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暗夜杀手

2019-05-17吴月梅

科学大众(中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蟋蟀老鼠科学家

吴月梅

鼩鼱(qu jing),想必很多人第一次见到这两个字应该纠结怎么读吧?在动画片《黑猫警长》第一集中,鼩鼱刚出现就被一只耳栽赃陷害,后被黑猫警长澄清,说它们只吃虫子。从外观看,嗣鼯确实和老鼠有几分相似,但不属于鼠类。老鼠是啮齿目,门牙不断生长,吃杂食;而鼩鼱是食虫目,成年后牙齿不再生长,也是最早的有胎盘类动物,产生于中生代的白垩纪,几千万前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了。鼩鼱和老鼠最明显的区别是它们已经退化的小眼睛,体形也比普通的老鼠小一圈。

由于长得太像老鼠,鼩鼱面临着“人人喊打”的处境。而且鼩鼱的速度没老鼠快,更容易遭受厄运,所以生存分外艰难。鼩鼱的家族成员种类很多,最大的是水生鼩鼱,身长15厘米,目前所知最重的体重是24克。最小的一种小臭鼩身长约3厘米,成年个体的体重只有1.8克,不到半茶匙糖的质量,因而成为哺乳动物中个头最小的动物。

行动诡秘难发现

鼩鼱虽然小得让人难以发现,但生活的区域却非常广泛。鼩鼱有20属200余种,除极地、大洋洲和一些大洋岛屿外,各大陆均有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陕西、青海、内蒙古、甘肃、黑龙江、四川、西藏、新疆等地。据说,古埃及人视猫为神明,为了赞美猫捕捉鼩鼱但又从不以它们为食的行为,很早便有将鼩鼱制成木乃伊的风俗。

法国南方阿拉果地中海生态研究中心主任罗歇·冯是研究小臭鼢的专家。年过花甲的他,始终对这些小家伙情有独钟。在法国,小臭鼩主要生活在南部的普罗旺斯地区,以矮墙或篱笆根为巢穴。由于它们胆子很小,而且只是在夜间出来捕食昆虫,所以当地的绝大部分居民根本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小臭鼩行动诡秘,踪迹难寻。为了确定它们的分布区域,罗歇·冯的动物研究小组不得不去研究小臭鼩的天敌一猫头鹰的呕吐物。猫头鹰在吞食小臭鼩几个小时后,会将它们的毛骨吐出。专家们可根据呕吐物中是否有小臭鼩的毛骨来判断其生存地。阿拉果研究中心1968年确立了对小臭鼩的研究项目。罗歇-冯可以说是接受了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因为当时小臭鼩的神秘程度不亚于古代传说中的独角兽。而且它们藏匿隐蔽,很难觅得行踪。说来让人难以置信,罗歇·冯在35年间仅有一次在自然环境中发现过小臭鼩。罗歇·冯突发奇想,建一个小臭鼩的人工养殖场。这一建议得到了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经过4年的呕心沥血,罗歇·冯终于取得了重大成果:小臭鼩在养殖场安家落户并且生息繁衍了。

小臭鼩一窝一般3-5只。刚出生的小臭鼩浑身光秃秃的,既看不见东西,也听不到声音,身长1.5厘米,咖啡豆大小,体重只有0.2克,轻如羽毛。当受到威胁时,它们的避险方式便显出了特有的机敏:一只小臭鼩首先攀附在母亲的尾巴处,后面的兄弟姐妹依次效仿,形成一支紧凑的队伍,然后在妈妈的带领下溜之大吉。这既是免于失散的自保之策,也能效仿蛇的样子,吓退天敌。而在同样情境下,我们所熟悉的猫则需要跑几个来回,将它的小崽们逐一叼跑。

