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空间
——“城市人”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

2019-05-18

城市设计 2019年1期
关键词:城铁五道口舞者

刘 宛

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重点在于提高城市质量,城市设计应当顺应时代的要求,有更多的作为。围绕提高城市质量的目标,城市设计工作的焦点是什么呢?人!当然是人啊。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无可争议,但是实践中的现象却往往让人感到疑惑,在这个最高原则之下,大量的城市设计作品还是给人一种“摆房子”的印象。鸟瞰图中的轴线绿廊设计手法得有,高低错落的楼宇似乎也是少不了的,到了街道上真正和人直接接触的空间,设计的想法却常常不能解渴,有时看到的只是粘贴些东凑西拼的表现图。这种城市设计的状态免不了引来专家“不要鸟瞰要‘人看’”的批评。

以人为本的原则好说,但怎样在城市设计过程中把“人”的价值体现得更为充分呢?最近读梁鹤年先生《旧概念与新环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一书,很有感触。他提出“城市人”(homo-urbanicus)的概念,重新构建城市规划在土地使用和空间配置方面权衡取舍的模式,从“规划就是博弈”的范式下挣脱出来,在“普世价值原则”即自我保存和与人共存的原点上,为规划设计“开辟一条新路、生路”[1]。“城市人”概念颇具启发性,我想到,在城市空间和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城市设计工作者能不能有一些新的改进,从方法上更深入、更整体、更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人”的需求,把我们的城市设计得更利于人们安居乐业,使城市不仅要“人看”,更能使人人“共享”。

图1 / Figure 1五道口城铁站周边公共空间的开辟Restructuring of the constituent departments of the state council: establishment of the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1 公共空间未必是共享空间

城市设计是一种设计城市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5],是“为聚居地或其重要部分的使用、管理和形成创造可能性的艺术”[6],其作用的发挥是以公共空间的塑造为主的,塑造的基础是对人的需求的把握。公共空间对于“人”的需求的满足,如果要达到整体上的人人共享,有没有一个合理的评价标准和实现的路径呢?从下面这个案例或许可以进一步说明我的考虑。

近些年来,在我们的城市设计课程中,常常将清华大学附近的五道口地区作为设计选题的场地。大家知道,五道口地区是北京很有代表性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之一。城铁车站周边500m半径中集聚着丰富多样的公共服务设施,让这个地区具有近乎24小时的活力。海淀区政府也是看中了这个地区处于北京著名八校的地理中心,在交通秩序整治、公共空间营造和环境艺术品质提升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前些年在城铁站东西两侧,分别整理出几个小型广场(图1):东侧广场围绕着五道口优盛大厦(U-Center),精心的设计使商场外部空间的品质得到很大提升;西侧广场更靠近城铁站出入口,它的使用如何呢?

在观察中发现,西侧广场与人行道隔离开来,平时使用的人很少,大多数人只是为了走个捷径,很少在此停留(图2);到了晚高峰时间,进出城铁站的人流密度很高,排队进站的队伍蜿蜒曲折上百米,拥挤在人行道上,空间的体验非常局促,身边通过的自行车、排着长队缓慢爬行的机动车,无不使这些忙碌了一天拖着疲惫身躯想尽快回到住处的人们感到雪上加霜(图3);与此同时,在进站队伍的身旁,西侧广场上正活跃着一批交际舞的爱好者,他们在暮色中的音乐里翩翩起舞,享受着生活乐趣,将一处使用率很低的公共空间重新定义成一个积极的、有意义的场所(图4)。有趣的是,我和这些舞者交谈,发现不少人的居住地并不在附近。

图2 / Figure 2人行道与临近的广场之间用高差、花坛和加建的警亭隔开The sidewalk is separated from the adjacent square by a height difference, fl ower beds and additional police booths

图3 / Figure 3高峰时段五道口城铁站出入口的乘客排起长龙Long queues formed at the entrances and exits of Wudaokou metro station during rush hour

这个案例说明,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观察,政府决策者和城市设计工作者虽然想方设法营造公共空间,但是在营造过程中,有“公共的”与“开放的”空间只是第一步。公共空间实际的使用,并不能确保参与其中的人们可以真正地“共享”这些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尽管给所有人提供了开放的空间机会,但是实际上所有人、所有利益(经济、社会、文化)和所有时刻(现在、未来)[1],由于具体的设计和管理缘故,很难求得不同人、不同层面和不同时刻在空间机会上的利益平衡,我姑且将这种利益平衡状态称之为“共享”。也就是说,从五道口城铁西侧广场的观察中可以发现,公共空间并不必然成为城市人的共享空间。

