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化到智慧化:区域智慧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2019-05-19恽敏霞
摘 要 结合上海市闵行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通过对比智慧教育的内核与特征,发现目前还存在平台重复开发、信息孤岛、技术工具开发未能契合教学实际、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通过探讨,提出区域智慧教育建设的推进策略。
关键词 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人工智能;数字化学习;电子书包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23-0004-03
1 前言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该计划是在历史成就基础上实现新跨越的内在需求,也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1]。2019年4月4日,教育部公布首批“2019年度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名单”[2],吹响了基础教育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的号角。经过10多年的建设,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在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应用、资源建设、标准化建设、法律法规建设以及相关的管理机制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3]。从教育信息化1.0阶段迈向2.0阶段,不仅要对现有建设工作进行总结,也要深刻理解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寻找应用实然与理想应然之间的关系与差距,明晰教育信息化2.0建设阶段的工作方向,激发内在需求。
2 教育信息化现实与智慧教育的理想
在现有信息化建设阶段,为了不断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需要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上作出新的改变,不仅是方法论上的调整,也是应用上的探索。在新的阶段,更需要明确现有的建设情况,明确发展目标,发现其中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寻找应对策略。
教育信息化建设现实 本研究选取上海市闵行区为一线实践分析案例。首先,闵行区位于我国“长三角”地区,较早开展一线信息化工作,具有长期的实践探索与经验积累;其次,闵行区先行建设智慧教育示范区,走在全国智慧教育建设的前列。对闵行区教育信息化实践进行总结与分析,成功的经验能够为其他区域提供借鉴,发现的问题能够帮助其他区域提前避开风险。综合来看,闵行区教育信息化实践可从以下几個方面做出总结。
1)均衡配置,夯实教育信息化基础。基础硬件条件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设备配备比较齐全,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在网络方面,校园网实现全覆盖,实现百兆到桌面,有线网络环境覆盖办公室和教室,部分学校甚至实现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全区建设了123间云录播教室,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全区直播、录播以及泛在的观课、评课与课堂分析,从而推动教师在反思中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在应用系统方面,闵行区建设了面向管理、面向教师业务、面向学生业务等方面的业务系统,并为每个学生建立了电子评价系统和成长档案。
2)重点应用,推动深层改变与发展。多次开展教育信息技术实践研究,多次从学科教学及信息技术应用两个方面开展对电子书包项目的应用研究,积极建设闵行区校外活动信息化平台(闵行区学生校外实践活动管理平台)、“闵行区社会常规聚享平台”,发挥活动中心课程管理、活动(竞赛)管理、学校少年宫活动管理、社会场馆聚享功能,助力闵行区教育实现深度发展[4]。该平台可以实现网络报名活动,同时结合平台的数据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兴趣点,满足孩子的个性需求,还关注校外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闵行区构建了以需求为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支持系统,通过研修网、云录播、课程管理、质量分析、教师档案和个人空间六大板块服务教师群体,指引教师专业发展。
闵行数字化学习已覆盖全区大部分学校,营造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开发数字化教材和学生生涯指导系统,记录学生学习行为并进行分析,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生涯规划。其中,闵行区特有的基于“BYOD”的数字化学习模式在蔷薇小学等学校广泛实施;平南小学基于多元体验的数字化自然教材让学生“一看就懂,一见难忘”;闵行二中的“基于学生学涯指导的综合素质测评系统”从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估,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3)注重研究,增补教学的价值内涵。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和上海交通大学E-learning实验室合作打造闵行区首家“AI+学校”示范点,通过将人工智能和摄像头运用在学校的课堂评价、环境分析与控制、教师培训等方面,构成以上三套评估系统,打造全方位的智能教育[5]。罗阳小学开展《“数字校园”建设背景下“BYOD”的应用研究》,中期研究达成三方面的内容:支持系统方面完成学校无线网络的全覆盖、自备终端、数字课程平台;课程建设方面完成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的数字资源包建设,完成“五个云”内容的相关课程建设;在平台建设方面建立了安全校园管理平台、图书管理平台、教研管理平台和聊课吧平台等[6]。
智慧教育的内核与特征 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2.0发展的新目标已经得到共识,并成为推动信息化又一轮创新发展的新浪潮[7]。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更新,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其基本内涵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 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 Learning),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High-Intelligence)和创造力(Productivity)的人,利用适当的技术智慧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不断地创造价值,实现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灵巧机敏地适应、塑造和选择[8]。
1)智慧教育的内核。我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祝智庭教授对智慧教育的定义为:通过构建技术融合的生态化学习环境,通过培植人机协同的数据智慧、教学智慧与文化智慧,本着“精准、个性、优化、协同、思维、创造”的原则,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成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使其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格品性、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深的创造潜能的人才[7]。由此可见,智慧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了“人”,达成智慧教育不仅要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也要回答“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对于学生个体而言,统一的教学目标只能作为教育的最低标准,智慧教育要允许并鼓励达成“个性化”的目标,让每个学生能够自我实现,而不是作为工业化标准下的相似产物。
“个性化”作为智慧教育的内核,是教育者自古以来“上下而求索”的美好理想。而在信息化2.0时代,所谓的“个性化”要求现有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以学习者为中心,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课程资源开发、学习活动设计等,都需要满足学习者的个人特质,能够为学习者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
