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专题,深度探究
2019-05-17王自成
王自成
编者按
“语文主题学习”项目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大量阅读为特征,提倡反三归一、质从量出,强调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回归母语教育原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本刊从2019年3月起开设“语文主题学习”专题,以展示“语文主题学习”的相关探索和成果。
特级教师胡立根提出,教学要形成知识智能向学生的正向流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内容与学生现有智力水平之间,必须保持足够的势差。而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与学生智力水平之间的智能势差几乎为零,很难形成知识智能向学生的正向流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突破“智能势差”的困境,进行“专题学习”是有效的途径。
所谓“专题学习”,指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从具有联系的若干材料中提取专题,进行系统整合学习的方式。它是一种有灵魂的学习,对帮助学生突破“智能势差”困境,提升核心素养,最终聚焦专题,建构思维图式、精神图式和审美图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单文扩展式专题学习
所谓单文扩展式专题学习,不同于一般的对单篇文章的面面俱到式分析,而是精选经典单篇作品作为基本学习材料,聚焦其思想或艺术的某个方面为特定专题,整合与专题相关的材料,形成一个丰富的信息场,开展学习。它重在追求学习的深度,通过联系、聚焦、比较等思维方式,促使学生深入文本,联系生活,深刻体验文本的内涵,进行多维的文化思考,获得丰富的生命感悟,建构独特的精神图式。
例如,笔者设计的《回归陶渊明的精神田园——(归去来兮辞)课程设计》,遵循“由言及文一由文及意一由意及人”的规律,以达到文化、哲理、审美的高度。其内容主要分为五部分:
1.印象陶渊明:以问题“你印象中的陶渊明是怎样的人”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陶渊明的形象。
2.辞文陶渊明:诵读感受声韵美,品读感受意境美,思读感悟思想美。
3.文化陶渊明:介绍文学史上苏东坡、沈德潜、鲁迅、梁启超、林语堂等不同时期的名人对陶渊明的评价,丰富学生对陶渊明的文化认知。
4.心灵陶渊明:让学生以文中的“松”“菊”“云”“鸟”等意象描绘心中的陶渊明形象。
5.今日陶渊明:让学生联系当代生活,思考陶渊明的时代意义——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我们是否给自己的灵魂留下了空间?
“印象陶渊明”打通了学生心灵与诗人形象之间的通道,为后面的由人及文打下了基础;“辞文陶渊明”从声韵、意境、情感等方面展开了由浅入深的学习;“文化陶渊明”由文及人,引导学生认识诗人的文化价值;“心灵陶渊明”打通了辞文、诗人与学生心灵之间的通道,使学生由对陶渊明的外在认知转向对自我的内在思考;“今日陶渊明”打通了文本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通道,引导学生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经过以上过程,学生基本可将陶渊明的精神逐渐内化为自我的生命内涵,进而建构自己的精神图式。
二、组文专题学习
所谓“组文专题学习”就是精选思想或艺术具有联系的一组文章开展专题学习的方式。学生在对多篇文章的联系比较中,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在对特定专题的探究中,形成对某种人文思想或者艺术形式的独特感知;在广泛联系生活中,真切体验专题的价值意义。它在培养学生的聚焦思维和多元认知方面有独特价值。一般学习流程为“精选组文一对比联系一发现新知一鉴赏运用”。