2 公共空间的共享

在五道口这个案例里,我们可以来分析城铁站西侧活动着的两类人,即乘客和舞者。在五道口有限的公共空间中,他们有各自的身份和动机,汇聚于此追求空间机会。乘客要使用城铁设施,对这个空间的要求是便捷高效的集中和疏散、安全舒适的等候。舞者追求的空间机会是能够有一个稳定的场所,在忙碌一天后放松身心,他们对这个空间的要求是舒适、适当的封闭和足够的面积。乘客日常的通勤带来了大量稳定的人流,为这个地区带来了大量商业经济和社会交往的机会。舞者每晚的集体活动给这个场所带来了不少的文化趣味。

再仔细分析,在城铁站西侧的用地条件比较局促,乘客集散和等待的空间和舞者活动的空间之间实际上没有必需的联系,在公共空间资源的配置上甚至相互排斥。从现状看,当下乘客集散的空间比较局促,特别是通勤高峰期间尤其显得不足。对乘客来说,最为理想的空间供给方式是扩大城铁站西侧排队进站的等候空间,改善“自存”的条件。当然这样一来,那些舞者的活动空间会受到压缩,甚至于不再适合在这里开展活动。反过来,如果舞者的活动空间可以再有所扩大,他们“自存”的条件自然也会得到改善,但会使乘客排队进站的空间更加狭窄。在用地局促的条件下扩展自身的活动空间,实际上会造成对方活动空间的挤压。设想在极端情形下,假使让任何一方的活动退出这个特定空间,另一方的空间机会就会获得最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会受到损失的无疑是五道口地区作为国际交往中心所具有的基本交通功能和富有包容性以及文化多样性的特质,交通功能和文化包容在五道口地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每一位来到五道口地区的人都对它产生愉悦的感觉。公共空间的社会和文化维度不能忽视,因为是人激活了空间,使之具有意义和重要性。

图4 / Figure 4晚高峰城铁入口旁的广场为舞者使用The square next to the entrance of the city railway during the evening rush hour is used by dancers

乘客和舞者都是五道口地区社会活力的贡献者,有他们的存在,这个特定空间场所的意义才有了多样性和丰富性,这正是五道口地区具有的吸引力,也正是舞者之所以选择这里舞蹈、乘客之所以纷至沓来的原因。就是说,乘客和舞者之间有一种共存的利益关系,共同反映在五道口地区的整体价值层面,他们之间并不简单是对公共空间的争夺关系。

这种现象在“城市人”的理论中有所解释。“城市人”理论从人的本质出发,提出城市人的理性基础在于自我保持和与人共存的内在整体性和一致性。“与人共存既是自我保存的保证,也是自我保存的先决条件。为此,自我保存跟与人共存不可能冲突”[1]。城市人在空间上寻求机会时,无论是政治的机会、教育的机会,各自机会的优化不应视为政治权利的博弈过程。因为从科学的角度看,相互的政治博弈来达到所谓的“协调”,永远无法得到科学验证。在自存和共存之间的考虑和权衡,是考虑如何合理,而不是如何理想。

还是以乘客和舞者的关系为例,因为他们之间在同一公共空间内存在共存的利益关系,因此他们活动空间的边界范围会在“共享”的前提下,达成某种特定的平衡。这种包含着情感和理性的行为逻辑,会为公共空间的设计带来很重要的启发。规划设计工作者在配置有限的公共空间资源时,他们的使命不仅是划定和塑造出物质性的开放空间供给公众使用,而且还有责任为公共空间场所精神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做出努力,使更多类型的城市人能够在公共空间的活动中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营造出富有社会性和文化性的共享空间。

实现共享的公共空间应当在城市设计的最初阶段便作出“适度的”选择。在城铁站西侧用地空间的安排中,需要在小广场空间和站前缓冲空间之间作出规模上的适度分配和安排。站前乘客等候进站上车的用地和空间规模取决于乘客的流量,这一点只能从城铁客流预测来粗略判断。对于小广场来说,设计之初使用者是谁,并不清楚,后来的舞者是难以预料的人群,哪里能够知晓他们的空间需求,惟其如此,设计中的“适度”更显必要。在 “城市人”理论中,梁先生把这一点称之为规划设计工作者的“实践智慧”[1]。

事实上,规划设计工作者具有“实践智慧”,可以说是一种理想境界,许多时候是很难达到的,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五道口城铁站西侧的小广场,或许在设计之初仅仅是考虑安排一处街头花园,美化一下这个地区,并没有想到这个小广场日后能够派上这样的用场,也没料想到每天通勤高峰时间会有那么多乘客排队滞留。所以,一些公共空间建成之后,恐怕需要一个调适的环节,即根据实际使用状况特别是主要使用者的行为,作出分析评估,提出修改完善的方案,以更好地为城市人共享。

