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标记物检测技术在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9-05-17何江耀王健文朱新宇
何江耀,王健文,朱新宇
(广东省东莞东华医院 病理科,广东 东莞 523110)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最为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 之一,随着外源性雌激素接触机会的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平均寿命的延长,女性罹患该病的风险较以往有所增加,且存在年轻化的趋势。我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方面缺乏大样本的流行病学研究,但通过对住院患者中宫颈癌与该病的比例进行估算发现,该病的发病率已明显上升,且在经济发达地区尤为显著[1-2],需引起广大学者的高度重视。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大多数研究已证实超声和宫腔镜对该病的早期诊断价值[3-4],但对于免疫组化标记物检测技术的应用价值仍存在一定争议,本研究对此展开探讨,以期为提高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月- 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80 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组织标本纳入观察组。年龄35~75岁,平均(51.53±9.42)岁;初潮年龄12~17岁,平均(14.23±2.05)岁;有生育史69例,无生育史11例;绝经51例,未绝经29 例。纳入标准:①术后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癌,依据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2014年修订的外阴癌、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病理分期标准[5]诊断为I期者;②初次就诊,在未行放化疗和激素疗法时进行手术并获取子宫内膜组织标本;③未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不全、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除剖宫产以外的腹部手术史;④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术前通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为子宫内膜癌晚期患者;②合并有急性感染性疾病;③严重的精神疾病者;④病历资料不完整者。再将同期经病理证实为单纯子宫内膜增生者的组织标本50例纳入对照组。年龄30~79岁,平均(50.89±8.57)岁;初潮年龄12~18岁,平均(14.86±2.61)岁;有生育史44例,无生育史6例;绝经35例,未绝经15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年龄、初潮年龄、生育史和绝经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两组子宫标本组织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应用EnVision两步法,首先经10%福尔马林固定、乙醇脱水、石蜡包埋及切片等处理,确认后行脱蜡处理,再采用3%双氧水进行室温下孵育10 min,蒸馏水冲洗,高压修复抗原,再用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冲洗,滴加一抗,放于37℃冰箱1 h后以PBS冲洗并滴加二抗,37℃下孵育30 min,PBS冲洗,采用二氨基联苯胺显色5 min后反复水洗,复染后再次行乙醇脱水,中性树胶封片等处理,将处理好的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1.3 结果判断标准
以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细胞相应部位出现棕黄色颗粒深染为阳性。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rone receptor,PR)、p53和ki67阳性定位于细胞核;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阳性定位于细胞质;p16阳性定位于细胞核/细胞质。
1.4 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ER、PR、CEA、p16、p53和ki67表达情况的差异;再比较观察组不同分期、分型和组织分化程度患者上述标记物表达情况的差异。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和SPSS 19.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免疫组化标记物表达情况比较
观察组ER、PR、p16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EA、p53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观察组临床病理特征与标记物表达的关系
不同临床分期之间,ER、PR、p16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A、p53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型之间,CEA和p16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PR、p53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分化程度之间,p16和p53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PR、CEA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1 两组免疫组化标记物表达情况比较 例(%)
表2 观察组临床病理特征与标记物表达的关系 例
3 讨论
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发展中,ER和PR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就此开展了多项研究[6-8],证实了该病与人体激素代谢紊乱尤其是雌激素增多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雌激素和孕激素通过与ER和PR结合来发挥生理作用,并参与子宫内膜的增殖,当细胞病变时,这些受体的数量会显著减少,功能明显减弱[9]。本研究中,观察组ER和PR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子宫内膜癌I期患者存在ER和PR减少甚至消失的情况。进一步对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显示,肌层浸润<50%(IA期)和肌层浸润≥50%(IB期)之间ER和PR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ER和PR的表达可能不受肌层浸润程度的影响。子宫内膜癌分为I型(雌激素依赖型)和II型(非雌激素依赖型),本研究中,I型患者ER和PR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II型患者,说明ER和PR的检测有助于该病的临床分型判断。另外,不同组织分化程度间ER和PR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显著,说明ER和PR的检测有助于评估肿瘤分化程度。这些结果说明,随着疾病的进展,ER和PR表达逐渐缺失,其缺失程度与细胞恶性程度上升、浸润性增加以及转化为非激素依赖型密切相关。
p16是一种细胞周期依赖激酶抑制蛋白,与ER和PR类似,其在肿瘤细胞中处于表达缺失的状态[10]。p53是人体抑癌基因,可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但是p53的点突变可能使该基因失去原本的作用,甚至诱导正常的细胞发生恶变[11],本研究中,观察组p16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53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子宫内膜癌I期患者存在p16表达减少和p53表达增多的情况。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显示,p16的表达不受肌层浸润程度、分型和肿瘤组织分化程度的影响,但p53的表达受肌层浸润程度和分型的影响,但不受肿瘤组织分化程度的影响。
CEA是一项临床广泛应用的肿瘤标志物,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均可检出。ki67则是一种与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密切相关的增殖细胞抗原,其表达水平的高低可反映细胞增殖的活跃状态[12]。本研究中,CEA和 ki67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子宫内膜癌I期患者存在CEA和ki67表达增多的情况。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显示,CEA的表达不受子宫内膜癌分型的影响,但与肌层浸润程度和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有关,而ki67的表达则与肌层浸润程度、分型和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均相关。
综上所述,通过免疫组化标记物检测技术评估子宫内膜组织ER、PR、CEA、p16、p53和ki67的表达情况,有助于提高该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具有一定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