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校建设“双一流”现实困境与路径突围
2019-05-17范曦
范曦
摘要:推进“双一流”建设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也是西部地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引擎。面向中国高等教育历史方位、主要矛盾的新判断,西部高校建设“双一流”面临定位、资源、观念等难题,必须抓好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三项任务,必须坚持战略思维进行高起点系统规划、全方位政策支持、整体性发展规划,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精神,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
关键词:西部高校;“双一流”建设;现实困境;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9)01-0011-06
推进“双一流”建设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也是西部地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引擎。长期以来,在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中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强抓机遇、深化改革,依托国家实施重点大学计划、“211”“985”工程、“2011”计划等教育工程,全面提升西部高校学科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之后,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和《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党的十九大对高等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呈现出新特征,面临发展新要求,肩负发展新使命。西部高校要准确判断发展新态势,正确面对发展新困难,科学实施发展新举措,聚焦一流目标,加快内涵发展,切实提高发展质量,谱写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西部篇章。
一、准确把握西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三个”态势
西部高校“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全国“双一流”建设的重要部分。新时代西部高校“双一流”面临主要矛盾转化、主要使命拓展、主要任务变化等新情况、新态势。
1.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定位和主要矛盾新判断
人民群众期待更优质、更公平的高等教育,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作出的新判断。目前,中国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3 779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 631所(含独立学院265所),位居世界第二;高等教育入学率达45.7%,向普及化阶段靠近[2]。高等教育发展整体上处于世界中上水平,开始进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第一方阵。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多样化、个性化高等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党的十九大对中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判断,高等教育主要矛盾也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公平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与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2.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着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使命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3]。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一年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进一步明确。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的“三全七育人”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以更好实现“四个服务”和“四个坚持不懈”,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愈发清晰。
3.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要求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对高等教育战线提出的新要求。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要突出建设的质量效益、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推出学科交叉融合,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二、正确认识西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三个”困难
2012年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以来,中央非常重视中西部高校的发展,生均拨款保持在12 000元以上,安排专项资金支持15所高校的5个一级学科、20个二级学科开展特色重点学科建设和研究生课程试点建设,在科研平台审批、人才计划投放等工作中也大力扶持,西部高校赢来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期。2017年初,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工作推进会也提出强化人才、体制机制建设和投入“三项保障”,但在西部高校推进“双一流”、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课题前,困难是客观存在的。
1.西部高校分类发展的定位难题
西部高校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总体安排下,主要任务当然是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但毕竟受历史地域、思维理念、人财物资源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西部高校求大求全的发展不切实际而且存在先天不足。如果定位不准确、不聚焦,发展路径不突出重点、特色或者优势,难以有力角逐新一轮竞争,这也是大家经常谈的高等学校“同质化”问题。其实很多省、直辖市、自治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如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等出台了引导高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专门文件。重庆市分四类建设:重点建设综合研究型高校2~3所,建设应用研究型示范高校3~5所,应用技术型示范高校4~6所,技能技艺型示范高校12~15所[4]。一些西部高校也分别从主干学科、特色学科、交叉学科等不同角度,凝炼了重点发展领域、学科及方向,强化“双一流”建设的针对性,如云南大学的民族学、生态学研究,广西大学关于东盟问题的研究等,都是基于自身实际和区位优势的综合考量。
2.西部高校加快发展的资源困境
西部高校与东部甚至中部高校相比,更多的还是迎头追赶的问题。有了准确的发展定位后,必须有强有力的支撑体系,首先是资源的支撑,说到底是谋人谋钱的问题,这方面的困境是明显的。一是人才引育比较困难。“人才是命根”,尽管这几年西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有些好势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人才计划使中西部高校人才队伍增长较快,青海、宁夏等省份实现了零的突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召开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工作推进会上提出“东部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但西部高校受制于学科与学位点、科研平台等关联因素,在与东部等地区高校的人才比拼中處于不利地位。如,浙江大学最近全面发力,加快步伐补齐自己的“文科短板”,不仅拿出优厚的薪酬待遇和个性化的绩效评价指标吸引人才,而且通过制订学科发展规划、打造高端研究平台为人才发展创造空间,这是西部高校难以比拟的。再比如,2007—2017年共增选两院院士612人,其中,北京273人,占44.46%,上海49人,占7.98%,江苏34人,占5.54%,重庆2人,占0.03%,宁夏、青海、内蒙古、广西、海南无一人当选,増选的院士大部分在高校,反映了西部高校在顶尖人才计划竞争中的弱势。二是办学经费相对紧张。西部高校的地方院校居多,直接获得中央相关部委经费支持的机会较少,难以获得地方财政配比资金,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已是现实。另一面东部顶尖高校的学术影响力大、教育质量高、科研能力强、社会声誉好,争取科研拨款、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和民间捐赠的能力普遍比西部高校强。仅从教育部公布的近三年75所直属高校的预算数据看,预算超过百亿的没有西部高校,而且西部高校的平均预算数明显偏低。长期下来,支持西部高校改革发展的“供血”功能便会下降,引发基础设施薄弱、教育装备条件有限等链条问题,更谈不上较好地实现“造血”功能。
3.西部高校开放发展的视野瓶颈
