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教学内容开发的路径
2019-05-17林忠港
林忠港
把游记当作抒情散文来教,是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这种做法,是无视游记特征的表现。还有一种现象,虽然把游记当作游记来教,但是仅停留于游记的要素以及作品的信息上,教不出游記的真味,这是无视语文教学特殊性的表现。以上两种现象,是游记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下面以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从辨体、定性、选点、变形四个步骤说明游记教学内容开发的路径。
一、辨体
游记属于散文的范畴,具有散文的特征,但是散文有很多品类,游记不过是这个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辞海》“游记”条说:“散文的一种。主要记述旅途见闻,某地的历史沿革、现实状况、社会习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快,描写生动。”质言之,游记就是旅游者用散文的笔调和方法,记叙和描摹自己游历中的所见所闻、所遇所感的一种文体。
游记与一般抒情散文都用第一人称写法,这是它们的相同之点。但游记是写作者自己旅游中的感受,抒情散文则不一定是这样,它可能是旅游中的感受,也可能不是旅游中的感受,即使是旅游中的感受,然而其游踪这条线索却并不明显,也不贯穿始终。换句话说,一般的抒情散文格式比较自由,可以感情为线索,可以事件为线索,可以时间、空间为线索,而游记只能以游踪为线索,比一般的抒情散文多一层限制。
如果拿游记与童话、寓言相比较,其区别也是很明显的。游记、童话、寓言三者都有自然景物的形象,并且都是作者移情于物,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这是它们的相同之处。但是游记中的自然景物,是以实际存在的景物为基础的,而童话、寓言中的自然景物往往是虚拟的,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此,童话、寓言有时虽也采用游记的写法,但它们只能是童话、寓言,而不是游记。
“游”与“记”,是游记的两大支柱。在游记作品中,既有作者游踪的实录,又有人、事、景、物的记叙和描摹,二者紧密结合,水乳交融。只有游踪,而无记叙和描摹,势必干瘪无神;只有记叙和描摹,而无游踪,则不成游记。
二、定性
不同类型的游记有不同的个性。就一般的游记而言,其属性可以用知识性、写意性、抒情性来概括。
知识性。在游记作品中,旅游者往往要介绍所游之地的地理特征、历史沿革和风土人情。高明的作家总是呈现出游记写景之外的内容,不仅是知识,而且是文化。阿来在《一滴水经过丽江》中,变相地介绍了丽江的环境、建筑、音乐、文字、风俗,向读者展开了一幅集历史、人文、地理、科学于一体的美丽画卷,让人感受到丽江的古朴秀美和博大精深。
写意性。作者在游记中,总要把摄取的所见所闻,构成一幅幅具有一定格局和鲜明色彩的图画。在描绘画面的时候,作家善用画家的手段,不单单是写实,还处处流露出写意的艺术。阿来在描绘丽江夜景时写道:“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天人合一的写意手法,可谓生花妙笔,自然天成。
抒情性。游记其实是图画与散文的结合,把画面表现出来,往往借助写意的手段;把思绪表达出来,就需要抒情。写意性属于图画的特征,抒情性则属于散文的特点。正如苏轼在《南行前集叙》中所说:“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为咏叹。”在《一滴水经过丽江》中,作家的感情是含蓄的、内敛的、有节制的,但字里行间却处处流露出对丽江锦山秀水、古城老街的喜爱,以及对那种远离尘世喧嚣的伊甸园般生活的赞美。
关于游记的特征,作家孙犁作了精当的概括:“一、有怀古的幽思;二、有临民的热情;三、有高尚的寄托;四、有优美的文字。”“有怀古的幽思”就是有心探究一个地方、一处景物的来历;“有临民的热情”就是要访问当地居民,以民为师,采风土而察民情;“有高尚的寄托”就是借景物来表达高尚的情操和理想,让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描述对象融为一体;“有优美的文字”就是要讲究文采,使语言文字与游记的“颂美”取向相适应,准确地表现景物的形、质、神。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是完全符合这四大特征的。
三、选点
“所至”“所见”“所感”是游记的三要素。“所至”就是作者的游踪,“所见”就是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所感”就是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从结构上说,“所至”是骨骼,“所见”是血肉,“所感”是灵魂。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面对一般的游记,教学时让学生体察游记的三要素,引导学生理解游记的特点,这当然是绕不过去的教学过程,但是仅仅止步于此,却失之鲜活丰富。就像教记叙文,仅仅教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而不教一波三折的记叙艺术,未免有隔靴搔痒的嫌疑。同样,教小说,如果单单教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却不教生动别致的叙事艺术、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复杂深刻的思想主题,总有半途而废的遗憾。那么,游记还要教些什么呢?
