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生物实验探究教学策略的几点思考
2019-05-17於剑
於剑
摘要“互联网+”生物实验探究教学存在许多不同的路径与策略,从微生活、微观察、微链接、微点评四个维度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 实验探究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科学探究是生物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行业”,互联网与产业行业深度融合。教育领域的“互联网+”,就是“互联网+教育”,是指利用互联网及其中资源,利用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中协同整合,注重人的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思路与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互联网+”具有简单便捷的互动平台、丰富生动的课程资源。将其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可克服以往实验探究活动设施不足、范围狭窄等限制,有效提高实验探究教学的效果,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利用“互联网+”,能促进教师实施生物实验探究教学,能促进学生在遇到实际生活问题时,通过探究思考获得基本的关键能力,形成必备的学习品格。笔者结合区生物优秀教师培育室开设的研究课,围绕如何实施“互联网+”实验探究教学例谈以下几点思考。
1关注微生活,挖掘实验探究教学资源
微生活是指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发生的“微”“秒”变化的生活。即在网络化的基础上使生活“短、平、快”,突出的代表是微博、微信、微小说、微视频、秒杀购物、团购、共享单车、手游、支付宝等。微生活是一种生活状态,是一种把人的需求与互联网紧密相连的生活状态,是线上流通交易与线下需要深度融合的一种生活体现。生活世界是学生认识新事物的中间纽带,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基本出发点,更是知识最终回归的本源。而“互联网+”在解构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建构着新时代生活模式。教师立足学生的微生活,细致分析教学知识与微生活之间的联系,充分挖掘潜在的实验探究教学资源,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1微视频
微视频,从创作途径可分为他人微视频与原创微视频。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教师可以尽量选择原创微视频。学及“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相关内容时,教师借助优酷、腾讯视频、爱奇艺等视频网站搜索下载与“肾移植”有关的视频新闻,挑选刚发生的、给学生以震撼心灵的真实新闻,激发学生思考:尿毒症患者为何需要进行肾移植?肾的作用是什么?肾的具体结构又是怎样?……教师激发学生进一步实验探究人体泌尿系统组成的兴趣。学及“动物的运动”的时候,学生都喜欢上B站(哔哩哔哩)发弹幕,可以课前制作发布“蜗牛的爬行”、“草履虫的游动”、“企鹅的游泳”等相关小视频,随后将二维码发给所有学生。学生自行关注并发布弹幕,点评自己的感受,形成探究认识动物运动的前概念。学及“鸡卵的结构与功能”内容时,教师淘宝网上选购受精鸡蛋,预先开启“21d孵蛋行动”,抖音制作特效视频,借助QQ群分享或者群直播,交流观察的心得与体会,积累受精蛋与非受精蛋的认识经验,了解在21d中鸡卵是如何孵化成为雏鸡,激发学生探究鸟类胚胎发育的兴趣与热情。再如,学及“细菌和真菌”内容时,组织学生淘宝购买乳酸菌的菌种、平菇的菌种,预先开展酸奶的制作,平菇DIY行动,依托“互联网+”充分挖掘实验探究教学资源,感受细菌的发酵能力,食用真菌的无性繁殖能力。
1.2微学具
微学具,即“互联网+”搜索到的能够有效解决教学难点的教学用具。教师合理应用微学具,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兴趣,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结构与功能观的理解与思考。
学及“肾小球的过滤作用”时,为了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半透膜的选择透过性,笔者以淘宝购置渗析实验器,模拟演示氯离子穿过半透膜的实验,促进学生生成半透膜的基本认知,理解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需要更换透析膜的缘由,很好地突破肾小球的功能等教学难点。学及“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教师安排教材实验探究新鲜菠菜在黑暗中处理一昼夜后能够释放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还可以增加安排实验探究黄豆种子萌发过程中会消耗氧气,使燃烧的蜡烛熄灭。借助“互联网+”学具搜索,可发现注射器、氧气及二氧化碳检测管等仪器,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将两项实验探究合二为一,20mL的大注射器中装入等量的黄豆,一段时间后将注射器中的气体推入相应的检测管中,通过检测管中的显色反应,直观认识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变化。
