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等长网球教学训练法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干预的实证研究
2019-05-17白杨
白杨
(1.常州工学院体育教学部,江苏常州213032; 2.苏州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江苏苏州215021)
网球运动是由强度较大的间歇式、短时间、爆发性用力动作及迅捷的步伐移动组成的比赛项目,它要求运动员具有高速的无氧爆发力以及对攻时的次极限强度的间歇用力能力,要求运动员持续不断对来球作出快速反应,是一项动作精细、战术复杂多变、对抗激烈的运动项目。在激烈的网球比赛中,运动员的反应时间、初始加速度、敏捷性和爆发力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初始加速度指冲刺的前10 m加速度,而敏捷性指得分点之间迅速开始改变或停止改变方向的能力。网球的平均冲刺距离为4~7 m,方向平均变化4次,因此,网球选手需要在比赛中具备多向运动的特殊能力。网球运动中所有的击球和球场移动、冲刺都需要较高的爆发力,且几乎所有的动作都涉及拉伸—收缩周期运动。在拉伸—收缩周期运动中,提前热身首先拉伸肌肉(离心动作),然后收缩肌肉(向心行动)。超等长训练提供了训练拉伸—收缩周期运动需要的刺激,可以增强青少年人群的爆发式肌肉收缩[1],对该人群进行超等长训练非常有意义。神经机制是拉伸—收缩周期运动能提高运动员身体功能的主要原因[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参加常州工学院2016级网球选修课的全部50名男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人。
1.2 方法
1.2.1 实验内容
本研究旨在分析10周超等长训练对受试者身体素质的影响,训练前后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身体素质测试,测试内容包括:①敏捷性测试(505 agility test);② 5、10、20 m冲刺时间测试;③立定跳远测试(standing long jump,SLJ);④垂直反向运动跳跃测试(CMJ);⑤过顶实心球投掷测试(MBT);⑥发球速度测试(serve speed test,SST)。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每周都进行2次网球训练,每次90 min。对照组在90 min内,进行正常的网球训练,实验组在进行45 min超等长训练后进行正常训练。10周训练后的所有测试均安排在同一天进行。测试团队以相同的顺序测试并记录每位选手的成绩,但测试团队并不清楚分组情况。选手在测试之前进行标准的热身。此外,我们注意在各项测试间留出充足的休息时间,以降低疲劳对后续测试的影响。
1.2.2 测试方法
1)敏捷性测试。测定受试者5 m内从静止开始执行一个180°快速转向动作的能力,取最短时间,以s为单位,精确到0.01 s。受试者每人测试2次,2次测试间允许休息3 min。
2)5、10、20 m冲刺时间测试。受试者在田径场分别进行5、10、20 m的冲刺跑,各测试1次,记录各次时间,以s为单位,精确到0.01 s。
3)立定跳远测试。受试者两脚自然分开站立,站在起跳线后,脚尖不得踩线。两脚原地同时起跳,不得有垫步或连跳动作。丈量起跳线后沿至最近着地点后沿的距离。每人测试3次,取成绩最好的1次,以cm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2位。
4)垂直反向运动跳跃测试。使用电子接触平台(芬兰于韦斯屈莱Ergojump)进行垂直反向运动跳跃测试。向下运动时,受试者将双手放在臀部,尽最大努力纵跳。受试者着地时身体直立,着地后双膝弯曲。每人测试2次,2次跳跃间隔45 s,记录成绩最好的1次,以cm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2位。
5)过顶实心球投掷测试。过顶投掷2 kg实心球,测量实心球的发出线和着地点之间的距离,测试2次,取最大值,以m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2位。2次测试之间允许休息30 s。
6)发球速度测试。使用雷达枪(MN普利茅斯Stalker专业雷达体育用品公司)测量运动员发球速度。雷达枪放置在网球场底线中心,朝向球场中心,即发球员后方2 m的位置,与击球的大致高度(2.2 m)一致。选手以最快速度向球场对面发球,最多发8个球,每次测试都使用新的网球(Wilson Us Open 比赛用网球)。为了准确测量数据,必须将球发到发球区,以km/h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2位。
1.2.3 数理统计法
2 10周超等长训练内容