游记的三要素是游记教学的局部,而不是全部。这是因为,“所至”“所见”“所感”是经由“所言”表达出来的;“所言”不仅是“所至”“所见”“所感”的载体,而且居于“所至”“所见”“所感”的核心。它们之间的关系,可图示如下:
“所至”“所见”“所感”属于游记的“原生价值”,教它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信息,即获得游记的游踪、风貌和观感。而“所至”“所见”“所感”背后的“所言”属于游记的“教学价值”,它保留了呈现信息的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呈现游踪、风貌和观感”。“如何呈现游踪、风貌和观感”,就是游记中的“言语智慧”。品析“所至”“所见”“所感”背后的“所言”,才是游记教学的关键所在。
四、变形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当代著名作家阿来所写的一篇非典型游记。典型的游记,总是从“我”出发,写“我”之见,抒“我”之感。阿来的高妙之处在于,化身为水,把流水变形,把时间拉长,把空间拉大,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游览”丽江,也历时性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
《一滴水经过丽江》就是一篇变形了的游记。阿来借助水的多种形态,将本来庞杂的头绪梳理得有条不紊,这正是本文呈现出来的言语智慧。从“一滴水”“一团雾”“一片雪”再到“一粒冰”“一滴水”,完成了一个轮回。“我想起来,自己的前生,在从高空的雾气化为一片雪,又凝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交代前世今生,绝非累文赘笔,意在说明“雾”“雪”“冰”“水”实为一物,这才成全了“一片雪”落在玉龙雪山、“一粒冰”望见丽江坝、“一滴水”流过四方街的连贯性。把城外的雪山、森林、坝子、田野、村庄、果园等也囊括进来,这是把空间拉大的艺术。
从“一片雪”落在玉龙雪山,到“一粒冰”变成了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怎么处理这里的变化?阿来的办法是先把它叫醒,再让它沉睡。“一滴水”跌进落水洞,再从黑龙潭冒出,时间已经过去好几百年,如何处理这里的变化?阿来的办法是把“一滴水”先哄睡,再叫醒。一醒一睡,一睡一醒,真是智慧的创造。因为只有让岁月变长,才能表现出丽江历史的悠久。经过几百年的积淀,当初原始的丽江坝已经变成了如今热闹的丽江城。为了更加真实地写出丽江的美丽,阿来巧妙地把浓墨重彩交给那一天一夜的观赏,在白昼、黄昏、夜晚、黎明的流转中,美丽地完成了一个轮回。这是把时间拉长的艺术。
“把空间拉大”与“把时间拉长”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要“把空间拉大”,另一方面要“把时间拉长”,如何同时做到这两点?将“我”化身为水,是最好的办法。丽江不因水闻名,却因“水”著称。雪山、落水洞、黑龙潭、玉河,无一不与“水”有关,而四方街的五花石上,每逢黄昏,开闸放水,水流满溢,洗净了人世纤尘。即便是没有水的东巴文,阿来也能奇妙地联想到东巴文的“水”字,堪称绝妙。借助洒水车的高扬和浇花壶的喷洒,“水”又观赏了苍劲的老柏树、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以及来自远方的游客。于是,优美的丽江、优美的文字和优美的音乐便充满了水性特征和诗意特征。
丽江如水,丽江是诗。古城安宁如水,古街夜凉如水,纳西人心澄如水。回归文末“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由此切入,向上回溯,倒是可以切切实实地勾连起这篇游记的教学内容:
[导语]这篇游记最后写道:“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1.作为一滴水,“我”以水的哪些方式走过丽江?
2.作為一滴水,“我”是以什么节奏“走过”丽江的?
3.作为一滴水,“我”“走过了丽江”的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物,有什么感想?
[结语]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对我们来说,丽江就是诗和远方。《一滴水经过丽江》表达的正是对诗和远方的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