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课堂生成资源 提升化学思维能力

2019-05-18姚月蓉

考试周刊 2019年45期
关键词:课堂生成能力

摘 要:课堂的生成是教学中不断产生的教学资源,它能促进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利用,才能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提升。

关键词:课堂生成;化学思维;能力

化学思维是指学习化学知识与实际应用间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及其内在的关系,它是连接实践与理论的桥梁。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在教学过程中,学思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唯有解决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出现的思维难点、盲点,才能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为学好化学提供保障。

课堂教学是个师生互动过程,这种动态过程会导致“突发事件”发生,导致我们“完美的”教学设计被打乱,这种打乱“完美计划”的现象就是所谓的课堂生成。因为它是“出乎意料”,往往被教师忽视或无视,教学虽按预设中“完整”地开展,但学生的学力不足,效果也就不佳。在《学记》中的“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说明在学习上能发现问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事实也体现了,教学中若能够针对学生所发现而生成的问题展开讨论,就能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推动学习深入,并且探讨解决这些“课堂生成”问题来促进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是化学教师应深入思考的一个课题,就是化学教师对教学智慧的关注。

一、 借课堂生成资源,激活学科思维的兴趣点,避免虚情假意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让学生充满活力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初中化学是学生新接触的学科,虽然有着新学科新的好奇心,也能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短时间内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多,特别是一些理论概念是枯燥乏味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会降低。而如是教师还只是强硬性地填压式地开展教学活动,不考虑知识形成过程的思维兴趣,导致学生只会生硬记忆,就容易产生对化学学习有厌恶感与抵触感。而要改变只有充分利用课堂上适时地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让学生对所学的问题感到兴趣,学习思维就会被激活,学习的效果也才能更加良好。

二、 借课堂生成资源,拓宽学科思维的关联点,避免片面单一

具有完整的思维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完整思维模式的形成。

许多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为了能让师生互动氛围好,所设计的问题往往采用“一点一问”“一问一答”的模式,很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模式的片面化、零散化。严重违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宗旨。笔者在进行“中和反应的探究实验”教学时,实验安排是“往盛有5 mL的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滴入3~4滴的无色酚酞试液。再往小烧杯中逐滴滴加稀盐酸,并测量实验过程的温度变化”。该实验理论上只能观察到“红色溶液逐渐褪为无色,溶液温度升高”。在完成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有部分同学却出现“有气泡产生”的意外现象。在此情景下,笔者立即引导学生针对“有气泡产生”进行分析讨论,逐一排除其他可能,最后形成“是NaOH变质造成”的教学问题。并继续引导学生解决“NaOH为什么会变质?如何采用不同方法检验是否变质了?如何验证是否完全变质?如果是部分变质,则如何除杂提纯?”等一系列问题。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思维非常活跃,产生多种精妙的解决方案。在本案例中,笔者在面对课堂生成的资源中稍加利用,在面对学生提出问题时,只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产生“意外”现象的可能原因,让学生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完整方案,而非直接给出知识解释。这样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教学环节,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将有关联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也是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

三、 借课堂生成资源,培养学科思维的逻辑性,避免杂乱无序

我们的学习不仅需要增加知识,更需要有先易后难、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习惯。在做“探究金属活泼性实验”时,我们发现,刚开始,镁与酸反应剧烈,就连锌与酸反应也是较快,都能产生大量气泡,但铝和酸反应刚开始是极其缓慢。相对铝的金属活动性来说,不应该有这个现象出现。基于课堂出现的“意外现象”,笔者让学生从铝的“自我保护”出发,从铝的氧化物被酸溶解到反应由慢到快的影响因素、又从快到慢的可能原因等问题让学生由浅及深地进行探究。最后得到“因为铝条的表面有一层氧化物保护膜,所以开始时气泡较少,随着反应不断进行,反应所产生热量越来越多,导致反应越来越快,后来因为盐酸在反应中被消耗,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就会变慢,最后盐酸完全反应,反应就会停止”的正确结论。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分析下列问题“用形状大小相同且已除去氧化膜的两块铝片,分别投入到盛有等体积和等pH的稀硫酸和稀盐酸中,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更慢,原因可能是什么?又怎样加快该反应?”在这样的教学安排下,让学生不断地由易到难、层次分明的思考,有助于形成学科思维的有序性。若是教师采用回避“意外现象”,只要求学生将金属活动性顺序记下来,简单说明排在前面较活泼,反应较快,可想而知,學生的思维能力谈何培养和提高。

四、 借课堂生成资源,发展学科思维的深广度,避免表层粗浅

思维的深广度是一种高质量的思维方式,它是指在思考问题时,能去除问题表面的现象,从问题本质的部分进行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地进行思考。

如在进行“常见的碱溶液与酚酞试液作用”实验时,将酚酞试液滴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溶液会变成红色,可是红色很快就消失了。这么简单的实验却出现“出乎意外”的现象。学生都是草率地说“肯定是药品变质了”,就放弃深入思考的想法。此时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若是“药品变质了”,怎么会先变红色?若是“药品变质了”,又会是什么物质变质?若不是“药品变质了”,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先变红色后消失”的现象?让学生提出各种猜想,“酚酞变质造成的”“NaOH变质的原因”“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的缘故”“与NaOH溶液浓度大小有关”。这样就把课堂出现“意外现象”的教学遗憾转化成了学生思维深广度培养的教学亮点,让学生往深层次的思维去努力,避免了思维的表层粗浅。

总之,借助课堂“意外”的生成资源,让初中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绝对不是简单的一次训练一个知识点讲解就可以实现的,是需要教师长期在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善于把握有利的教学生成资源加以培养,就能使学生思维能力有较全面的提升。

作者简介:

姚月蓉,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八中学。

猜你喜欢

课堂生成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幽默是一种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努力拓展无人机飞行能力
赏识,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谈语文课堂的精彩谁做主
巧用课堂生成 推进语文实践
智慧理答,破解课堂生成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