对城市人的行为分析,在方案设计阶段和环境建成使用阶段的分析应当有所区别。在方案设计阶段,城市人的分析可能是概念化的,要充分用好有限的已知条件,用实践经验来粗略判断相关的人和相关的利益,并为未来的实际使用保留弹性,使当下的“适度”和未来的“适度”之间留有一些过渡的空间。而在环境建成使用阶段的分析,由于使用者的逐渐明确,要在分析和选择的过程中,“以己度人”,把规划设计工作者自己摆进去,不断换位思考,认识清楚不同的城市人在权衡自存和共存时的均衡点,从整体上来求得不同利益者之间的平衡。

3 关于共享空间的设计方法

把“城市人”的概念引入到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中,会启发我们反思以往城市设计的实践,对设计方法再作思考。 “城市人”理论的提出基于自然之法,它的基本原则是自我保存和与人共存,自存和共存平衡的意识是普世的,找出平衡点所在的共识是有意义和有可能的工作[1]。这一理论反对把城市社会理解为建立在人人为己的基础上,反对把人的自存和共存割裂开来。这一观点结合到城市设计中,在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的过程中,要看到城市人兼具空间机会的追求者和供给者的双重身份[1],公共空间的提供过程不应视为政府决策者和规划设计工作者单项的供给,而是要看到城市人追求空间机会的需求被满足的过程,同时也是这些城市人营造新的空间机会的过程,是共享共建城市空间的过程。所以,城市人的城市设计,应以营造更丰富多样的空间机会为目的,要聚焦于分析研究、匹配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共享程度。对此,对城市设计方法的确需要重新认识。正确的设计方法尽管不能帮助我们变成设计天才,但至少可以防止作为设计上出现的失误。

3.1整体着眼

城市设计最核心的方法是整合,整合建成环境,提高其品质。城市设计的理念,也就是整体设计的理念[3]。对于城市设计工作者来说,“整体是包括了所有人、所有利益(经济、社会、文化)、所有时刻(现在、未来)”,因此,在整体理念的指导下,城市设计工作者要全面理解场地及其周边环境中的各种情况,采取多学科全面分析的方式,对设计的对象建立系统的认识,以便在统筹整合的过程中有全盘的把控,有利于全面而适度地权衡整体利益,“适度地分配不同人的利益、不同层面的利益、不同时刻的利益”。

3.2 避免错配

城市设计在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公共空间的设计来说,实际工作中常见把公共空间简单化地理解为开放、无限制的空间,这种想当然的认识惯性应该打破,深入研究“人”的因素,强调从城市人丰富多样的需求出发,更多地追求如何使公共空间给人们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的空间机会,最大限度、最为合理地为城市人所共享。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城市设计工作者要认真回答公共空间服务的人群是谁?规划设计之初,如果还不完全确定,需要对服务人群的可能性做出分层考虑,最有可能的类型人群需要的空间机会主要有哪些?公共空间的供给和使用方式是不是合乎在此活动的人群的整体需求?一个大致合理的功能性安排是基础,而具有使用弹性的模糊空间的预留是必然的选择。在有限的公共空间的安排中,避免出现类似五道口城铁站西侧广场出现的空间错配问题,因为这可以视作我们设计中的硬伤。要做到这一点,理念上要摒弃把城市设计单纯理解为对城市空间的美化,方法上要切实拓展对人的行为规律的预测和研究。我们看到,在福斯特建筑事务所较为成功地设计法国马赛老港,投入了大量时间采访港口的各种使用者,包括当地渔民、会所经营者、市场交易者、码头运营商、当地商人和企业法人,设计者希望“完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景”。这种经验应该被我们重视。[9]

3.3 把握典型

城市设计中要认识和掌握城市人的活动规律,这一点大家都不会反对。对于建成的公共空间进行弥补和优化时,比较容易做到这一点。但遇到新区的规划设计时,未来公共空间的使用者不明确,要掌握人的活动规律就很难了。一是有些影响设计方向的主要问题判断不清晰。设计里面针对的大问题是什么?主要问题有哪些?有些空间完全是开放的,设计方案有无数的可能性,但是最终方案成立的基础是什么?回答不清楚,完全靠对空间形式的偏好去确定方案,就容易滑入文章开始说的那种“鸟瞰”的路子里,显然这对城市设计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二是谁来看待这个问题。不同专家,不同的角色和不同岗位上的决策者,对于“主要问题”的分析判断不一样,关键点的理解随人不同,随时间的变化也会变化,在更远的未来对于这些问题的判断也会有所不同。有鉴于此,要在分析制订未来空间配置的方案时,对典型的城市人所具有的需求特征做出推测和把握。

把握典型性是城市设计工作者完全可以做到的。城市人的基本属性包括年龄、性别和生命阶段,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对空间机会的追求会有着不同的特点。找出典型的城市人是城市设计分析中的重要方法。未来空间使用中典型的年龄、性别和生命阶段,他们具有相似的行为,在认识这些典型行为基础上,规划设计致力于推动典型的城市人和典型的人居的匹配[1]。