小小身材胃口大

鼩鼱如果几个小时不进食可能就会饿死,所以为了生存,每天需要吃下超过自己体重2-3倍的东西。造成小臭鼩超大胃口的原因是,作为高级哺乳类动物的它们需要保持38℃左右的体温。根据自然法则,一个物体体积越小,其表皮面積的比例越大。小臭鼩是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动物,所以它们的表皮面积相对而言又是最大的。体积小、表皮面积大的结果自然是卡路里的大量流失。它们因此必须随时随地补充热能,而热能的主要来源便是食物。所以,小臭鼩一到夜间便成为不知疲倦的狩猎者。天生几乎看不见东西的它们是如何获取大量猎物的呢?小臭鼩的身体上有自己的“雷达”系统。它们会根据声音,确切地说是根据地面的震动和气味来猎取佳肴,小臭鼩自身的雷达系统类似于蝙蝠的回声定位。

极小的身材、大量流失的卡路里、天生的大胃口,这—切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世界上最陕的新陈代谢、可以入选吉尼斯世界大全的血液流速和呼吸节奏。经电极仪器检测发现,小臭鼩的心脏每分钟跳动1200次,是我们人类正常心跳的18倍;而它们的呼吸次数是我们的56倍,每分钟高达850次;一滴血的红血球含量比我们人类的多3倍。为了生理上的这几项世界纪录,小臭鼢付出的沉重代价是早衰和短寿一它们绝少有活过16个月的!而且这短短的16个月,还是它们靠自身生物减速体系不断节省体能得以维持的。白天它们躲在洞中休息的时候,决不满足于打个盹儿,而是使自己处于嗜眠的状态。在这种病态的沉睡中,小臭鼩生命机能的高节奏得到了缓解。体温从38℃降到25℃,心跳和呼吸的次数都大大地减少,身子几乎成了冰冷的僵尸。

由此获得灵感的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通过人工嗜眠的方式,成功地将小臭鼢的体温降到了15℃,将其心跳控制在每分钟100次。假如将人工嗜眠的方式运用于人类,可以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为获得更大的进展,研究人员正在测定小臭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褪黑激素的比率。褪黑激素在哺乳类动物体内决定生物节奏,当小臭嗣开始进入老年时,给它们注射大量褪黑激素会产生什么效果?通过对效果的分析,便可以寻找改变衰老程序的可能性。小臭鼩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动物,美国航天局甚至要求将小臭鼩带到宇宙飞船上,以便进行宇宙射线实验。

长短触须作用多

小臭鼩最爱吃蟋蟀,但蟋蟀生性机警,弹跳力十足,且只在夜间活动。那么,小臭嗣如何才能捕获到足够的蟋蟀为食呢?为了一探究竟,科学家们用小臭鼩看不见的红外光线照亮了现场,使用高速摄像机拍摄它们狩猎的过程。科学家们首先注意到,不管蟋蟀动还是不动,小臭鼩都能轻而易举地将其抓住,这说明小臭鼩不依靠运动来探测猎物。科学家们还发现,小臭鼩几乎总是在同一位置,即从蟋蟀头的后面将其逮住。这种精确度给科学家留下极深的印象,小臭鼩是如何做到的呢?

科学家们仔细观看了慢放的捕食镜头,原来小臭鼩在发起攻击时,触须每秒钟来回挥动20次左右,同时移动头部,以增加触须的摆动。小臭鼩一遍又一遍地用触须寻觅,以帮助自己在黑暗中找到蟋蟀。为了测试触须的重要性,科学家们把它们的触须减少。首先减少小臭鼢嘴周围短触须的数目,看如何影响它的行动。结果捕猎效果受到影响,蟋蟀的捕获量减少了大约1/2。然而,它们仍然能把牙齿准确地对准猎物,并从头的后面将其咬住。接下来,科学家们减少小臭鼢的长触须。它们咬蟋蟀的精确度随之大大下降,不是从头的后面将其咬住,而是全身乱咬一气,成功率大大降低。据此,科学家们得出了结论:没有足够多的长短触须配合,野生小臭鼩难以获取足够的猎物。

