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支持通气应用于急诊老年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对呼吸力学指标的影响
2019-05-17麻雪芹
麻雪芹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三中心医院,河南 郑州450042)
机械通气是针对急危重症患者呼吸受限的重要手段,适应性支持通气(ASV)、间歇性气道正压通气(SIMV)是临床上常用的通气模式。本次研究对老年呼吸衰竭老年患者分别采用ASV、SIMV两种通气模式,旨在分析不同通气模式对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指标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8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期患者,排除昏迷、认知功能障碍者。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男22例,女21例;平均年龄(65.16±5.77)岁;Ⅰ型呼吸衰竭21例,Ⅱ型22例。观察组44例,男20例,女24例;平均年龄(64.83±5.69)岁;Ⅰ型呼吸衰竭23例,Ⅱ型21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静息状态下呼吸空气时Pa O2<60 mm Hg(1 k Pa=7.5 mm Hg)、PaCO2>50 mm Hg[1];均需行有创通气,且未服用血管活性药物。
2 治疗方法
监测两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维持于稳定状态。
2.1 对照组 予以SI MV通气。通气频率12~20次/min,调整吸气压力水平使潮气量达到理想体质量(8 mL/kg),压力上升时间设置为0.075 s。
2.2 观察组 予以ASV通气。启动ASV设置理想体质量,百分通气量(MV100%),气道压最高50 c m H2O(1 k Pa=10 c m H2O),通气频率12~20次/min,吸气触发灵敏度设置为2 L/min,吸入氧浓度(Fi O2)为35%~40%,呼气灵敏度为25%峰流速值。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呼吸力学指标[2]: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吸气阻力(Rins)、胸肺动态顺应性(Csat)、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分钟通气量(MV);②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VP)、中心静脉压(CVP);③氧动力学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
3.2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和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呼吸力学指标比较 观察组Ppeak、Pmean、Rins、Csat、RR均低于对照组(P<0.05),VT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期老年患者呼吸力学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期老年患者呼吸力学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1 k Pa=7.5 mm Hg;1 k Pa=10 c m H2 O
MV(L/min)观察组 44 24.8±3.5△组别 例数 Ppeak(mm Hg)Pmean(mm Hg)Rins[c m H2 O/(L·s)]Csat(mL/c m H2 O)VT(mL)RR(次/min)7.5±1.6对照组 43 28.1±3.4 13.3±2.4△13.3±4.8△44.6±16.9△381.6±79.8△21.1±3.7△16.6±2.5 16.6±5.1 48.9±18.3 343.1±81.4 25.5±4.3 7.2±1.8
(2)血流动力学指标、氧动力学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 HR、MAP、CVP、Pa O2、Pa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期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氧动力学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期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氧动力学指标比较±s)
注:1 k Pa=7.5 mm Hg
PaCO2(mm Hg)观察组 44 87.4±16.3 76.1±9.1 10.3±2.5 84.9±19.2 40.1±5.3对照组 43 85.2±17.6 77.4±9.8 10.2±3.4 83.7±19.8 39.4±5.1组别 例数 HR(次/min)MAP(mm Hg)CVP(mm Hg)Pa O2(mm Hg)
4 讨论
适应性支持通气由分钟指令性通气发展而来,从插管到拔管全程监测呼吸力学参数,以最小呼吸做功提供适合患者的呼吸方式。其工作原理是通过位于Y形管处的近端流速传感器连续监测患者动脉顺应性和呼气时间参数。ASV能够自动调节吸气压力以适应患者通气需求,当患者呼吸困难或自主呼吸消失时,ASV能够接管其呼吸,给予强制呼吸,使其呼吸顺畅从而维持通气及氧交换;当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时ASV自动进入支持通气阶段,配合患者呼吸,给予同步支持。此外,还能持续监测患者每一次呼吸的顺应性、气道阻力及自主呼吸状况。
本研究显示,ASV通气后患者表现出较低呼吸频率和较大潮气量,这是由于Otis计算法决定患者呼吸频率和潮气量。在最小呼吸功基础上,控制通气和支持通气均根据呼吸力学状态,以最佳呼吸频率和最低气道压给予患者通气,为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和潮气量寻找最佳平衡点[3]。此外,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表现出较低平均气道压及气道峰压,这是由于ASV模式吸气相为减速波形,减少自主呼吸做功,维持良好的人机协调性,从而能够尽量减少或避免气促、气道压力过高等症状的发生。由此可见ASV通气模式能够在通气的同时进一步对肺进行保护性措施,且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氧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表明ASV通气模式对急性呼吸衰竭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合理性。
综上所述,ASV通气模式可明显改善COPD呼吸衰竭期老年患者呼吸力学指标,较SI MV模式更适用于患者,且安全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