2)智慧教育的特征。从智慧教育的“祝氏定义”中可以发现,智慧教育作为大成智慧的一种理想状态,不仅涵盖了诸多“智慧”的特征,也强调了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可从数据利用、学习服务、意义生成三方面总结智慧教育的特征。
①注重数据利用。在信息时代,数据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对教育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是现阶段加深教学理解、提升管理效率、靠近智慧教育目标的一条有效路径。“DIKW”模型(图1)描述了数据的发展过程,从数据到信息,再由信息发展为知识,再通过“人”的认知加工形成智慧。数据由最初的本体共生的表征价值,通过协同交互产生关联价值,并通过多方协同创生决策价值[9],价值内涵在不断丰富,其在实践中的功用也在不断扩大。
②拓展学习服务。技术对教育生态的破坏性创新,不仅体现在系统层面,如学校、课程的形态,而且改变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10]。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在获取与感知复杂多维教育数据、检测与评估动态教学过程、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制定精准教学决策等方面呈现出不可估量的爆发式效应[7]。技术不仅可发挥替代、增强现有教学的作用,还可以改善、重塑现有教与学的过程,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美好的学习体验,为教师提供客观准确的教学反馈,从而为精准教学、个性化教学的实现提供可能。
③个体意义生成。正如前文所讲,智慧教育的内核是“个性化”,而“个性化”的一种体现就是,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经验与客观实际形成自身的观念形态,有自我的价值判断。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受知识水平、认知水平的影响,社会交互、情绪情感等非认知因素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学生处于学校或家庭等群体中时,受到不同理念、价值观以及道德准则的影响,会形成自我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产生自己的处世方式。智慧教育所要求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提供正确的理念价值,传递至每一个学生个体,熏习浸染学生的行为方式,让每个学生生成自我的理念价值。
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
1)整合不够,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现象较明显。为各学校提供产品或者平台服务的机构与公司各有特点,数据标准之间存在差异。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各自为政、互不兼容的现象较为明显。这就导致在建设数据大平台的过程中难以兼容,数据信息之间难以匹配,同时造成更换产品服务供应商时,数据对接难度增大。
2)技術工具未能有效契合教学实际。由于前期教育信息化建设较为粗放,重视硬件、轻视软件,而且为建而建、忽视应用的现象较为明显。许多提供教育信息化服务的公司并未进行严谨、贴合实际的需求调研,仅是从技术改造的角度,将新的技术工具捏合进类似的教育场景,缺少从教师或者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导致相关的教学应用难以开展。
3)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升。随着“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推进,一线教师对于新技术的接纳程度有所改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可以说,现有的技术环境为一线教师提供了肥沃的技术应用土壤,但若想发挥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作用,还需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尝试,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创新技术应用方式与手段,挖掘技术的多重价值。
3 区域智慧教育建设的推进策略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整体规划 智慧教育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应放眼未来,不仅要立足于教育领域,也要思考智慧教育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定位与作用,从宏观布局的角度发展区域的智慧教育,让智慧教育从建设之初就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体系,内外兼顾,通盘考虑。
合理统筹多方力量,协同发展 技术工具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决定了其在教学应用中的实际价值。因此,在进行技术工具开发之初,需要进行较为系统与完整的调研,从教师、学生、管理者等多个角度了解具体需求,由政府牵头引导,统筹行业、产业等多方力量,激发相关企业的创造力,共同为智慧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进一步推进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坚持应用驱动,坚持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2.0阶段的一个侧重点[11]。
应用技术工具是发挥技术在教育中的变革作用的基础与关键,新的技术虽然能够带来很强的新鲜感,但是更需要思考如何应用好现有技术,不断创新技术应用的新模式、新形态。
注重研究成果转化,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 智慧教育建设需要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科研院校的研究成果需要走出“象牙塔”,在一线教学实践中获得检验与修正;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双方互利共赢,不断夯实智慧教育建设过程。
4 展望
智慧教育不仅是教育信息化2.0的新目标,也是破解当前教育瓶颈的有效途径。智慧教育的发展必将引出教育实践中的新模式、新形态,引起教育系统的重大变革,通过不断创新和突破,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教育行业产业生态,接纳技术对于教育的破坏性创新,实现技术的颠覆性变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关于2019年度“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项目名单的公示
[EB/OL].[2019-04-04].http://www.moe.gov.cn/s78/A16/s8213/A16_gggs/201904/t20190404_376760.html.
[3]祝智庭.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J].中国电化教育,2011(1):
20-25.
[4]袁征.打造校外教育信息化标杆,助学生个性化发展,闵行区这样做[EB/OL].[2018-12-29].http://www.shxwcb.com/222947.html.
[5]人工智能系统入驻上海闵行小学,学生老师行为自动
分析[EB/OL].[2019-08-08].http://www.wqdkk.com/?p=17
33.
[6]上海闵行区举行2015年度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项目中期汇报活动[EB/OL].[2016-12-21].http://www.ict.edu.
cn/p/shanghai/sxdt/n201612218397.html.
[7]祝智庭,俞建慧,韩中美,等.以指数思维引领智慧教育创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1):5-16,32.
[8]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12):5-13.
[9]刘桐,沈书生.从表征到决策:教育大数据的价值透视[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6):54-60.
[10]顾小清.数字技术带来教育生态变革[N].光明日报,
2019-08-06(13).
[11]任友群.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一[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6):
27-28,60.
作者:恽敏霞,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局长,上海市数学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区域智慧教育实践与学业质量评价(20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