满嘴毒牙走天下

如果不将鼩鼱与老鼠联系在一起,它们的长相还是挺可爱的:细长的嘴巴,上面突出着尖尖的鼻子,两只小眼睛闪闪发光,而那两片与身体很不协调的大耳朵,惹人喜爱。鼩鼱体形虽小,但由于动作敏捷并有含毒素的唾液,可以捕捉比自己体形更大的青蛙、老鼠等作为猎物。鼩鼱常吃的佳肴有蛆虫、蚯蚓、蝈蝈、蟋蟀、蝗虫、蜘蛛等,甚至田鼠、老鼠以及它们的幼崽都是鼩鼱的猎物。

鼩鼱尽管不起眼,但也不是好惹的。当被捉住或受到威胁时,它会龇出大头针般尖细的牙齿示威,触须因愤怒而急剧抖动,双眼射出凶光。鼩鼱的腭下长有唾液腺,能分泌出一种毒液。捕捉它时,不小心被咬上一口,手臂就会发热肿大,引起剧痛,要过几天后才能好转。鼩鼱也用这种武器来捕猎食物,小动物若被咬伤,将顿时失去知觉,不能动弹。科学家曾经做过实验,将鼩鼱睡液腺分泌出的液体,注射进老鼠体内,很快就会引起老鼠的生理变化,血压降低,心脏跳动变慢,呼吸也发生困难。不到一分钟,毒液发作,老鼠便进入瘫痪状态。此外,鼩鼱还有极佳的听力和超强躲避障碍物的能力,如果人能达到它的听力水平,就可以听到60千米外发动汽车的声音。在它小小的身体中竟然可以有如此多的惊人之处,怎能不叫人觉得奇特。

身怀绝技“缩骨功”

熟读武侠小说的人一定对缩骨功不陌生,在金庸大师的《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掉下山谷,花5年时间炼成九阳神功后,因为钻不进当初15岁钻进来的山洞,就是用缩骨功才成功出山。这一桥段也激发了无数网络小說“掉山谷,学神功”的套路。中国传统民间杂技也有通过“习惯性脱臼”而炼成所谓“缩骨神功”的假把式。其实,鼩鼱才是名副其实的缩骨功夫大师。

鼩鼱不但可以缩骨,还可以轻松地实现减肥!研究发现,在冬天缺乏食物的情况下,鼩鼱竟然可以主动减少其身体的体积来节省能量。它们在夏季出生,冬季时正值青少年。秋天的时候,它们的体形就开始缩小。一篇由德国研究团队发表于《当代生物学》上的研究论文表示,野生鼩鼱的头部和身体在冬季会出现大幅度的体积降低,然后在春天再开始恢复至原本的大小。为了减少人类的干扰,此项研究所观察的12只鼩鼱是完全生活在野外的。研究人员只在刚捕捉到它们的时候植入一个芯片,然后在第一年的夏天和冬天,以及第二年的春天和夏天再次捕捉它们进行测量。他们发现,鼩鼱的颅骨体积平均减少了15%。此外,它们的脊椎也变短了,心肺等重要器官也变小了,甚至连大脑也减少了30%的质量,以降低对食物的需求。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过冬方式让鼩鼱的大脑灰质减少,智商也相应地变低了。X光片显示,鼩鼱的骨骼缩小很有可能是因为关节之间的组织被身体吸收掉了。也就是说,它们的缩骨功才是武侠小说里,靠内气“吸收”关节缝隙的真正“缩骨功”。而它们只要开始吃吃吃,就能让这些组织再长回来。至于减少的大脑组织,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区域对鼩鼱的生存并不重要。毕竟,鼩鼱的冬日只需要减少能耗,捱到春天就好。在第二年春季,鼩鼱“缩水”的体形逐渐恢复,然后开始繁育下一代。

(责任编辑:曹伟责任校对:白玉磊)

猜你喜欢

蟋蟀老鼠科学家
蟋蟀的决心
听秋天里蟋蟀的歌
捉蟋蟀
假如我是科学家
抓老鼠
笨猫种老鼠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老鼠分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