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镀锌钢管滚槽开裂原因分析
2019-05-18刘建涛
张 娜 张 宁 陈 洁 刘建涛
(河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河北唐山 063000)
1 前言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焊管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已占主导地位。在施工过程中,人们广泛使用卡箍式(又称沟槽式)连接方式,即用滚槽机在钢管周围开出标准深度的凹槽,再用带有密封橡胶圈的卡箍件将2 段钢管紧密连接在一起。相对于丝接、法兰连接,卡箍式连接省去了螺纹加工或焊接的麻烦,操作简单,施工迅速,安全环保,维修方便,已成为流体输送管道连接的首推技术。在管道滚槽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开裂问题,给管道安全施工与运行造成了巨大损失。
2 概述
某企业生产的热镀锌焊接钢管(以下简称“管”),主要用于流体输送管道,管道连接采用沟槽连接方式。下游客户反馈,管有压槽开裂现象。取3个开裂管样品进行原因分析发现,开裂部位集中在焊缝位置。样品编号 1#、2#、3#,见图1。样品规格型号为:1#,DN150×3.95,Q215B;2#,DN150×3.95,Q215B;3#,DN150×4.25,Q195。
图1 开裂管样品
经现场调研,管的生产工艺流程如下:钢带→裁边→卷曲→高频焊→切焊线→水冷→定尺→酸洗(盐酸+缓蚀剂)→清水冲洗→溶剂浸洗助镀→烘干→热镀→冷却→钝化→出厂。
3 试验方法及结果
3.1 取样
在管基体部位截取化学成分检测用样品。在焊缝位置截取横向、纵向2 块样品,用于显微组织检测和焊缝熔合线检测。将管开裂部位压扁打开后,截取断口观测试样。
3.2 化学成分检测
使用斯派克LAB M10 型直读光谱仪,依据GB/T 4336—2016《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 多元素含量的测定 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常规法)》标准,对3个管化学样品进行化学成分检测,并计算Mn/Si 比、Mn/S 比、碳当量 CE,结果详见表1。其中,3 个样品5 元素检测结果均符合GB/T 700—2006《碳素结构钢》中对Q215B、Q195 牌号的要求。
表1 化学成分检测结果(%)
3.3 断口形貌观测
对3 个断口试样进行超声清洗后,使用蔡司EVO MA15 型扫描电镜观测断口形貌。3 个断口样品整体形貌相似,均为朽木状条带断口,基体为韧性断裂,局部呈现脆性解理断口特征,如图2~图4所示。断面上有较多的显微气孔及微裂纹存在。显微孔洞呈现喇叭状,内有光滑自由的表面,孔壁呈现波纹状特征[1],如图4~图6所示。
3.4 显微组织检测
检测设备:蔡司Axio Obser 倒置生物型显微镜。检测依据:GB/T 13298—2015《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经研磨、抛光、4%硝酸酒精腐蚀后,对3 个样品切向纵截面进行显微组织检测。
1#样品焊缝两侧显微组织不对称,一侧组织粗大有魏氏组织,另一侧组织较细小,且焊缝有未焊合现象,见图7~图8;2#样品焊缝两侧金相组织比较对称,发现有魏氏组织,且焊口附近发现与焊缝成一定角度的微裂纹,见图9~图11;3#样品焊缝两侧金相组织比较对称,焊口位置有魏氏组织,见图12~图13。
图2 朽木状条带断口
图3 局部解理断口
图4 基体韧性断裂,有较多的显微气孔
图5 断面微裂纹
图6 喇叭状孔洞孔内壁波纹状特征
图7 样品1#焊缝显微组织
图8 样品1#魏氏组织
图9 样品2#焊缝显微组织
3.5 焊缝熔合线夹杂物检测