超等长训练计划结合了上半身和下半身的训练(表1)。由表1可见,按超等长训练计划学生将进行4~8次最大强度的练习,每次做2~4组动作,重复10~15次。按照试验期间的运动量和动作组数,休息时间从15~90 s不等。教师给出语言提示并做出示范动作,以保证训练方法的正确。在网球训练课程内进行45 min的超等长训练,之后进行5 min的缓和运动(如全身运动),最后进行常规训练。
表1 10周超等长训练每周内容表
3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指标比较
在为期10周的训练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完成了全部训练课程,达到了训练项目要求。训练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各运动素质测试值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与训练前相比,训练后对照组各项测试成绩均有提高,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实验组各项测试成绩均有明显提高,在505敏捷性测试,5、10、20 m冲刺跑,立定跳远和垂直反向运动跳跃,过顶实心球投掷,网球发球速度上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变化率以及效应值的范围详见表2。
训练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所有身体素质测试成绩除了代表速度素质的5 m冲刺跑以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训练前后各指标值
注:*代表对照组、实验组训练后与训练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代表训练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4 讨论
超等长训练是指肌肉以一种“牵张—缩短环”的形式工作,即肌肉在被迫迅速离心收缩后紧接着向心收缩的力量练习[3]。肌肉的工作是以预先被强制性拉长,随即再进行快速缩短的方式[4]进行。经过为期10周超等长训练,实验组成员垂直反向运动跳跃成绩提高了6.3%(效应值幅度较小),立定跳远成绩提高了8.4%(效应值幅度中等)。跳跃测试成绩的提升是由于训练改善了神经肌肉的适应性,主动肌的神经驱动力更大,下肢股四头肌和拮抗肌以及固定肌之间协调能力更强,拉伸—收缩周期运动效率更高,并且身体各部分能更好地保持同步。对照组结果显示,单纯的体育选项课程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但训练前后提高幅度有限,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的垂直反向运动跳跃成绩有些许改善(提高1.9%),本文分析可能与非惯用腿在发球过程中重复承受偏心荷载后肌肉募集能力的提高有关[5]。
经过10周超等长训练,实验组短距离移动的时间都大大减少,减少幅度达3.6%~5.1%。多向跳跃相结合(其中包括水平位移)可以提高水平加速度,经过训练后,实验组受试者短跑时间大大降低,降幅达2%~8%。超等长训练可能有助于增加肌腱横截面积,改善肌肉和肌腱内在特性,使地面反作用力发生变化,并增大步幅,最终提高跑步速度。后续测试显示对照组短跑成绩没有发生变化,这可能与训练刺激缺乏有关。
通过10周超等长训练,实验组受试者大大提高了发球速度(6.2%)和实心球投掷的力度(8.5%),而对照组没有变化。这样看来,与传统举杠铃或其他负重机械的力量训练方式相比,上肢的超等长训练对速度的提升相对明显,这是由于进行超等长训练后上身(如肩部)力量和强度变量以及躯干和臀部肌肉旋转强度都明显提高,在发球之前,从身体近端到远端的特定角速度加大,使力量从下肢快速转移到上肢,紧接着再转移到球体上,力量转移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技术角度看,鉴于超等长训练(如发球速度、跳跃、MBT)增强了肌肉力量,我们可以推测,动力学链的改进将有助于练习者保持力量稳定,从而在精度测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5 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所有测试成绩均无显著变化,而实验组各项身体素质测试指标均有显著性提高,传统的身体素质训练方法并不能显著改变学生身体素质,而超等长训练是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较为合适的方案,同时也是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刺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