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探究

2019-05-18杜志芳

考试周刊 2019年43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有效策略小学数学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的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思维障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数学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为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全面夯实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小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反思,在探究与思考中全面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引导者,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科学的策略,巧妙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原则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该运用科学的原则,巧妙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具体原则包括以下方面:

(一) 针对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教师必须遵循针对性的原则,确保所创设的问题真实有效。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时机,一般是在教师即将开展新课程的时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快速提升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引导学生全身心投身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来。但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立足点在于“有效”二字,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确保问题的针对性。一方面,教师所创设的数学问题要具有导向性,可以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快速找到其与新知识的连接点,继而在产生认知障碍时,主动学习新知识,主动探究新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还应该确保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在认真思考的过程中快速找到解决方案。若教师所创设的问题难度较大,或者教师所创设的问题与新知识存在脱节性,不仅难以提升该情境的利用成效,同时也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趣味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科学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教师还应该遵循趣味性的原则。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比较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才会投入较大的精力。基于此,为激发他们的认知兴趣,为培育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科学创设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比如在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以生动的故事、趣味性的情节等来作为辅助,快速调动学生的胃口。或者,教师以学生生活中的案例或者事项来进行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认知数学。

(三) 层次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科学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教师还应该遵循层次性的原则。通过前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程度也得到了夯实。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进行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需要确保数学问题的层次化和衔接性,引导学生逐步认知或者过渡至更高难度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问题。同时,教师在创设有效数学问题时,还应该充分把握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差异化的问题创设。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小学数学的逻辑思维难度较大,同时知识之间的连贯性比较强,这就使得部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感觉到吃力,久而久之他们就丧失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此,教师应该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来提升和优化小學数学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全面优化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内容都源自生活,小学生对于这些生活化的内容具有较大的参与兴趣。为提升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应用质量,教师应该关心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巧妙创设生活化的有效问题情境。比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式时,直接进行授课,可能学生难以快速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此时,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生活问题情境,将小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品引入到教学实践中。如教师可以利用好班级内的三角形状的“流动红旗”,按照课桌先后有序进行传递,让小学生直观观察三角形的图形,继而引入面积计算公式。再比如,教师可以在三角形知识的课程开讲前,引导小学生自行搜集与准备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并将这些东西拿到课堂上。当然,教师还可以直接应用小学生的生活实践内容来创设问题,比如教师以小学生超市购物为例,创设数学应用题,必要时可以直接以班级内某个学生为例。通过这样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培育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 创设实践性的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在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度融入实践性环节,科学培育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一方面,教师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时,可以引导小学生参与其中,让小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来自行准备数学问题,继而解决数学问题。“自问自答”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它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积极性,也能够检验小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实践。相比头脑风暴或者自主思考等,动手实践更能够调动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如教师在三角形面积的讲解过程中,可以让小学生准备两个等边三角形。此时,教师让小学生自行动手,或采用拼凑法,或采用折叠法等来将三角形面积计算换算成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进行计算。通过这种实践环节的融入,不仅能够优化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够培养小学生数学思想。

(三) 巧妙利用过程性评价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同时,还应该巧妙利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全面统筹与科学评价每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应该关注学生思维形成以及动手能力养成等方面,给予学生全面评价和科学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兴趣程度和参与程度,及时调整和优化数学教学方式。

三、 结论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科学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投身于数学问题的探究和思考过程中,全面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以及数学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胡翠云.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与问题提出的有效策略[J].理科考试研究,2016,23(14):35.

[2]王颖.创设乐学情境,提高教学质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J].吉林教育,2015(14):109.

作者简介:

杜志芳,甘肃省嘉峪关市,嘉峪关市建设路小学。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有效策略小学数学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