当然,城市人的属性不止于此。城市人的典型性在3个基本属性基础上,如果要做更深入的分析,就可以通过细分变量,来加入更多的属性。典型的人居除了结构、规模、密度等要素之外,要细分到更小尺度上,会更多类型,比如承载不同功能的空间比例也会根据需要有细致的分解和归类。人居的规模和密度可以用尺度来演绎。在不同尺度上,类型细分到什么程度,还是要回到我们城市设计在改善人居的特定目标下来确定。

3.4 合理取舍

城市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取与舍的过程。首先,优化空间配置的设计方案要做到“以人为本”,满足的对象,不是城市人的各种“理想”需求,而是要在“自我保持和与人共存”的理性权衡基础上的“合理”需求。第二,取舍要基于能正确反映出人们的需求。在这个方面,新的科技手段(大数据就是其中方法)帮助我们汇集特定的信息源,揭示人们的行为规律,把握好趋势,做好取舍。第三,把向善、求美的原则作为取舍的重要标准。

总之,提高城市质量,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强调对“共享空间”的塑造是重要的方面。城市设计工作者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原则,把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需要理解“人”。梁鹤年先生提出“城市人”的理论,使我们受益。要更多地营造出共享空间,需要城市设计工作者有良好习惯(向善心)、理论智慧(明是非)、技能专长(懂规划)、实践智慧(知适度)[1]。

Shared-Space: The Creation of Public Space for “Homo-urbanicus”

LIU Wan

Urban design is a social practice designing the process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urban social and physical space. Its function is mainly worked through the shaping of public space, the foundation of which is to grasp people's needs.Prof. Hok-Lin Leung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homo-urbanicus”, in which he opposed the understanding basis of “everyone for himself”in Urban Society. He advocated breaking away from the “planning-as-political-game” paradigm to open up a new path for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balance of self-preservation and living-with-others under the concept of universal valu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homo-urbanicus “ into the analysis of urban space, and reflects on the practice of urban design and design methods.

Taking Wudaokou area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preservation and living-with-others in the using of public space in meeting people's needs. The Wudaokou area in Beijing is nicknamed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 because of its extraordinary vitality and diversity of people. Different users have created the diversity and richness of Wudaokou area, making it attractive and dynamic and reflecting the overall value of Wudaokou area.In recent years, a series of small squares around Wudaokou have been renovated around different public buildings. Choosing the west square near the entrance of Wudaokou metro station as the case, the author observes the use of this space by different users, and argue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public space, “public” and “open”is only the first step. In practice, we could not take for granted that people who participate in the using of public space would really “share”these spaces and make them shared-space of“homo-urbanicus”. Besides, space users, such as passengers and dancers, are not simply competing for space, but also have common interests based on “living-with-others” relationship. The space boundaries of their activity range will reach a certain balance under the premise of “sharing”.

In the process of shaping urban public space,“homo-urbanicus” have the dual identity of both the pursuer and supplier of space opportunities,that is, while the demands of “homo-urbanicus”for space opportunities are met, they create new space opportunities. That, is the process of sharing and building urban spaces. Therefore, for the purpose of creating more abundant and diverse space opportunities, urban design for “homo-urbanicus” should focus on analysis and matching to enhance the sharing of urban public space.For shaping “shared-spa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such as holistic view, avoiding mismatches, grasping typicality,and reasonable choice. “Holistic view” means balancing overall interests-- including all people, all interests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 all moments (present and future) -- and appropriately distributing different interests; “Avoiding mismatches” requires studying the supply and use of public space from the needs of the served population instead of the narrow understanding of urban design as urban space beautification.That is to say, in terms of method, the prediction and study of human behavior should be expanded, so as to start from the rich and diverse needs of “homo-urbanicus” in pursuit of abundant and diverse space opportunities and make them shared by people to the greatest extent and most reasonably. “Grasping typicality” includes the analysis of the most in fl uential problems and the activities rules of typical population; “Reasonable choice” emphasizes the correct reflect of people's needs based on the rational balance between “self-preservation and living-with-others”, and regards the principle of goodness and beauty as an important criterion of choice. With the help of these concepts and methods, our city is expected to be “shared” by everyone, so that“homo-urbanicus” can live and work in peace and contentment.

猜你喜欢

城铁五道口舞者
舞者
新建地铁下穿既有城铁地铁同台换乘站改技术研究
风中的舞者——蜡梅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刀尖上的『舞者』
关于城铁辅助供电系统的探讨
我知道你终将闪耀
五道口店铺现状
花落花开五道口——时隔两年的近距离观察
2015五道口店铺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