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主体意识在小学数学课教学中的融合与体现

2019-05-16罗远锋

神州·中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生本理念新课标

罗远锋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已经清晰地认识到主体性是学生在学习中的本质属性,而学生主体意识则是教师在素质教育与生本理念指导下必须给予重视的内容,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主体意识融入到小学数学课的教学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主体意识;生本理念

小学数学教师在新时期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彻底转变师生的角色,自己处于指导地位,而学生则是充当着课堂学习的主人。而要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还需要教师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效地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充分将主体意识化为主体行动,主动地参与到愉快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生主体意识融入小学数学课中的重要性

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他对世界的知覺理解与思考方式的影响。而学生在认知世界和思考一些现象的过程中,必须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只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却处于被动的位置,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知觉理解和自主思考都被限制了,难以使其自主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如今新课改与课程标准都强调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且发挥这一主体作用。这无疑顺应了学生的个人认知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改革的成效。

而就小学数学课教学而言,教师将学生的主体意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发挥极大的意义。首先,树立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主动学习是提高学生对世界认知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与被动学习存在极大的差别,学生自主性的发挥能够克服学生在认知上存在的困境,可很好地削减学习障碍的力量[1]。其次,树立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够促使学生自主建构起数学知识结构。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来进行解题的情况下,需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知识架构做支撑,为学生的数学解题过程输出知识。最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很好地保障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及其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都会促进学生的个体健康成长,可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效率。

二、学生主体意识融入小学数学课中的有效策略

(一)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融入学生主体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教学内容,它的有效开展,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作为保障性条件,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注重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融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自主获取知识,学习相关数学技能[2]。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使用三张形状与大小都相同的纸来展开折纸的数学活动。学生需将每一张纸都当成是一个整体,然后使用这张纸来折出均分份数为2、4、6的“作品”。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将三张纸中的1份、2份和3份都涂上阴影,再将其中的阴影部分用小剪刀剪下来。学生将剪下来的阴影部分纸片与白纸部分的纸张进行重叠对比,观察其中蕴含的规律,然后自主思考:“这些阴影部分的纸占原来整张纸的几分之几?你们是否可确认这些分数的大小?若存在三个分数都相等的情况,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它们的分子与分母明显是不同的,但是它的整个分数大小为何会相等?其中有什么数学变化规律?”这些内容都是需要学生主动探究才可以理解与获得的知识,以往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理解这样的数学内涵。因此,在课堂上充分突显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二)在游戏教学活动中融入学生主体意识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游戏教学活动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数学游戏与教学活动相结合的有效模式,但是它必须要遵从学生为主体,才能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本身就是不可或缺的主体,缺乏这一主体的游戏教学活动会失去其基本的意义。而且游戏教学活动中蕴含的知识点还需要学生自主地将其挖掘出来,并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建构个人的知识结构。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旋转》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入“俄罗斯方块”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从俄罗斯方块的旋转来理解课文中的图形旋转知识。这是一个与课堂教学内容存在紧密联系的游戏内容,可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图形的旋转知识,如怎样的旋转是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旋转的角度等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在玩俄罗斯方块游戏的过程中可以从被动学转向了主动学、乐学,可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学生主体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具有综合性的数学教学内容,可帮助学生锻炼自身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学习能力,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的个体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因此,教师要落实数学课的综合实践活动,也要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融入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结构。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如果你陪着妈妈去超市买东西,需要采购的清单上有大米、肉和鸡蛋,根据这个超市的物品单价表,你要帮妈妈解决问题:‘妈妈买了大米和肉之后,剩下的钱并不足以买10元或者20元的鸡蛋,那么这下子怎么办?”这一情境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认知经验,才可更好地理解这一数学问题。这就意味着学生需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将自己的生活与认知方面的经验都调动出来,将其与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相结合,促使学生快速地解决问题,提高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中融入主体意识,这是促进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条件,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其数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再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分析[J].才智,2018(08):173.

[2]张振超.培养小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8):51.

[3]梁伦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路径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6):111.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生本理念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生本课堂实践探索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