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2019-05-17李慧英
李慧英
(山西省浑源县人民医院,山西 大同0374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 dial infarction,A MI)为临床常见的心内科疾病之一,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狭窄或闭塞所致的严重缺血、坏死。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受老龄化进程加剧、居民生活习惯变化等因素影响,A MI发生率呈显著升高趋势,且该病具有发病急、死亡率等特点,若不及时诊治,易并发心力衰竭、休克等,甚至猝死,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阿托伐他汀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现代药理学证实,其不仅具有降脂作用,还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最终实现减少血栓形成、缓解机体内炎症反应的目的[2]。丹红注射液以丹参、红花为主要成分,现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临床研究显示其可通过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改善患者血流变等多种机制和途径发挥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作用[3]。本研究采用丹红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A MI患者,获得较为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1月浑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A MI患者92例,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观察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37~78岁,平均 (54.06±6.59)岁;病程1~43 h,平均 (20.22±4.62)h。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39~77岁,平均(53.56±6.49)岁;病程1~44 h,平均(20.13±4.50)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4],心电图显示ST抬高;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为Ⅰ~Ⅱ级;急性起病,病程在48 h内;患者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对他汀类药物、丹红注射液过敏或伴有影响药物吸收的疾病者;伴有急性、慢性感染或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严重免疫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者;近3个月内曾接受大手术或发生心血管意外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吸氧、降压调脂、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
2.1 对照组 给予阿托伐他汀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129)口服,起始给药剂量为每次20 mg,可根据病情追加到每次40 mg,每日1次。治疗4周。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取丹红注射液(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6866)40 mL融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4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①临床疗效:参考《中
表1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IL-6、IL-1β、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6、IL-1β、TNF-α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症因子比较(ng/L±s)
表2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症因子比较(ng/L±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IL-6IL-1βTNF-α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46例)64.49±8.80 25.49±4.81△▲99.69±9.48 45.72±5.50△▲141.69±14.42 70.32±9.08△▲对照组(46例)63.36±8.73 46.08±6.40△98.60±9.39 68.58±8.39△139.62±14.33 101.80±11.17△
(3)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OD、LPO、MD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PO、MDA均出现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OD均出现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5]。显效: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同时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超过80%;好转:心电图ST段回升≥0.05 mV,但未达正常水平,同时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无效:心电图ST段降低超过0.05 mV,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不足50%。总有效=显效+好转。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白细胞介素(IL-6、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血清细胞因子水平。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脂质(LPO)、丙二醛(MDA)等氧化应激指标。④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 TnI)等心肌酶谱指标。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3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x±s)
(4)心肌酶谱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CK、CK-MB、c TnI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K、CK-MB、c TnI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酶谱比较(±s)
表4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酶谱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CK(U/L)CK-MB(U/L)c TnI(n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46 472.34±34.08 259.49±16.28△▲39.58±5.29 21.90±3.08△▲4.07±0.66 0.60±0.20△▲对照组46 468.27±33.19 351.71±22.59△39.60±4.81 29.48±3.60△3.89±0.70 2.51±0.66△
4 讨论
AMI多由于冠状动脉痉挛及粥样硬化斑块阻塞所致,与血脂代谢异常、血管炎性损伤及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等有关。有研究认为,抑制患者心肌缺血性坏死、改善心肌供血是治疗AMI的关键。阿托伐他汀是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除强效降脂作用外,其还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减少血栓形成,最终缓解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的炎症反应。
丹红注射液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丹参酮、红花黄色素等,其中红花黄色素能有效降低血小板的黏附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发挥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丹参酮可通过抑制白细胞黏附和肥大细胞脱颗粒,提高心肌组织抗氧化能力,加快心肌细胞的修复和增生,从而达到保护心脏的目的。此外,丹参酮亦能够明显减少血小板黏附和聚集,阻碍血栓形成,从而降低因血栓脱落等原因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丹红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提高整体疗效,对疾病转归产生积极作用。研究表明,A MI可致机体产生诸多病理生理改变,其中过度的炎症反应尤为明显,TNF-α、IL-1β是触发炎症级联反应的关键细胞因子,可诱导炎症因子向损伤心肌组织聚集,引发冠状动脉硬化,而IL-6亦能够大量释放蛋白酶等直接损伤心肌组织[6]。本次研究检测以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IL-6、IL-1β、TNF-α水平较低(P<0.05),证实两者联合具较好抑炎效果。黄丽等[7]研究发现,A MI起病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发明显氧化应激异常特征,表明其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本研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氧化应激指标进行比较,发现研究组LPO、MDA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SOD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两药联合可抵抗LPO、MDA等自由基损伤,激活SOD等抗脂质过氧化。此外,本研究亦发现,研究组CK、CK-MB、c Tn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治疗方案可促进心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丹红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A MI,疗效确切,可有效抑制氧化应激损伤,改善机体炎症反应,并降低心肌酶水平,值得临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