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30例临床观察
2019-05-17马拯华吴其恺邓欣王平
马拯华,吴其恺,邓欣,王平
(广东省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西医肝病科,广东 深圳 518112)
肝硬化是最常见的慢性进展性肝病,病理学表现主要为肝细胞大面积坏死、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及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等变化[1]。我国约25%乙肝患者会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临床上拥有较高死亡率,使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2]。目前肝硬化腹水主要通过西医综合治疗为主,但临床上仍未取得满意效果,且治疗费用昂贵,使患者难以接受。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在肝硬化腹水治疗上有一定进展,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3]。本研究为观察正肝利水汤对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影响,选取本院30例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进行分析,并观察其对肝功能、凝血功能等生化指标的影响和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4月- 2018年4月收治的30 例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37~69岁,平均(53.14±0.54)岁;病程1~7年,平均(4.67±0.86)年。观察组15例,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36~71岁,平均(53.97±0.66)岁;病程1~6年,平均(4.20±0.64)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患者表现症状为腹水、脾肿大、肝体积缩小、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以及肝功能减退等,血象检查结果为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B超检查诊断结果为门静脉、脾静脉增粗,腹水≥100 ml,肝功能检查结果为代偿期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失代偿期血浆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4]。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确诊为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且腹水持续时间1个月以上。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严重疾病;②消化道出血患者;③对本实验药物过敏者;④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4 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方案,包括低钠饮食、补充白蛋白、利尿消腹水、注意休息、抗感染治疗、防止并发症等,利尿药物采用呋塞米(生产厂家: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20 mg/次,1次 /d,螺内酯(生产厂家: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0070)20 mg,3次/d,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调整用药剂量,疗程为1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给予正肝利水汤治疗,药方:黄芪30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醋鳖甲15 g,丹参30 g,防己15 g,牛膝15 g,桂枝10 g,泽泻30 g,川芎10 g。以水煎服,1剂/d,早晚分服,疗程为2个月。
1.5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静脉血2 ml,以2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后检查两组患者肝功能和凝血功能。肝功能: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血清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
1.6 疗效判定
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腹水基本消退,24 h尿量大于1 000 ml,肝功能指标全部显示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腹水部分消退,24 h尿量少于1 000 ml,肝功能指标部分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肝功能指标全部未达标[5]。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治疗后两组AST、ALT与TBil值均明显降低、ALB值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治疗后两组PTA值明显升高、PT值明显降低、CHE值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明显低于观察组9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AST/(u/L) ALT/(u/L) TBil/(µmol/L) ALB/(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15 37.95±3.84 31.28±1.83† 48.76±4.02 39.49±2.32† 19.11±1.72 17.07±0.32† 20.16±2.73 28.64±1.56†观察组 15 37.57±3.28 23.12±0.83† 48.54±4.09 29.97±1.23† 19.20±1.57 15.26±0.43† 20.24±2.71 35.23±3.02†t值 0.291 15.728 0.149 14.041 0.149 13.078 0.020 7.509 P值 0.773 0.000 0.883 0.000 0.882 0.000 0.984 0.000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与血清胆碱酯酶比较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与血清胆碱酯酶比较 ()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PTA/% PT/s CHE/(u/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15 43.76±5.38 53.95±7.34† 25.37±4.28 17.26±2.35† 2 437.16±1 105.27 2 962.95±763.27†观察组 15 43.58±5.24 64.37±8.25† 25.26±4.65 13.26±1.22† 2 436.26±1 104.66 3 667.38±893.65†t值 0.093 3.655 0.067 5.851 0.002 2.321 P值 0.927 0.001 0.947 0.000 0.998 0.028
表3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例(%)
3 结论
乙肝肝硬化腹水是由于患者腹腔内肝硬化失代偿期多种因素诱发的腹腔积液,腹水长期潴留于患者体内,合并腹腔感染将引起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等临床病症[6]。临床西医治疗肝硬化腹水通常采用限制水钠摄入、补充白蛋白以及利尿药物治疗等方法,虽然短期内可快速消除患者临床症状,但长期以此方法治疗费用高,并且会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进而引发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7]。
呋塞米联合螺内酯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常规西药。螺内酯可竞争性抑制醛固酮,通过作用于集合管与远曲小管从而促进钠与水排泄;呋塞米是一种高效能利尿药,可增加钠、水、氯等的排泄,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髓袢厚壁段对钠的重吸收,从而使远端小管钠浓度升高,短期用药可增加尿酸排泄。持续联用呋塞米与螺内酯可减轻门静脉高压,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轻体内钠水潴留,可达到逐步缓解肝硬化腹水疗效[8]。
现代中医认为[9],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学湿热病范畴,为虚实错杂、本虚标实之证,由于乙肝肝硬化致使肝脾长期受损,导致气滞、本虚与水湿互结,因此对本病治疗方法可行以攻补兼施之法。正肝利水汤中,茯苓、黄芪与炒白术可利水、益气健脾;川芎与丹参配伍增加活血化瘀之效;防己、桂枝通经络滞痹,清血中湿热;泽泻、牛膝疏利水道,溃痈排脓,破血通经;醋鳖甲滋阴潜阳,可有效抑制肝脏结缔组织增生[10]。该方中诸药合用,起活血祛瘀、健脾利尿之效。相关研究表明[11],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正肝利水汤可促进人体消化吸收功能,利于提高白蛋白,增强吞噬细胞功能,从而使机体免疫力增强;白术、黄芪有显著利尿作用,且黄芪可促进胆红素代谢,降低总胆红素与转氨酶水平,白术可促进腹孔膜对腹水吸收,从而消除腹水;丹参可促进白蛋白合成,有效改善肝功能和肝脏微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12]。根据相关研究表明[13],ALT与AST可作为反应肝细胞受损程度的重要指标,TBil可反应肝脏解毒、分泌功能,ALB与肝细胞合成蛋白功能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AST、ALT与TBil值均明显降低,ALB值明显升高,表明正肝利水汤可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力、使肝脏解毒功能增强,改善肝功能,提高机体白蛋白水平。此外,PT、PTA和CHE等生化指标也可对乙肝肝硬化做出准确评价,相关研究表明[14-15],PT、PTA和CHE半衰期较短,而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和胆碱酯酶的重要器官,肝功能不全时肝细胞数量减少,可同时影响多种凝血因子及血清胆碱酯酶合成,因此PT、PTA和CHE可有效反应肝功能受损程度。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PTA与CHE值明显升高,PT值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较观察组低,表明正肝利水汤可有效改善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凝血功能,诱导凝血酶原及胆碱酯酶生成,改善微循环,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并且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