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拨动古诗教学的“情”弦

2019-05-18郑芬

考试周刊 2019年44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抒情情景教学

摘 要: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简洁的语言蕴涵了丰富的内容和情感,诗歌的特点决定了诵读是引导学生感受和领悟诗歌韵律美和意境美的重要方法。本文注重抒情,在学习古诗中引导学生探知情由,将其带入情境,品味诗情,让学生被古诗的情感美所熏陶感染,得到美的享受,净化心灵,从而达到诗教的目的。

关键词:古诗教学;抒情;情景教学;联想法

注重抒情是我国诗歌的传统,学习古诗应引导学生探知情由,将其带入情境,品味诗情,让学生被古诗的情感美所熏陶感染,得到美的享受,净化心灵,从而达到诗教的目的。

一、 探知情由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更是经过精挑细选,大部分浅显易懂、形神兼备、音韵和谐,是不朽的名篇。但有些诗歌是缘于当时当地而书,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学生若对当时的情形一无所知或知之不深,是谈不上获得深刻认识,更谈不上激起情感的共鸣,所以要知人论诗。对那些有丰富历史内蕴的古诗更要让学生搜集资料,拉近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构建学生与文本交流的平台。如在教学古诗《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让学生大体了解诗意,懂得诗人一“喜”一“悲”不仅仅为自己,更是为国家为人民,进而为一代“诗圣”的人格魅力所倾倒,敬佩诗人敬佩诗作,这时的情感已上升至另一个高度。

二、 带入情境

古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其中体现着作者的才情、品格、人生观、价值观等。古诗重情与景,但以情为重,“一切景语皆情语”。小学生情感丰富,善于想象,对于古诗中表达的意象感受力很强,教师应该在合适的时机帮助他们建构古诗的情境,将他们带入当时的情境,引导他们体会诗人的情感。那么如何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呢?

(一) 激情诵读法

诗歌最早是和乐而生的,讲究平仄、押韵、对称,具有韵律之美和高度凝练的特点,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尤其师生互动中的诗歌朗诵更是有着不可言传的妙趣。如教学朱熹的《观书有感》,我就带领学生一遍一遍地激情诵读,让学生充分感悟景色描写的壮丽,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哲理。当然这样的教学情境要求教师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娴熟的朗诵技能,能示范读好,能强烈地吸引学生。

(二) 联想想象法

“词家多以景寓情。”人的情感是复杂微妙而不可捉摸的东西。诗歌要捉住这种东西并表现出来,就必须将情感外化为具体的形象,所以诗歌是富于想象的,它常通过想象借助比喻夸张等手法创造一系列意象,托物寄情。如教学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疏通诗意后追问:

1. 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2. 听录音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3. 哀声遍野,生灵涂炭。

4. 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多么悲惨的生活呀!)假如你就是诗人,此刻你的心情会怎样?(悲痛万分、愤恨至极)请你怀着悲愤之情来读读这首诗吧!

5. 国家破碎,山河易主,真是今非昔比呀!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把自己的感情化为一声声动情的诵读,从而明白诗人心头之悲愤。

三、 品味诗情

我国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的诗歌,更是占据了古代文学的半边天,参与写作人数众多,有着非常丰富广泛的题材,诗歌艺术高超,诗歌情感内涵丰富。四时自然景色的变化,个人的遭遇和社会事物都会触动诗人的情感。如何品味不同诗作中的不同情感,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着。

(一) 爱国情

我国古代曾经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爱国诗篇。在盛世,诗人渴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如盛唐的边塞诗,尤以王昌龄的《出塞》为代表,这首诗被称为唐人绝句的“压卷之作”。诗的前两句由“秦月汉关”构成苍凉壮阔的画面,又以互文见义手法追忆了秦汉以来一直到唐千百年来战士远离家乡,遥守边塞,浴血奋战的历史事实。后两句借歌颂汉代名将李广表达了诗人渴望良将巩固边防的急切心情。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饱含的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在乱世,诗人忧国忧民,盼望国家统一,如陆游的《示儿》诗,此诗乃一生政治抱负,爱国思想之结晶。唯独陆游明知死去万事都放得下,却只有祖国未统一放不下,因为这让诗人死不瞑目,即使生前未见祖国统一,也坚信祖国有统一的一日。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多么崇高的爱国情啊!

(二) 朋友情

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传统思想里的一种认识。中国古代幅员辽阔,交通不发达,朋友之间一离一别,再见很是困难,所以中国古代诗歌中以抒写离愁别绪为主题的居多。但同为送别之作,由于诗人不同,表达惜别之情的方式也略有差异,教师应指导学生细细体会。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孤帆遠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那一叶小舟孤零零地在江中飘荡,李白心中是多么不舍。他对孟浩然的情谊就体现在久久伫立在江边,凝神远望,不忍离去。《送元二使安西》时则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杯酒干了还要再喝一杯,这是为什么?因为不舍友人,所有的情谊都融在了那一杯杯喝了还劝喝的酒中。情深何忍别,此去何日见!同为送别佳作,此中异同应让学生领悟。

总之,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只有让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作,融入情境,品味诗歌的情感,才能获得真正的体验,求得丰富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林子英.拨动心弦走进诗的殿堂——浅谈古诗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7(2).

[2]丁淑松.古诗教学兴趣的导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6(3):61.

作者简介:郑芬,福建省宁德市,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抒情情景教学
春 日
会抒情的灰绿
简论抒情体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模拟情景 重在参与
有效创设“情景”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高
运用情景会话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的应用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