高校开放发展有方向、区位的问题,但主要是视野瓶颈,具体而言是国际的交流合作和国内的合作共赢。当前西部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集中在人才培养领域,较少构筑国际大平台、大团队,申报国际大项目、培育国际大成果的成功率不高。即便是人才培养中的中外合作办学,西部高校的办学定位、结构规模也亟待优化。截至2017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4个(其中北京4个、上海9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941个。重庆市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个、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机构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1个。每年招生规模3 490人,在校生人数13 090人。与全球顶级大学(教育机构)合作办学机构和办学项目几乎没有,机构和项目数量远低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区,合作主要集中在本科及以下项目,研究生项目偏少,合作多是“引进来”,“走出去”不够。与此同时,西部高校在与东部等地区高校合作共赢上还有很大空间。西部高校在与东部等地区高校的合作中,其角色更多是被动的,发挥牵头引领作用的机会不多。所在地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度、重视度对高校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比如,广东省从2015年4月开始抛出高水平大学打造计划,先是50亿重点建设7所高水平大学和7所大学的一流学科,此后又投入80亿建设3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深圳、东莞等城市也发布了规模宏大的高等教育支持计划。据统计,近3年来广东省对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投入超300亿元,西部地区要达到这种力度尚需时日[5]。所在区域受到战略方向、产业布局、行业需求等影响,西部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进程中凝炼学科专业方向需要一定时间,只能逐步适应。最近,四川、重庆在布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纷纷与国内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其中包括综合实力比川渝两地高校更强的浙江大学等,川渝两地高校应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切入合作。
三、认真抓好西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三个”任务
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新要求,高校必须以更大魄力和勇气推动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党委坚持“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西部高校要以综合改革为动力,拿出更有力的举措提高教育质量,特别要突出“三个关键”。
1.抓好一流人才培养基础工程,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西部高校从生源质量看,与东部等地区高校相比,整体上存在一定差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任务更重。西部高校要将人才培养置于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巩固主阵地,把牢主渠道,唱响主旋律,扣好学生人生第一颗扣子。西部高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要整合师资、课程、教材等各方面资源,既包括自己学校的,也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共建共享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办一流本科教育,并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特别是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科教融合,发挥科研育人、协同育人的价值和功能,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构建人才培养高地。
2.抓实一流学科发展核心任务,夯实学校发展的支撑体系
学科是大学发展基石,是教学、科研、师资等各方面实力的集中体现,体现着一所大学的建设基础、整体水平和发展潜力。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名单中,西部高校总量较小。对于这个问题,西部高校一方面要深度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厚植学科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另一方面要着力在办学特色上下功夫,深刻凝练学科特色和学科方向。唯有如此,才能打造出独特优势,形成学科高峰。同时,要结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实际,着力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上抢占先机,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方面,打造学科增长点;着力完善学科评价机制,强化激励和约束作用,激发各方面发展潜力和发展活力;认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计划,积极组建具有大视野的科学研究平台,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形成科学技术创新中心,提高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3.抓紧一流师资建设重点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建设力量
人才是第一资源。没有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建设“双一流”就是一句空话。从全国来看,西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与东部高校有显著差异。西部高校人才队伍在规模、层次等方面存在短板,未来应从数量、质量等方面着手,以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契机,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或计划,构建国家、省市区、学校三级人才工作体系,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确保外来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本校人才用得好不外流。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继续实施“黄大年”示范团队建设,构建长效机制,培育“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围绕重大战略任务,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和教学创新团队,着力培育重大创新性成果。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深化用人机制改革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事制度,让人才发展环境好、平台高、成长快。
四、始终坚持西部高校“双一流”建設的“三项”战略
建设“双一流”是一项战略任务,必须坚持战略思维进行高起点系统规划、全方位政策支持、整体性发展规划,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精神,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
1.高起点系统规划,坚持特色发展战略
从中国高等教育格局总体来看,西部高校处于洼地,与东部高校相比存在显著差异。要在“双一流”建设中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校在编制建设方案时,应充分体现对标一流的基本理念。围绕一流目标,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合作交流、师资队伍、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规划和设计。同时,在规划中充分体现特色发展的理念,充分总结学校的学科基础和学科优势,凝练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科学设计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优化学科分类评价和一流学科建设布局,鼓励西部高校在坚持一流标准下创特色、求发展,破解“千校一面”同质化发展困境,提升西部高校发展潜力和发展水平。
2.全方位政策支持,坚持精准扶持战略
从高校发展实践和高等学校办学规律来看,西部高校要在“双一流”建设中迎头赶上,必须坚持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在推进西部高校建设“双一流”中加强教育经费投入,从事业拨款、重大专项安排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和支持。同时,在项目评审、人才评审等方面进一步增加对西部高校的倾斜力度,帮助西部高校补短板、攒后劲、提质量。国家还要适时适度调整人才政策,延长高端人才服务周期,规范优质教育资源有序流动,避免人才引进的恶性竞争,为西部高校高层次人才建功立业提供保障。西部省、市、自治区也需要開放视野、深化认识,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深化“放管服”改革,释放改革发展活力,加强经费投入力度,为高校建设“双一流”提供支撑。
3.整体性聚力发展,坚持变轨超车战略
西部高校在新时代要实现内涵发展,关键在自身,既要自己找对路、扎实干,也需要国内外顶尖高校的支持,形成合作共赢的良性关系,同时更需要教育部、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联合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坚持高校主体[6],进一步确立了高校在建设“双一流”中的主体责任。西部高校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必须积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统筹学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充分发掘、集聚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强多方协同,确保各项建设与改革任务落地见效。特别是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释放改革发展活力,激发学校师生创新动力,以“抓铁有痕”的精神推动落实,形成建设“双一流”应有的蓬勃朝气和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8-11-12)[2018-07-19].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807/t20180719_343508.html
[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4]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等四部门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意见(渝教高发〔2017〕19号)[Z].2017.
[5]广东大力支持“双高”大学,5高校跻身国家“双一流”[EB/OL].(2018-11-12)[2017-10-17].http://www.edu.cn/zhong_guo_jiao_yu/shi_ye/news/201710/t20171017_1560113.shtml
[6]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教研〔2018〕5号)[Z].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