检测设备:蔡司Axio Observer 倒置生物型显微镜。检测依据:GB/T 13298—2015《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经研磨、抛光后,对焊缝夹杂物进行检测,检测方向为焊缝位置外壁一侧切向纵截面。检测结果显示,3 个样品焊缝位置均有不同程度的夹杂物聚集的现象,见图14~16。
3.6 焊缝金属流线检验
检测设备:蔡司Axio Observer 倒置生物型显微镜。检测依据:GB/T 13298—2015《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经研磨、抛光、苦味酸+洗涤剂热浸腐蚀后,对焊缝金属流线进行检测。检测方向为焊缝横截面,并在1/4 壁厚处测量上升角,检测结果见表2。检测发现3 个样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钩状偏析,见图17~图22。
图10 样品2#魏氏组织
图11 样品2#焊口附近微裂纹
图12 样品3#焊缝显微组织
图13 样品3#魏氏组织
图14 样品1#夹杂物在焊缝聚集
图15 样品2#夹杂物在焊缝聚集
图16 样品3#夹杂物在焊缝聚集
表2 焊缝金属流线角(°)
图17 样品1#内壁焊缝金属流线
图18 样品1#外壁焊缝金属流线
图19 样品2#内壁焊缝金属流线
图20 样品2#外壁焊缝金属流线
图21 样品3#内壁焊缝金属流线
图22 样品3#外壁焊缝金属流线
3.7 焊缝熔合线宽度检验
检测设备:蔡司Axio Observer 倒置生物型显微镜。检测依据:GB/T 13298—2015《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经研磨、抛光、苦味酸+洗涤剂热浸腐蚀后,对焊缝熔合线宽度进行检测。检测方向为焊缝横截面,检测位置为1/2 壁厚处,检测结果如图23~图25所示,检测数据见表3。
4 结果分析及讨论
综合以上检测结果,开裂管断口形貌呈现氢致开裂特征。焊缝位置存在夹杂、偏析、魏氏组织、未焊合等多种缺陷。氢容易在这些缺陷处聚集,当局部氢浓度达到临界值时,就会在缺陷处产生微裂纹。在焊缝残余应力和压槽时,在焊缝的剪切拉应力综合作用下,最终引起氢致延迟性开裂。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分析管压槽开裂的原因:
表3 焊缝熔合线宽度(μm)
图23 样品1#中心熔合线宽度
图24 样品2#中心熔合线宽度
图25 样品3#中心熔合线宽度
4.1 氢来源分析
根据管的工艺过程,氢来源主要有以下方面。
4.1.1 焊接过程
焊接可视为一种局部的冶炼过程,包括焊缝金属的熔化和凝固。焊管焊接时有喷水冷却,冷却水直接浇到钢带边缘上,水汽中的氢容易进入熔池,尤其高温下(约焊接温度1 500℃),气体氢更容易分离成原子氢而渗入焊缝金属[2]。
4.1.2 酸洗过程
酸洗工序洗剂为盐酸,出酸后有两道水洗。在酸洗过程中,由于酸浓度、温度的影响,在氧化铁皮被溶解的同时,钢管基体也发生反应。其阴极反应是析氢反应,故,氢原子能够进入金属,尤其盐酸属强还原性酸,酸洗过程能够吸收较高的氢量。
4.1.3 烘干过程
在烘干工序过程中,如果焊管上的水不能有效干透,那么,管基体中因酸洗而产生的氢就不能充分排出去,从而增加氢致开裂倾向。
4.2 焊缝质量分析
4.2.1 焊缝显微组织分析
3 个样品的显微组织检测结果显示:焊缝区域有魏氏组织、焊缝两侧组织不对称、未焊合、焊缝附近位置有微裂纹等缺陷。
魏氏组织的存在,会使钢的力学性能尤其是塑性和冲击韧性显著降低。一般来讲,魏氏组织的产生主要与钢中含碳量、奥氏体晶粒大小及冷却速度有关[3]。在本文中,主要是由于焊缝区域由高温通过水冷,速度较快的冷却下来,造成焊缝位置出现魏氏组织。
出现焊缝两侧组织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是:挤压辊、导向辊存在不对称或是偏离轧制中线的现象;或是钢带宽度公差较大,S 弯、镰刀弯等缺陷比较严重。
焊缝附近位置的微裂纹,主要原因是在焊口附近存在焊接残余应力,氢在应力作用下,在此处释放形成微裂纹。
焊缝未焊合主要是焊接中氧化物大量产生后,由于挤压力不足形成未焊合,少量则会以片状或链状存在。
4.2.2 焊缝熔合线分析
熔合线形态与焊接输入能量的高低、焊接压力的大小、焊接速度等参数关系密切,是衡量焊缝质量的重要标志[4]。
