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 为农民服务追记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浙江省功勋科技特派员金梅松
2019-05-18孟佳韵
文/本刊特邀记者 孟佳韵
金梅松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九三学社社员、浙江省首批科技特派员。10多年来,他用科技力量帮助农民脱贫增收,带来山乡巨变,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浙江省功勋科技特派员。2018年10月31日,金梅松在杭州突发疾病逝世,这位“随叫随到”的科技特派员再也回不来了……
2018年10月31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派驻武义县柳城畲族镇科技特派员金梅松因病去世,享年61岁。“梅花冬雪十五载寒暖,松青本色扶贫志春秋。”柳城镇一位老师专程送来挽联,道出了金梅松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的人生价值。
“金老师,你回来了?”
“金老师,这个莲花该怎么种?什么时候种?”
“去田里,我跟你说……”金梅松二话不说,就领着农民走到田头,手把手教他。
这一幕发生在2018年5月,地点是天台县浙酋村。浙酋村并不是金梅松下派任科技特派员的地方,这位村民因为了解到他是省内知名的莲花专家,仅仅用一个电话就把金梅松叫到了天台。
“只要农民需要我,就都是我的份内事,哪里分是不是自己下派的地方。”
结束指导,金梅松对同行的人说,“走,回家。”车上高速之后,并没有往杭州走,而是前往了金华方向,原来金梅松要去的,是他任科技特派员15年的武义县南部山区柳城畲族镇,那是他的第二故乡。
金梅松,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从事蔬菜、食药用菌、花卉和油菜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研究。2003年,金梅松作为浙江省首批科技特派员,来到了武义县南部山区柳城畲族镇。
柳城畲族镇地处武义南部山区,是浙江省18个畲族乡镇中规模较大的一个镇,是浙江省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这儿叫樊岭,是钱塘江水系与瓯江水系的分界线,经常是樊岭隧道这头大雨倾盆,隧道那头艳阳高照,柳城镇属于瓯江水系,而武义县则是钱塘江水系,那儿的老百姓都是听丽水松阳的天气预报,而不是武义的。”记者曾采访金梅松,一路上他如数家珍地介绍当地的自然环境、植物特性、风土人情,不禁让记者折服于这位科技特派员的博学,而金梅松则淡淡一笑,“来多了,自然也就知道了。”
到了镇上,一路都是“金老师,你回来了!”的问候。这些人中,有乡镇干部、有学校老师,更多的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这时候,记者算是真正体会到金梅松常挂嘴边的那句“回家”的含义。
说起金梅松,柳城镇党委书记王跃伟提到最多的词就是“家里人”。他说:“在我们眼里,金老师就是我们当地人,看到他跟看到家里人是一样的。”王跃伟对金梅松的评价没有太多的溢美之词,而那简单的三个字却是对一位科技特派员15年来忘我付出的最高褒奖。
据王跃伟介绍,柳城镇九山半水半分田,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基础,虽然自然风光秀丽,宣莲又是全国三大名莲之一,但受制于没有自己的品牌和粗放的生产方式,守着绿水青山,却没法变成金山银山。15年来,金梅松通过持续不断的科技帮扶,让当地的莲子产业有了自己的标准、自己的品牌,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金老师还指导我们拉长产业链,从2004年以来就开始着手开发旅游业,现在‘十里风荷’已经是柳城镇旅游业的金名片,武义县确定了柳城镇为生态山水·南部生态公园的核心区,这些都与金老师十几年的帮扶是分不开的。”
“种十里荷吧,没错的”
柳城原为宣平县治所在地,1958年宣平撤县并入武义,而当地莲子仍延续“宣莲”的名称。宣莲始种于唐显庆年间,是清嘉庆年间的朝廷贡品,以颗大粒圆、饱满肉厚、肉酥味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而素负盛名。
自从担任柳城镇科技特派员后,金梅松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当地宣莲产业的相关情况,提出宣莲有三最,即价格最高、产量最低、品质最好。宣莲虽然有悠久的种植历史,但当地农民粗放式的管理和加工,加上没有地方标准和现代化的品牌经营理念,几乎没有竞争优势,种植面积也已经很小了,而像建德等地的莲子价格虽然比柳城低,但因为产量高,莲农的收入反而高不少,种莲的积极性也高。
针对这些情况,金梅松提出了对策:提高产量、降低价格、综合利用,从而达到农民增收。
经过调查研究,金梅松决定引进推广高产优质莲子新品种“十里荷一号”。莲农祝伟平与金梅松相识于2004年3月,“那时村民们都在翻田,准备种莲子或是种稻子。”祝伟平说,“我的田比较好,刚好在路边,又是生田。在翻田的那些天,金老师天天往田里跑,向我们推荐新品种,‘种十里荷吧,没错的。’那天,他来到我的田边,我就问他,莲子的皮好不好剥,产量有多少。”金梅松回答,皮好剥,每亩产量100千克左右。于是祝伟平决定引进新品种试种,“我是3月23日翻的田,3月30日到建德引的种,4月1日种下去的。去引种的那天,金老师早上6点就在镇里等,车子也是他自己叫的。”
