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及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围手术期护理常规
2019-05-18李贞
李 贞
(山西省晋中市第四人民医院,山西 晋中 0306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脊椎退行性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下肢疼痛、麻木、腰部疼痛等症状,具有病程长、迁延不愈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当前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手术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包括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后路镜腰椎间盘摘除术等,但是患者术后容易产生剧烈的疼痛感,所以良好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对针对性护理运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2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10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掷硬币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3例。观察组年龄(44.2±9.3)岁,其中23例为女性、30例为男性,术式:28例行后路镜腰椎间盘摘除术、25例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照组年龄(44.5±9.2)岁,其中21例为女性、32例为男性,术式:29例行后路镜腰椎间盘摘除术、24例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两组患者的术式、年龄等资料无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即术前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对患者进行简单的健康教育,并且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给予患者病房护理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则运用针对性护理,包括以下几点:①术前准备。责任护士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再结合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指导患者通过正确途径宣泄不良情绪,消除内心的焦虑和恐慌,并且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给患者讲解手术知识,使患者了解到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使患者调整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术前适应性训练,包括正确打喷嚏和咳嗽、床上大小便以及手术体位训练等,指导患者合理安排饮食,主要为富含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并且对患者进行呼吸道准备等;②术后护理。术后搬运患者时,应该注意保护患者腰部,避免腰部过伸、过屈或扭转,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与巡回护士做好交接工作,对术中情况进行了解,并且对创口情况进行观察,查看有无渗血、渗液等,一旦发现患者切口渗出大量淡粉色血性液体,且患者出现恶心、头痛、头晕等症状,应该警惕为脑脊液漏,及时告知医生,采取有效处理措施;③并发症护理。1)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和结石。责任护士要鼓励患者多饮水,通常每天饮水量>3000ml,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并且鼓励患者尽量自主排尿,有助于预防泌尿系统感染;2)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指导患者进行下肢伸屈和踝泵运动,适当按摩双下肢,改善血液循环,避免形成深静脉血栓,对于出现下肢皮肤苍白、疼痛、肿胀的患者,应该及时告知医生,协助患者保持足高头低位,并且严禁按摩和热敷;3)预防体位性低血压。术后下床前,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准备工作,即四肢屈伸和踝泵运动,站立时,动作尽量缓慢,并且做好体位转换的过渡工作。
1.3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体位性低血压、下肢静脉血栓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且计算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行x2检验,以P<0.05表示有差异。
2 结 果
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对比[n(%)]
3 讨 论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和后路镜腰椎间盘摘除术作为一种微创术式,能够将患者的实际情况作为基本依据,合理选择穿刺部位,维持腰椎解剖结构的完整,并且能够在直视下进行,可以使神经根损伤减轻[1]。但是术前准备、麻醉药物刺激以及手术创伤等因素会诱发免疫功能和应激反应变化,所以加强围术期护理干预,有助于预防术后并发症[2]。在针对性护理中,通过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疏导和安慰,能够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消除内心的恐慌和焦虑,并且多关心和鼓励患者,可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3]。同时,术后加强并发症预防和护理,在患者首次下床时,指导患者开展准备工作,能够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使血压升高,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并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指导患者合理安排日常饮食,尤其是多饮水,能够促进患者自主排尿,预防泌尿系统感染[4]。
综上所述,临床上将针对性护理运用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和后路镜腰椎间盘摘除术中,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