教师立足微生活,可以迅速地捕捉新的教育教学契机,可以与时俱进地跟上学生思维的步伐,可以更好地运用新时代的武器武装课堂,可以更好地丰富生物课堂的广度,还可以更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解决日常生活经常遇见的困惑,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2聚焦微观察,突出实验探究教学重点
微观察是指运用微观工具细致详细地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发现存在的疑问并给予解答。微课、微视频、微直播、微图片等都可以成为微观察的媒体。教师借助微观察,可以更好地记录学生学习的表现,发现学生认识中存在的错误与困惑,找到解决探究教学难点的方法与途径。学生对视频的感知效果远胜过图片与文字。“互联网+”背景下,微视频可以在生物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符合当下学生认知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实验探究,提升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学及“心脏的结构与功能”时,教师可以设置猪心的解剖观察,借助手机拍照录视频,预先进行QQ群分享交流,课堂中随后跟进反馈评价。这样可以提高學生认识心脏结构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重建对心脏的结构认识,更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点,引导思考心脏内部结构的具体功能。学及“传染病”时,组织学生拍摄课本剧“小明与流感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流感是传染病吗?为什么?流感是怎样从小明传至其他同学身上?防止流感,同学们应该关注哪些细节?……学及“鸟类的生殖与发育”时,组织预先孵化鸡卵的同时,拍摄剪辑微视频,寻找观察中的亮点,呈现学生的观察成果,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每个鸡卵都能孵化成小鸡?为什么有的鸡卵未能成功孵化?什么类型的鸡卵才能孵化成小鸡?……
学习“临时玻片制作及观察”时,教师借助微视频,能够清晰规范地呈现实验操作的方法及步骤,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认识水封装片制作的基本路径与步骤:同时,也可以为后面的实验考查准备考前复习材料。学及“显微镜的练习使用”时,借助希沃助手(同屏软件),第一时间呈现学生出现的操作错误或颠倒,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使用显微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给予难点强化突破,如显微镜的摆放,装片被观察对象处于对准通光孔的位置,先选择低倍物镜等。教师可以及时将生成资源进行保存与剪辑,寻找接下来需要努力的方向。学及“人体免疫”时,学生对于特异性免疫等内容感觉特别抽象,借助微信或QQ视频通话,可以与专家、医生等人士取得线上联系,及时帮助学生解答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如抗体与抗原的匹配关系。
3依托微链接,突破实验探究教学难点
微链接是指基于移动互联网下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建立的联系通道,可以是网址或二维码,可以是微信公众号或思维导图。移动互联网最大的优点莫过于越过时间与空间障碍,做到随时随地分享。微链接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与思考,有助于学生突破实验探究中的难点。
3.1二维码,微链接的重要转换器
“互联网+”是微链接快速传播的时代,是二维码生成与应用的时代,更是扫一扫横行的时代。付费、买卖、好友添加、问卷、关注等都可以通过二维码进行推广与使用。二维码可以实现信息获取(名片、地图、Wi-Fi密码、资料),网站跳转(跳转至微博、网站),广告推送,手机电商,防伪溯源,优惠促销,会员管理,手机支付等功能。二维码是桥接现实与虚拟最得力的工具之一。学及“自我环境保护意识的调查”时,传统做法是填写好课本调查问卷后,集体举手汇总。现在可借助问卷星设计“自我环境保护意识的调查问卷”,然后借助学生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填写问卷后,大屏网站显示统计数据,直观反应学生对哪些观点模糊,如垃圾的分类处理,不浪费纸张,及时开关灯,修理桌椅,更换灯管,厕所义工等。学生的常规思维中存在的环保误区,都可以成为课堂实验探究教学挖掘的重要出发点。教师借助二维码与互联网,可以帮助实现实验探究教学的线下与线上的瞬间结合,紧密联系学生的虚拟生活和实际情况,让教学真正引申至学生的实际生活。
3.2微信公众号,微链接的新舞台
