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看《流浪地球》
2019-05-17萧星寒
萧星寒
大年初一下午5点,我赶到电影院去看《流浪地球》。
电影院里人山人海,赶场似的。这些人放弃了走亲戚、打麻将、玩游戏、钓鱼和爬山,兴致勃勃地跑到电影院来,就是为了看一场电影。其中哪些人和我一样,是专程来看《流浪地球》的呢?
看电影的时候,我经常想:人,干吗要看电影?
普通观众的追求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自己是很清楚的,但身边的这些人,为什么在大年初一来看《流浪地球》呢?难道是为了接受科普教育吗?
从他们的言谈中,我知道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是科幻迷。他们对科幻,对《流浪地球》没有任何情怀可言。他们既不知道洛希极限,也不知道弹弓效应,他们甚至不知道木星在太阳系里的位置,不知道木星是气态行星,不知道木星比地球大1316倍。
他们为什么来看《流浪地球》?
每个人看电影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有人说,让我哭吧;有人說,让我笑吧;有人说,让我欣赏吧;有人说,让我思考吧。
每个人对电影的追求是不一样的:有人说,我要人物;有人说,我要故事;有人说,我要逻辑;有人说,我要情怀;有人说,我要大场面;有人说,我要价值观。
所有的这些追求汇总起来,就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个字:好看。
他们在《流浪地球》中看到了什么?
我在大年初一的电影院里观察着、思考着,忽然明白了:我太执着于科幻迷这个身份了,以至于对周围的观众有种高高在上的俯视感。是的,他们不是科幻迷,可那又怎么样呢?他们中的大多数,离开电影院后,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不会心潮澎湃,不会仰望星空,也不会就此成为铁杆科幻迷。然而我有理由相信,别人问他们《流浪地球》好不好看时,他们十有八九会说“好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够了。
科幻迷的口味
自然,“好看”这种程度的评价,对于科幻迷显然是不够的。
科幻迷狂热又理智,《流浪地球》的热映让各个冷清的论坛、微信群、QQ群都热闹起来,晒电影票的,诉说往事的,举报盗版的,忙得不亦乐乎。
他们讨论:到底需要多少台行星发动机才能推走地球?地球能否承受住这种推动?地球走了月亮哪里去了……
他们分析:北京交通委赞助了多少钱?重庆火锅投了多少资?到贝加尔湖钓鱼有什么寓意?理智与情感的分界线到底在哪里……
他们质疑:火石这样重要的物资为什么在发动机那里没有备份,反而是集中管理?救援队为什么要装备火神炮这样的重武器?周倩到底是哪一根神经短路了,敢几枪打爆火石这样重要的战略军事物资……
他们分享每天《流浪地球》的票房是多少,每一个数据的变动都让他们高兴,一个个都像是《流浪地球》的精神股东。
毫不夸张地说,《流浪地球》,不光是龚格尔、郭帆、吴京、刘慈欣等主创团队的孩子,也是全体科幻迷的孩子。看到孩子的优点,是为了鼓励他,继续走下去;看到孩子的缺点,是为了让他知道自身还有不足,而这不足,也正是他前进的方向。
《流浪地球》带来了什么?
在《流浪地球》上映之前,有一个概念被反复炒作,那就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这个概念并不准确。在此之前,已经有多部中国科幻电影问世,《流浪地球》肯定不是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准确的说法是,《流浪地球》是中国第一部重工业科幻电影。称其为中国第一部科幻大片,也是可以的。
科幻在中国还是小众,需要《流浪地球》这样的商业大片来推广。单就影片本身的质量而言,《流浪地球》各个方面都是可圈可点的,总体上虽不完美,但也堪称优秀,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标杆。
为什么我说《流浪地球》是标杆?第一,《流浪地球》是第一部引发广泛关注的中国科幻电影,其引发的话题,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远远超过科幻电影本身;第二,《流浪地球》是第一部好莱坞式的重工业科幻灾难片,是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第三,从今往后,中国出品的任何科幻电影,甚至任何电影,都将与《流浪地球》进行对比,这种把《流浪地球》作为范本进行对比的行为将持续很多年。
显而易见,《流浪地球》热映带来的晕轮效应也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无论是作为普通科幻迷,还是野生科幻作者,我都对《流浪地球》主创团队充满敬意。
行文至此,我仿佛又回到了大年初一的电影院。在《流浪地球》电影结束后,多数人默默离开,也有七八个人留下来。“没有彩蛋的。”其中一个人说。然后他们开始讨论前传和续集的问题,还有人提到了传说中的《三体》大电影。我猜,某些种子,已经在他们心底种下。我坐在原处,看着大银幕上滚动着熟悉的、知道的、陌生的名字,直到最后一个画面闪过。这时,我脸上的泪水已经干掉。我擦掉泪痕,起身,走出电影院,于城市璀璨的灯火之中,去仰望很久没有认真看过的星空。
(责任编辑:白玉磊责任校对:司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