在金梅松的精心指导下,2004年虽然遭受两次台风的严重袭击,但亩产仍然达90~100公斤之间,比传统品种产量翻了一番。当地的种莲专业户袁子华告诉记者,在金梅松的帮助下,他种植的1.3亩莲田收了124公斤干莲子,收入达4200多元,加上莲种收入,总收入达8400多元。
2005年“十里荷一号”产量最高的亩产达125公斤,亩产超过100公斤的田比比皆是,“十里荷一号”的高产、优质、商品性好,大大提高了莲农的种莲积极性,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亩增收1600多元,莲农增收超过1600万元。2007年7月,“十里荷一号”通过了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新品种认定,填补了浙江省在莲子作物上没有正式认定品种的空白。
为发展山区农家旅游业,金梅松还主持实施了“十里荷花产莲观光区和荷花物种园”基地建设项目,从中国荷花协会、中国荷花研究中心和杭州市园文局等单位引进荷花(观赏莲)品种312个、睡莲品种10个,已成为浙江省最大的荷花品种资源库之一,并形成了集“旅游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教育农业”为一体的生态立体农业发展模式。以柳城镇祝村为中心的“十里荷花产莲观光区”已成为武义县南部山区的中心景点之一。
金梅松走下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种植。
“他是科技成果的转化者,更是科学理念的传播者”
15年来,柳城从一个原来只有当地人跑出去,没有外乡人走进来的贫困乡村,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生态乡村。
15年来,镇党委书记换了一任又一任,身边的派友换了一拨又一拨,而金梅松却一直坚守在牛头山下的荷塘边,为当地农民致富奉献着自己的智慧。
“他是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武义县科技局原局长陶锡忠2005年任职,是武义县和金梅松共事时间最长的干部。“第一次看见金老师的时候,觉得他很随和、自来熟,讲话喜欢开玩笑,颇有一点‘玩世不恭’的感觉,但在之后的接触中发现,他对科技特派员这个岗位的感情、对柳城镇的感情、对当地农民兄弟的感情是禁得起时间考验的。”陶锡忠说。
从最初引进新品种,走下田头手把手教农民种植,到走上课堂把技术交给当地的农技人员,自任科技特派员以来,金梅松根据武义县特别是柳城镇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事季节,积极开展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培训班。据不完全统计,15年来共举行了各类培训班100多次,受训人数超过1万人次,在《武义科普》上多次发表农业科普文章,在武义电视台、武义人民广播电台的《特派员科技大讲堂》节目中主讲40余次。
“他是科技成果的转化者,更是科学理念的传播者。”陶锡忠介绍,在振兴宣莲的过程中,金梅松始终告诉农民要用现代农业的理念,不能走以前粗放式、混乱式的老路。“以前我们也了解到一些地区农民看到新品种带来的增收后一哄而上,结果管理、加工等后续跟不上最后一哄而散。金老师一直都是把农民兄弟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从种植到加工到发展旅游业都有他的身影。”
金梅松给农技人员讲解技术。
不仅是莲子产业,金梅松还与镇、村农技人员一起开展了多种作物的新品种引进、试种和示范,先后引进了水稻、油菜、桑树、蔬菜、彩色棉、食用菌等20多种作物的70多个品种,如由他引进的“农桑12”“农桑14”桑树品种,油菜新品种“浙双72”,为当地蚕农和菜农年增效益近1000万元。“这么多的新品种都是金老师根据当地不同的条件精心选择的,以适应广大农民不断变化的需求。这种因时而需、因地制宜的科学理念比技术本身还要重要,这么多年来,武义县基本上没有发生过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情况。”陶锡忠说。
15年来,金梅松收获了不少荣誉,他先后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评为UNDP项目优秀科技特派员;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功勋特派员,8次被浙江省委、省政府与金华市授予省、市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两次被评为浙江省革命老区创新创业优秀工作者和先进工作者;获得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奖。他还是柳城畲族镇祝村的荣誉村民,这让曾在那里任第一书记的陶锡忠羡慕不已。而对于这些,金梅松曾淡然地说:“当地农民的信任、肯定才是我觉得最欣慰的,那句‘家里人’,是我作为科技特派员永远值得骄傲的。”
虽然去年1月金梅松已年满60周岁,从浙江省农科院退休,但科技特派员任期还没有到,他依然奔波在杭州与柳城之间。“只要那里的农民需要我,我会一直做下去,你说家里人都开了口,我哪能拒绝?”
也许是天堂也需要荷花点缀,退休不到一年,金梅松因突发急病,匆匆离开了他牵肠挂肚的所有“家里人”。
追悼会那天,许多武义的农民自发赶到杭州,他们要最后看一眼可敬可亲的“家里人”。那儿的“家里人”还有许多问题等着他去解答。斯人已逝,音容犹在,必将长驻畲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