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捕捉教育契机 启蒙科学教育

2019-05-18周砚凤

考试周刊 2019年44期
关键词:启蒙科学教育探索

摘 要:科学活动是最能满足幼儿好奇心需要的。本文通过从偶发事件、社会活动、游戏活动、主题活动四个方面来阐述教师如何捕捉教育契机,生成孩子感兴趣且有价值的科技内容,从而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关键词:科学教育;探索;启蒙

“为什么月亮跟着我一起走?”“人为什么会掉牙?”“天上为什么会下雨?”“花为什么开了又谢了?”……无数的“为什么”是3-6岁孩子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善于想象、好动、喜欢探索。科学活动是最能满足幼儿好奇心需要的。对于幼儿来说,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是他们每天能遇到,每天都会做的事。作为教师应该具备正确的科学启蒙教育观念,选择适宜的科学启蒙教育内容,实施恰当的科技启蒙教育策略,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把我们的孩子塑造成一个爱思索、爱探究、会质疑的人,从而对他们的一生都带来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幼儿年龄小、理解水平低,而且他们处在一个生动、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应该如何捕捉教育契机,生成孩子感兴趣且有价值的科学教育内容从而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这也是一门艺术。笔者做了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 偶发事件中的随机教育

偶发性科学探索活动,是指由外界情景诱发的非正规课堂上的偶然发生的事情开展的一种科学活动。它随时随地发生于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如晨间活动、游戏活动、户外活动。一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发现墙角边有一个洞,蹲在那里“研究”起来,不一会围观的孩子越来越多,几个孩子像是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地叫起来:“老师,这里有个蚂蚁洞。”幼儿对这类身边的科学活动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性、探索的迫切性都要强于有计划的科学活动。这时,教师的正确反应和引导对幼儿的探索活动起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听到孩子们的呼唤,我也蹲下身来,加入他们的“研究”队伍。孩子们好奇地问:“你说蚂蚁的家有多大?”“它们是从哪找来的食物呢?”“蚂蚁有几条腿?”“蚂蚁这么小,吃得了这么多的东西吗?”于是,我捕捉到孩子们对蚂蚁感兴趣这一个契机,展开了关于蚂蚁的一系列活动,如:科学活动《有趣的蚂蚁》、绘画活动《蚂蚁》、歌曲《蚂蚁搬豆》等,在班级的读书区提供了绘本《蚂蚁吃西瓜》,在科学区里放置了蚂蚁工厂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观察、阅读、艺术表现等方式探索蚂蚁的世界,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 社会活动中的有意渗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践的生活机会,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操作、实验;要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首先,走进自然,引导幼儿细心观察。带幼儿走进大自然、大社会,在幼儿的社会活动中渗透科学教育,胜于一切说教。春天的时候,组织孩子走出园门,看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看柳树发芽,遍地金黄的油菜花,看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在春游活动中,我们组织孩子来到生态园踏青,生态园内许多的花草树木、鱼鸟昆虫,孩子们边看边说,好不热闹。有的孩子说:“老师,竹叶的形状像一把剑,银杏的叶子像扇子。”我回答:“哇,你的想象力真棒,真的很像。”其他孩子看到老师表扬了她,都来告诉我他们发现的秘密,观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起来。

其次,走进社区,拓宽科学教育多方渠道。例如,在“环境保护日”那天,我们组织幼儿走进社区,宣传环保意识,提供环保服务;在“植树节”时,我们组织孩子和家长在小区开展了“我和小树做朋友”的活动;在“金色的秋天”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带领幼儿参观金色的田野,观看农民伯伯收割粮食,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次次的深入社区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多种感官,为幼儿提供了探究世界的机会,开阔了幼儿的眼界,丰富了幼儿的科学经验和生活。

三、 游戏活动中的寓教于乐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手段。将科学教育寓于游戏之中,能使幼儿在游戏中接受科学启蒙。例如,在游戏活动《好玩的塑料袋》中,我先让小朋友用收集的塑料袋自主游戏,孩子们花样百出,有的用塑料袋装空气,有的将塑料袋往上往前抛,有的将袋子装作降落伞飘下来。这时一个孩子跑来问:“老师,为什么我的塑料袋抛不远呢?”我提醒他:“你将袋子揉成一团再试试看。”孩子接受了我的建议,跑去尝试,过了一会他跑来说:“老师,揉起来的袋子比展开的袋子抛得远。因为展开的袋子太大了,一下就被风吹走了。”我接着问:“那你们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袋子抛得更远呢?”孩子想了想说:“如果在袋子里装样东西,让它变得重一些,肯定抛得更远。”“可以放个积木”“可以放些沙子”。看着孩子们活跃的思维和大胆的探索精神,我觉得这个活动是成功的。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还针对塑料袋不可分解的特点,组织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孩子做一个爱护环境的人,不乱扔塑料袋。

四、 主题活动中的有效延伸

在平时的主题活动开展中,老师也要善于发现幼儿身边的科学教育契机,尽可能多地创设动手操作机会,引导幼儿發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索和尝试解决问题,感受身边的科学及科技对自身的影响。在主题活动《动物大世界中》,我发现孩子们对探究动物世界的欲望和兴趣很大,尤其对“动物的变化”讨论激烈。孩子们从书本、电视、父母那里搜集了相关信息,教师大胆尝试,为孩子开设了《变变王国》的主题区角,鼓励孩子用绘画、泥塑的方式记录动物的变化过程,如蝴蝶的变化、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的变化等等,让孩子在记录和交流中,了解生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萌发关爱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当老师问到:“还有什么动物也在不断变化呢?”孩子回答:“还有我。我从妈妈肚子里出来时很小,现在越长越大。”由此,我们生成了另一个主题活动《我自己》,继续探索人类的起源和变化。

科学教育,任重道远,教师所能做的是在孩子的心中播下探索科学的种子,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让孩子们从小就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激发他们探索和发现的热情,成为未来真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李彬.主题背景下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几点想法[J].

[3]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的特征[J].

作者简介:周砚凤,江苏省无锡市,无锡市雪浪中心幼儿园。

猜你喜欢

启蒙科学教育探索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克服小学化倾向
STEM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再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与救亡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言意共生,语文的“启蒙”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