对熔合线宽度而言,有资料显示,通常20~140 μm作为合格的标准范围,把 10~20 μm 和 140~170 μm作为警告范围[5],其余为不合格范围。按照该评定标准,3 个样品中,有2 个样品该项不合格,1 个样品合格。不合格数据均是大于上限值,即熔合线粗大。粗大熔合线多是焊接温度偏高、挤压力不足所引起。
夹杂物检验中发现,3 个样品中焊缝位置均发现夹杂物聚集的现象,焊缝的夹杂物是影响强度和韧性的重要因素,常成为裂纹源。
综合以上熔合线检测结果,可以推测,焊接过程中存在焊接温度偏高,挤压力偏小或板边平行度不好的现象,导致上述问题的发生。
4.2.3 金属流线分析
金属流线是在高温条件下,局部熔化或半熔化的金属,在挤压力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形状的结晶组织,也是一种焊接压力大小与方向、线能量与焊接速度的综合体现[6]。
有资料显示,流线角的评定标准可以遵循以下标准:
标准值:45°~75°,极差≤10°;
警告值:40°~45°或 75°~80°,极差 10°~15°;
禁止值:<40°或>80°,极差≥15°。
按照以上标准,3 个检验样品中,内壁流线角均在可接受范围内,但是外壁流线角不合格率100%,极差不合格率100%。
由此可见,焊接过程中内外壁流线角不对称的问题比较严重。出现此问题主要由于板边平行度控制不好,出现“V”字形。在该对接方式下,管内壁比外壁要先接触,电流密度、加热温度均高于外壁,造成内外壁焊接温度差异较大,外壁挤压力不足。从而出现外壁金属流线角偏小,焊缝夹杂物熔融金属和氧化物挤出不足,焊缝夹杂物偏多聚集,甚至未焊合等现象。这些缺陷破坏了焊缝强度,容易成为氢聚集区,形成裂纹源或成为加速裂纹扩展的通道。
4.3 原材材质分析
化学成分检测结果显示,碳当量为0.10%~0.23%,整体处于易焊区(0.1%~0.12%)和可焊区(0.12%~0.49%),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反应整体材质焊接性良好。
3 个样品 Mn/Si 比为 1.24~1.94,处于较低水平,焊缝裂纹倾向增大。有资料显示:提高Mn/Si 比有助于降低焊缝开裂。当Mn/Si 比为3~4 时,焊缝夹杂物裂纹指数明显下降;当Mn/Si 比大于5 时,夹杂物裂纹指数处于稳定的低水平[7]。在高频加热过程中,金属中的 Mn、Si 与 FeO 发生反应生成 MnO 和 SiO2[8]。MnO 与 SiO2发生反应生成 MnO-SiO2,该氧化物熔点为1 270℃,容易从焊缝中排出。如果Mn/Si 比较低,SiO2与 MnO 发生反应后,仍有部分 SiO2剩余,而SiO2为高熔点氧化物(熔点1 713℃),不容易从焊缝排出。
元素S 属于钢中杂质元素,使得钢材明显变脆,严重影响钢材的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9]。而元素Mn与S 的亲和力大于Fe,可与S 形成高熔点的MnS,降低FeS 在晶体间的析出率,从而减少钢材热脆性,降低钢材裂纹倾向。有资料介绍,Mn/S 比以大于25为宜[10]。本文中 3 个样品的 Mn/S 比为 8.04~15.10,钢材裂纹倾向较高。
5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焊管在高频焊接、酸洗过程中,氢渗入基体。这是由于钢管焊缝位置存在夹杂、魏氏组织、未焊合等多种缺陷。氢在缺陷处聚集,达到临界值时产生微裂纹。在焊缝残余应力和压槽时对焊缝的剪切拉应力综合作用下,导致氢制延迟开裂。
(2)氢的来源主要是焊接过程、酸洗水洗过程及烘干过程的不彻底。
(3)由于“V”形对接焊接,挤压辊、导向辊不对称或是偏离轧制中线等焊接工艺问题,导致焊缝质量不佳。焊缝区域存在魏氏组织、焊缝两侧组织不同、熔合线粗大、熔合线夹杂物聚集、未焊合、外壁熔合线流线角偏小、内外壁流线角极差大等缺欠。
(4)原材料化学成分中Mn/Si 和Mn/S 的比值是影响焊管开裂率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