一方面,在内容聚合中丰富精神。将多个零散、孤立的文本整合为具有相同思想和文化内涵的专题,使学生在更广阔、更立体的文化时空内获取信息,增进认知,启迪思维,丰富情感。教师可以人物、情感、观点、时间、地点、事件等方面的内容为专题组文整合。比如教《离骚》时,笔者以“心之所善,九死未悔——文人士子执着理想、心系家国的情怀”为情感专题进行整合学习。先整合《离骚》《橘颂》《哀郢》《国殇》等诗歌,呈现“一个__________的屈原形象”;再整合《离骚》《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病起书怀》等诗歌,表现“一群_________的文人士子”;然后整合文天祥、顾炎武、林则徐、徐锡麟、鲁迅、孙中山等的诗句,表现“一种________的民族文化基因”;最后整合圣雄甘地、特蕾莎修女的事迹,表现“共同的________人类文化精神”。在课程结尾让学生思考问题:面对理想难以实现的困境,我们究竟是该选择执着坚守,还是圆融变通?把多角度、多层面的信息整合成一个关于“心之所善,九死未悔——文人土子执着理想、心系家国的情怀”专题的交互信息网,使学生从屈原的个体精神,逐渐上升到对群体、国家、人类文化精神的立体、多元、深刻的认知,在开放的专题学习中受到深刻的情感洗礼和思想启迪,建构自己的精神图式。
另一方面,在形式比照中拓展思维。对于在艺术形式上具有共同特点的文本,可以采用“异中求同法”进行组文整合,探究不同文本的个性特色或共性规律,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度思考能力,使学生对文本的艺术形式获得更为鲜明、深刻的认知。
例如,笔者教《诗经》中的《关雎》和《静女》时,聚焦重章叠句的手法,让学生将其与中国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以及中文歌曲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学生写道:
在现代诗歌《炉中煤》中,“啊,我年青的女郎!”一句出现在每段开头;在《关雎》中,“窈窕淑女”多次出现;在普希金的《我曾经爱过你》中,“我曾经爱过你”不断出现;在现代中文流行曲《不留》中,“我把什么给了你什么给了他”反复出现……它们都运用了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手法——这是人类认知心理美学的共通处,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共通的音韵美。
在比较学习中,学生探究了美的内容——爱情的热诚,美的形式—重章叠句的节奏,美的文化——中外文化相互交融、人类审美共通,而由诗到歌也是文化的发展与变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运用联系比照的方法,打通了学生心灵与古典文学、现代诗歌及歌词之间的生命关联,拓展了其视野和思維,促进了其精神成长。
三、整本书专题学习
所谓“整本书专题学习”,就是以具有文化内涵的整本书为学习材料,聚焦其思想内容或艺术手法的某方面,开展专题性学习活动。只有读整本书,才可以完整、立体、全面地彰显人类存在的思维图式、精神图式和审美图式。开展整本书学习,学生必然面临大量文化信息,学习不能面面俱到,故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聚焦专题,深入研讨,形成对特定专题的深刻认知。一般遵循“兴趣激发一整体感知一阅读推进一专题研讨一研究性写作”等步骤。有时也可根据学习需要,将不同的书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在“群书学习”中形成更高层次的认知。“整本书专题学习”是一种浸染式的、具有深度影响的学习方式,追求阅读的广度、认知的深度、思维的高度以及情感的共鸣度,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层次、思想境界和情感态度。
例如,笔者设计的“追寻《平凡的世界》里不平凡的意义”专题学习:
1.导读激趣。先让学生观看《平凡的世界》电视剧第一集,播放《路遥传》的课件,让学生“进入”那个飘着雪花的黄土高原,“进入”六七十年代人的高中时代,“进入”主人公孙少平那在苦难中向上的心灵世界。
2.整体感知。引领学生通读整本书,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并梳理全书情节结构和人物关系;思考这是一部关于什么的小说,并提炼关键词语,思考主题思想。
3.阅读批注。指导学生从批注要素——情节、人物、环境、专题、艺术、语言、个性,批注方式——赏析评价式(最喜欢)、质疑探究式(最疑惑)、感想联想式(最感动)等角度对具体内容随文批注。
4.专题研讨。就“这是一部关于什么的小说”的问题深入研讨,引导学生对整本小说的思想和艺术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思考。学生提炼出了“平凡”“苦难”“抗争”“命运”“成长”“救赎”“突围”等关键词;在广泛联系古今中外相关信息后,对最终确定的核心词语“突围”“救赎”进行深入思辨。
5.形成作品。为“最感动自己的人物”写颁奖词,突出人物精神,彰显语言文采;写一篇文章,表达对某个主题的深入思考。
再如,笔者指导学生进行“群书专题学习”,阅读《肖申克的救赎》《追风筝的人》《复活》三部小说,深入探讨“陷落与救赎”的专题:三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各因什么“人生陷落”?又如何实现“灵魂救赎”?
