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药浴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及肌张力的影响

2019-05-17吕梦丹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5期
关键词:药浴肌张力脑瘫

吕梦丹,尚 清,李 昕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河南 郑州450000)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大脑尚未发育成熟时期,患儿因为非进行性脑损伤导致各种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综合征。大脑是其病变部位,累及四肢,造成智力缺陷、行为异常、精神障碍、语言障碍及癫痫症状[1-2]。据统计,全球出生婴儿中有0.2%~0.3%患有脑瘫,严重影响患儿健康。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口服、注射相关药物(脑神经营养药、肌肉松弛药、活血药等)联合综合康复(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训练等)治疗[3]。运动疗法以徒手训练为主,内容枯燥、耗时耗力,无法训练深层核心肌群及感觉运动控制,且存在疗程较长、不良反应大等问题。基于此,笔者通过研究中药药浴联合神经节苷脂与悬吊运动疗法,探讨中药药浴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肌张力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脑瘫患儿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男35例,女30例;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5岁,平均(2.17±0.53)岁;体质量7.91~17.62kg,平均(12.88±2.63)kg;痉挛型35例,手足徐动型13例,迟缓型11例,共济失调型6例。观察组男37例,女28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4岁,平均(1.89±0.74)岁;体质量8.35~18.26kg,平均(13.53±2.17)kg;痉挛型34例,手足徐动型15例,迟缓型12例,共济失调型4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参照《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标准[4]:存在持续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反射发育异常;运动、姿势发育异常;肌张力、肌力异常;可听懂简单指令并建立步行功能;能坚持配合治疗3个月;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合并癫痫、异常行为者;严重视觉障碍者;有严重关节及肌肉等器质性病变者;患有影响治疗、评定非运动障碍者;接受过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周围神经选择性切断术等手术治疗者;临床资料不全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神经节苷脂注射联合悬吊运动康复治疗。①神经节苷脂(黑龙江哈尔滨医大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502,40mg)静脉注射,每次40mg,每日1次,持续用药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②常规康复治疗采用悬吊训练,先根据弱链测试结果制订训练方案,包括关节活动,放松训练,核心肌力训练,纠正骨盆倾斜、脊柱侧弯,感觉运动控制训练,步行控制训练。上述系列动作10次/组,连做3组,组间可休息25s,每日训练1次,每周5d,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药浴。药浴药方:当归、红花、伸筋草、桑枝、川续断片、葛根、木瓜、川牛膝、独活各15g,桂枝5g。上述药物冷水浸泡20min,煎煮成2L药液(保留药渣)。药浴时患儿四肢充分浸泡在药液中20min(药液温度保持为患儿舒适程度),每日1次,每周5d,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比较。显效:肌张力恢复正常,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基本恢复;有效:肌张力基本恢复,运动功能、认知功能改善;无效:肌张力、运动功能、认知功均未改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肌张力比较:治疗前后根据改良Ashworth法[5]对患儿下肢(内收肌、腘绳肌、腓肠肌)进行评定。0分:无肌张力增加;1分:肌张力略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末突然卡住,然后呈现最小的阻力或释放;2分:肌张力轻度增加,表现为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度检查后50%范围内突然卡住,然后均呈现最小阻力;3分:肌张力较明显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4分: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5分: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③运动功能情况:根据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6]进行评定。GMFM-88中88个项目,每个项目按照0~3分计分,分数越高表明运动功能越好;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包含14项,每项0~4分计分,分数越高表明运动功能越好;20cm宽步道10m步行速度(MWS)越快表明运动功能越好。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7.359,P=0.007<0.05)。见表1。

表1 两组脑瘫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例(%)]

(2)肌张力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肌张力(内收肌、腘绳肌、腓肠肌)均有所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肌张力评分比较(分,x±s)

(3)运动功能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88评分、BBS评分、MWS均改善(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比较(x±s)

4 讨论

小儿脑瘫是目前小儿致残的主要病因,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研究表明,65%~80%的小儿脑瘫发病因素是由产前造成,包括父母抽烟、酗酒、吸毒、孕期糖尿病、先兆流产、早产、宫内感染等。还有部分因素为产后造成,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中毒、营养不良等[7]。

脑瘫归于中医“五迟”“五软”“五硬”等范畴,脑瘫为虚证,以补法为治疗大法。先天不足、肝肾亏损,宜补养肝肾,强筋壮骨;后天失调、心脾两虚,则健脾养心,益智开窍;先天及后天均不足致脾肾虚弱者,宜健脾益气,补肾填精[8]。中药药浴因其水温高、水压高的特点可增加患儿皮肤通透性,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加强新陈代谢;药物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避免口服药物引起的胃肠、肝脏不良反应,同时也可降低肌张力[9]。药浴方中当归、红花、川牛膝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伸筋草、川续断、独活疏经通络,祛风除湿;桑枝、葛根、木瓜、桂枝温经散寒,祛风止痉。诸药合用,共奏协调阴阳、补脾益肾、活血化瘀、祛风止痉之效[10]。现代药理学表明,当归可促进造血功能、增强免疫功能[11];红花、伸筋草镇痛、抗炎[12-13];川牛膝可加强机体免疫功能[14];川续断、独活镇痛[15-16];桑枝可调节免疫[17];葛根有解痉作用[18];木瓜抗炎[19];桂枝镇静、镇痛[2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肌张力低于对照组(P<0.05),GMFM-88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MWS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中药药浴联合悬吊运动与神经节苷脂治疗小儿脑瘫疗效较好,可有效提高患儿运动功能,改善肌张力。

猜你喜欢

药浴肌张力脑瘫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羊如何进行药浴
藏医药浴 治疗风湿效果好
绵羊药浴方法及注意事项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泡泡药浴驱春寒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