蛹虫草液体发酵培养基的研究
2019-05-16李志涛彭蕊朱冰清王晖
李志涛 彭蕊 朱冰清 王晖
摘要:以蛹虫草的菌丝体为目的产物,采用L18(37)正交试验研究蛹虫草最佳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试验结果表明,葡萄糖、蛋白胨、磷酸二氢钾、硫酸镁对蛹虫草菌丝体含量有显著影响;最佳配方为:葡萄糖2.5%、玉米粉1.0%、蛋白胨0.5%、磷酸二氢钾0.15%、碳酸钙0.05%、硫酸镁0.10%、维生素B1 0.003%,在此条件下的菌丝体含量达24.17 mg/mL。
关键词: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蛹虫草;正交试验;菌丝体
中图分类号:TS2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9)02-0003-03
蛹虫草又称北冬虫夏草,是一种食药两用的大型真菌,其药用成分与冬虫夏草相近,具有降压、抗衰老、镇静、保肺、益肾、止血、抗疲劳、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癌等功能,医药价值和经济价值均较高。目前,我国一般采用固体菌种方式培养蛹虫草,但这种培养方式具有菌龄长而不一,出菇不整齐的缺点。与固体菌种培养相比,液体菌种制种具有菌龄一致、周期短、出菇整齐等优点,因此,以蛹虫草的菌丝体为目的产物,研究蛹虫草的最佳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为进一步开发蛹虫草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與试剂
蛹虫草:衡水学院食品学实验室提供。
PDA斜面培养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水1 000 mL,pH值自然。
葡萄糖、玉米粉、蛋白胨、磷酸二氢钾、碳酸钙、硫酸镁、维生素B1。
1.2 仪器与设备
Alpha1506型分光光度计:上海谱元仪器有限公司;AE523型电子天平:上海恒平有限公司;SPX-100B-Z型生化培养箱:苏州江东精密仪器有限公司;HH-6型恒温水浴锅:上海析达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蛹虫草菌丝生长量测定 蛹虫草菌丝提取流程为:蛹虫草斜面菌种(PDA斜面培养基进行培养)→摇瓶液体发酵→蛹虫草发酵液→收获蛹虫草菌丝体→60 ℃条件下干燥→称量。
摇瓶液体发酵的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玉米粉、蛋白胨、磷酸二氢钾、碳酸钙、硫酸镁、维生素B1。将不同发酵培养基分别装入三角瓶(装量为100 mL/250 mL,接种量为10%),在转速150 r/min、24 ℃条件下振荡培养6 d。
菌丝生长量测定公式为:
蛹虫草菌丝体含量=菌丝体的干重(mg)/
发酵液体积(mL) (1)
1.3.2 正交试验 选用葡萄糖、玉米粉、蛋白胨、磷酸二氢钾、碳酸钙、硫酸镁、维生素B1为试验因素,进行L18(37)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见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正交试验
L18(37)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见表2。
由表2得知,按培养基成分对蛹虫草菌丝体含量影响顺序为:C>F>D>A>G>B>E,即蛋白胨>硫酸镁>磷酸二氢钾>葡萄糖>维生素B1>玉米粉>碳酸钙。说明蛋白胨对蛹虫草菌丝体含量的影响最大,葡萄糖、蛋白胨、磷酸二氢钾、硫酸镁对菌丝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
由表2中的数据还可知:最佳试验组合为A2B2C2D2E2F2G1,即葡萄糖2.5%、玉米粉1.0%、蛋白胨0.5%、磷酸二氢钾0.15%、碳酸钙0.05%、硫酸镁0.10%、维生素B1 0.003%。。
2.2 验证试验
采用最佳组合进行验证试验,结果取3次平行试验的平均值,确定菌丝体含量为24.17 mg/mL,明显高于正交试验(表1)中的最高值。
3 结论
采用正交试验确定的蛹虫草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5%、玉米粉1.0%、蛋白胨0.5%、磷酸二氢钾0.15%、碳酸钙0.05%、硫酸镁0.10%、维生素B1 0.003%。在此最佳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菌丝体含量达24.17 mg/mL。
参考文献
[1] 戴群,仇玲玲,杨启银,等.1株蛹虫草的液体发酵试验及蛹虫草多糖的提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4):534-537.
[2] 胡健微,秦秀丽.蛹虫草人工培养营养基质的优化试验[J].食用菌,2013(5):29-31.
[3] 马风琴,何桂芳,赵金萍.虫草菌液体悬浮培养条件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40-41.
[4] 李志涛,孙金旭.杏鲍菇液体发酵培养基优化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7,38(3):166-169.
[5] 孙润生,孙冬梅,张杰,刘云成.蛹虫草产虫草素培养基优化[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8,30(05):92-97.
[6] 狄志彪,陈新璐,张强,等.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蛹虫草液体发酵培养基[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6,29(10):1104-1108.
[7] 王文风.蛹虫草液体发酵培养基的筛选[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3):14-17.
[8] 龙思颖,康德灿,柯江,刘曌,罗宇霞.液体发酵培养富硒蛹虫草菌丝体优化条件的试验[J].食用菌,2016,38(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