无论是安迪、阿米尔还是聂赫留朵夫,他们在或虚无或无奈或纵欲中“陷落”,在或良善或担当或自新中实现“救赎”。正如《肖申克的救赎》电影旁白的比喻:“有些鸟儿的羽毛太过艳丽,它是注定不能被囚禁住的。”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使人重获自由。经过这次“群書专题学习”,学生建立起了关于“陷落与救赎”的精神图式。
四、文化活动专题学习
所谓“文化活动专题学习”,就是聚焦某种文化活动专题,整合相关文本资源,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方式。一般遵循“确定专题、整合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找好切入点、深入探究一同一专题、多种形式表达”等步骤。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看,可以分为“在时”文化活动专题学习和“在地”文化活动专题学习。前者如围绕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开展的专题学习,后者如围绕所在学校、社区、城市等固有的文化资源开展的专题学习。
例如,笔者开展的“在时”文化活动专题学习“吟诗作赋感百味,梨花风起正清明——《百味清明》专题学习”:
第一,引清明。以诗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把学生带入清明的意境中。
第二,明目标。明确“学习清明相关诗歌,进行相关诗文创作”的任务。
第三,讲清明。讲述清明的故事,了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第四,吟清明。吟诵《寒食上冢》等追思伤怀、寄托情意、出游玩赏三类共十二首诗歌,从描述情景、点评艺术方面作批注。
第五,诵清明。观看历年央视清明诗会,诵读相关诗词。
第六,唱清明。学唱李玉刚的《清明上河图》等歌曲。
第七,悟清明。了解感悟有关清明的生死哲理。
第八,写清明。创作诗文,用文字表达对清明的独特感受。
第九,展清明。展示创作的清明诗文,从情感和艺术等角度进行评价。
清明节后,学生有感而发,借鉴诗文,纷纷写出了自己的作品。有写清明追思的:“每到清明,总想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它们就像清明的影子,其贴切不仅在那场及时的春雨,更在对故人欲断还连的眷恋与哀愁——这雨是天下人为逝者而流的思念之泪,绵长细远,悠长魂牵!”有写清明春景的:“又到人间春时节,四月小柳发新芽。断雪清雨漫长天,一纸飞鸢戏童娃。败叶去年留今日,残冬风中寻何家。独存溪涧流碧水,惹出一岸影成花。”
深圳大学李臣之教授说:“教学总是发生在一定社区胶区环境之中,社区胶区业已形成的历史文化传统、民俗风尚、流传故事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经验或本土知识,可以作为教学内容重组的资源。”我们依托深圳市梅林中学青花瓷博物馆的资源,开展了“在地”文化活动专题学习“‘青花的意蕴——语文与青花瓷融合专题学习”。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在青花瓷博物馆内任选一件瓷器,通过查询资料、观察想象、比较辨析、交流碰撞等方式,对瓷器包含的文学故事、文化内涵等深入探究,完成报告,形成对瓷器的基本了解和文化认知。学生完成了不少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如《“太平有象”研究报告》:
瓷器:太平有象
工具:手机、电脑、估量法
选择瓷器进行探究的原因:初见大碗,即被吸引,一只大象位于大碗中央,所有动物都长着翅膀——为什么它们都有翅膀?古人用大碗做什么?碗底写着“大明宣德间”,下面还有荷花纹样,其中包含怎样的文化内涵?
初识印象:碗很大,外面是缠枝莲纹,里面有很多海水纹和造型奇特的动物。
瓷器特点:明宣德年间的斗笠碗,用于古代祭祀;口径约65厘米,足径约25厘米,高约25厘米;碗外以缠枝莲纹为主,共8朵,底部由莲座组成;碗里由海水纹及各种造型奇特的动物组成,以面部温和的大象为底。
瓷器文化(文学故事或典故):我们猜测,大碗图样以海浪纹为主,波涛汹涌,象征种种生活磨难;以大象为中心,象征吉祥如意;四周有各种动物如鹿和狐狸,动物都有翅膀可展翅高飞,象征磨难及厄运都迎难而解。
探究结果:我们猜测,大碗是古代祭祀所用,大象内涵是“太平有象”,祈祷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缠枝莲”有吉祥富贵之意;各种动物的飞翔,显示对海浪象征的厄运和磨难的抗争;大象等动物表情平和,看出它们有信心面对风浪的袭击,表达对生活的祝愿。“太平有象”的大碗传达出古人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平安之意。
学生对大碗这个实物进行了科学的说明,对大碗包含的故事进行了文学的想象,对大碗的画面及形态进行了哲理的思索,在艺术熏陶中感受了语言的美、文学的美、哲思的美,基本领悟了“太平有象”包含的丰富意蕴,逐渐建立起关于“太平有象”文化的精神图式和审美图式。
综上所述,“单文扩展式专题学习”更适合教材中经典篇目的学习,可增其深度;“组文专题学习”适合各种人文专题或艺术专题的学习,在联系比较中可以拓展学生视野,彰显文章之间思想或艺术的个性与共性;“整本书专题学习”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经典书目,在梳理内容的基础上作好专题的提炼与探究;“文化活动专题学习”要依据适当的文化活动设置符合语文特点的专题学习活动。无论是哪—种专题学习,都要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对围绕的专题作深度探究,引领学生走向思维的深入、思想的深邃、精神的丰富、生命的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