行消毒后,采用捻转提插泻法刺其双侧内关,留针1 min;随后刺其人中,进针约0.5寸,采用重雀啄法;再者是三阴交,采用提插法,进针后抽动3次,随后分别是风池、天柱和完骨,均进针1寸,留针1 min;1次/d,10 d为1个疗程。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低盐饮食、指导营养摄入、保持环境整洁、密切监测患者病情与体征等。观察组给予康复护理,方法如下。
1.2.1体位护理
正确的体位是改善患者肢体功能的关键,当患者取仰卧位时,需要在患者患侧肩部、肘部垫上软垫,并为其手指佩戴分指板,同时将患侧上肢外旋适当外展,保持掌心向上,在其腘部与髋下垫上软枕,患足穿上矫正鞋,下肢处于功能位。在患者取侧卧位时,指导其经躯干略向后仰,在其头部与背后用枕头固定,协助患者将患侧上肢向前伸,使其与躯干呈90°,下肢则将患肢在后,健肢在前,臀部伸直,将膝关节略弯曲。当患者处于健侧卧位时,指导其将躯干稍向前倾,将患肩、上肢前伸使其枕于胸前的枕上,患下肢则自然弯曲,保持踝关节背屈。
1.2.2功能锻炼
每天对患者进行1次肌痉挛肌群前伸训练,训练前首先需要对患者患侧肢体进行关节活动与肌肉放松按摩,避免训练时拉伤。(1)对于上肢肌群的训练,主要包括:肩内收肌群,训练时患者取仰卧位,将其肩向外展、肘部屈呈90°,用一手托住其肱骨远端,另一手则在肩胛骨腋侧缘固定,将其肩部最大限度地向外牵伸;屈肘肌群,训练时患者取仰卧位,上肢外旋稍外展,手心向上,用一手托住其肱骨远端,另一手则紧握于前壁远端掌侧,进行抗挛缩牵引;屈腕肌群,训练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一手固定于患者前臂远端,另一手则紧握其患手,对其实施腕伸牵拉;屈指肌群,训练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左手在其前壁远端实施固定,右手则被动将其患掌五指伸直。(2)对于下肢肌群,主要包括:伸髋肌群,护师双手分别扶住患膝与患足,帮助患者做被动屈曲练习,尽量将关节屈曲至最大范围;伸膝肌群,训练时患者取俯卧位,将一手置于患侧臀部,另一手则握紧患足踝前部,被动对其膝关节最大限度屈曲;肌群与足外翻肌群,左手握住患足踝部,对其足后跟进行向下加压,右手则将其脚趾抬起被动背屈,并维持足外翻,在被动踝背屈抵抗逐渐消失后,让患者主动保持这一姿势。以上每组动作均保持30 s至1 min,30 s重复1次,共进行3~4次。
1.3 临床评价
干预1个月后,对两组肌痉挛改善情况进行观察。采用脑卒中功能障碍量表(SIAS)对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进行积分评定,以评估临床效果,积分值=(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100%;对比观察两组SIAS积分变化情况。疗效标准:Ashworth分级为0级,SIAS积分值≥80%为痊愈;Ashworth分级恢复至Ⅱ级或以上但未到0级,SIAS积分值≥50%为显效;Ashworth分级较之前恢复1级,SIAS积分值≥30%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上肢、下肢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干预前后SIAS积分变化情况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SISA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ISA积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SIAS积分比较(分,
3 讨论
脑卒中后肌痉挛中医属“筋病”范畴,其病在脑,但在筋脉反应,肝肾阴虚,同时筋脉失养、阴阳失调即为本病病机。临床通过给予患者肌痉挛治疗仪治疗,主要通过波形和交换频率电流的脉冲作用,以纠正痉挛肌肉群运动方向,使其肌肉中的离子被动进行定向运动,进而起到促进痉挛肌肉气血循环、改善肌张力与肢体功能的作用[4]。而辅以中医针刺治疗,利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能够起到通阳开窍、醒神调神、平调阴阳的功效,同时在其痉挛肌、拮抗肌处取穴,并结合脉冲电极刺激,具有疏通经络、补虚缓急的效果,两者结合,具有双向调节痉挛肌的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肌痉挛治疗仪与中医针刺疗法联合治疗下,辅以早期康复护理,相对于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其临床疗效更显著,预后效果较好。本研究结果说明,在对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积极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配合康复护理也尤为重要。在患者治疗过程中,首先给予患者饮食调治,一方面能够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求,为康复治疗提供良好的身体条件;另一方面则能够避免不良饮食对患者肢体康复的影响,促进肌痉挛恢复。而体位护理则是控制痉挛肢体保持良好功能的关键,科学的体位对于改善肌痉挛具有积极意义。最后,通过对上下患肢进行被动与主动拉伸、牵伸等训练,能够有效对抗肌张力,减少肌张力的牵拉作用,进一步改善肌痉挛。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行肌痉挛治疗仪联合针刺治疗的同时配合康复护理,有助于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肢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