微信具有强大的社交力量。如果说微信为世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模式,那么微信公众号则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自我呈现方式。教师可订阅微信公众号,如中学微园生物、聚焦生命走进科学、科普游子、推鸟等,这些微信公众号都是开展生物实验探究教学学习与交流的很好的窗口与平台。如,中学微园生物下设三百技教师、初中生物、高中生物3个栏目,其中初中生物下设五个子栏——教材素材、同步微课、中考专题、在线测试、精品下载等。特别是“同步微课”,精选了南京市各级各类优秀教师的示范微课,通过朋友圈、微信群、QQ群等的分享,学生瞬间可以获得大量的优秀的学习资源,弥补课堂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缺陷,巩固一周所学的学科重要概念,提升自己对学习知识的理解。“在线测试”可以分享作为课后作业,成为学生阶段性的学习评价。
3.3思维导图,促进建构概念联系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是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他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重点知识之间的联系,串联教学相关的重要概念,构建核心概念之间的关联,建立起核心概念群,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开展探究学习。如,学及“生态系统的组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辅助课本阅读,寻找答案,也可以在整体学完生态系统的组成后,借助思维导图,总结与归纳,利于复习。再如,学及“生物的进化学说”时,考虑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抽象难懂、不易理解的情况,于是组织学生开展思维导图的设计与点评。在讨论绘制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过度繁殖、个体变异、竞争斗争、适者生存等内容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内容,同时会探究四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仔细体会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创立的魅力与价值,进一步提升对生物进化的理解与思考。
4驾驭微点评,提高实验探究教学效果
“互联网+”的高度兼容,赋予了微评价更多的内涵与发展,线上线下的交流模式在走向高度的融合,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区别越来越微小,020的学习模式悄悄地走进了学生的生活。这既为实验探究教学提出了新挑战,也为实验探究教学创造了新机遇。新时代背景下,紧跟时代的步伐,转变教学评价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学及“动物的运动”时,为帮助理解企鹅独特的运动方式,课前组织学生拍摄各类动物的运动小视频,借助QQ群文件上传共享。每次有学生精彩作品呈现,便会引来同学关注与评论。教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评论,截图作为课堂学习的开场交流,学生会强烈感受到学科魅力,认可核心概念,促进探究学习。组织学生上台表演企鹅行走、滑行、游泳,学生的表现令人赞叹。教师抓住机会,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加深学生对动物运动的理解,促进学生探究思考多样的运动技能的意义,拓展出全民运动,全民健身的社会价值。学及“人体的泌尿系统”时,为帮助准确地识别人体常见的泌尿器官,查漏补缺,设置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呈现人体泌尿系统图片,从泌尿器官的具体功能出发提问,学生则猜测其结构名称,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正确的表现程度发放表情卡,包括“你真棒”“你能行”“你努力”。表情卡丰富了课堂形式,借鉴网络表情包,或图像头像、卡通动漫、数字符号等。新时代的社会环境营造出了新的交流语言,正确解读及运用新时代语言,是驾驭课堂教学微评价的关键,是促进实验探究教学的有力保障。从微博、微信、到付費互动应用平台,如腾讯的Dock,新时代的粉丝正日趋成为个性喜好的代名词,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正一步步地被缩短,贴近学生的虚拟生活世界,让学生成为自己开展教学的“铁粉”,对新时代生物教学评价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互联网十”为生物实验探究教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生物探究教学创造了全新的平台。借助“互联网+”,有助于学生清晰把握课堂学习中的核心概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知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有助于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延伸拓展学习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灵活应用,真正做到发展学生生物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