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思考
2019-05-16朱聿迅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形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渠道。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之前的一个综合准备过程,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课堂教学设计要把握教材、案例、教案、手段和策略五大因素,按照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突出课堂教学设计的透、新、精、活,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因素分析;设计原则;实践思考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形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渠道。优质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通过教师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并促进学生在成才成长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如何使课堂教学有效?其中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利器”的过程,是对课堂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从组织到方法的全面构划,是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思考以及采取相应对策的谋略。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之前的一个综合准备过程,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因素分析
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安排的过程。因此 在具体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五大因素。
(一)教材。要吃透教材。教材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全面地理解、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吃透教材要做到五个方面:一是吃透教学内容所占的地位和作用、整体结构、主要线索及其纵横关系;二是吃透和挖掘教学内容中育人的因素;三是吃透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重组加工教学内容;四是吃透教学内容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五是吃透让学生参与教学实施全过程的脉络布局。在吃透教材的情况下,进一步确定教学重点,找准教学难点,思考教学特点。
(二)案例。要精选案例。所谓精选案例,是要求选择的案例:第一,要明显、突出,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要紧扣教学内容。第二,选择的案例宜“精”不宜多。因为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案例过多必然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完成。第三,选择的案例要有一定的典型性和趣味性。因为案例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教案。要凝炼教案。教案是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剧本”。编写教案绝不是抄抄教材,搬搬教参,而是在吃透教材、精选案例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加工、整理,是教师依据教材又跳出教材的一个创新过程。编写教案要忠实于教材,忠情于学生,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是编写好教案的二个前提。编写教案主要要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要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到位,深浅把握得体,逻辑过渡自然。
(四)手段。教学手段运用要得当。主要用好板书和多媒体。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最精要的“集萃”,是有关教学要点最精炼的“结晶”,也是整个教学内容的总纲和难点的提示。板书包括正、副板书。正板书一般按章、节、纲、目等设计,体现知识要点和逻辑体系,副板书是对正板书的补充、认证,要严格遵循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决不是乱涂乱写。因此,要求教师设计的板书做到布局合理,形式优美;画龙点睛,逻辑严密;层次分明,一目了然;便于归纳,利于巩固。多媒体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和动态模拟功能,要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和声、光、色、形等信息同时作用的效果,创设教学情境,突破教材重难点,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爱学、易学、会学、乐学。同时要注意计算机不能代替教师进行教学,课件不能代替传统的板书。
(五)策略。要研究教学策略。研究教学策略实际上是要研究“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教师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当好课堂教学的“导演”角色。如:上观摩课与上普通课就不一样,作为教师要考虑如何克服学生的胆怯心理,要思考运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活课堂教学气氛;再如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都不能回答,课堂上一旦出现“冷场”怎么办?还有新知识的巩固、复习应在什么时机进行最有效?如何进行等。这些问题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的现实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思考和研究。所以研究教学策略是提高教学质量非常重要而教师往往容易忽略的环节。
二、课堂教学设计应把握的原则
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做到所传授的知识的正确性。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教学程序。思想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中,挖掘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寓教学之中,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原则。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具体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引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发挥主导作用。只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统一,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也要遵循这一原则,要在教师如何“教”和如何教导学生“学”两方面多下功夫,“为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师可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宜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诱发学生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
(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课堂教学设计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这一原则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在传授知识中,怎样结合实际?结合什么实际?二是在教学内容中,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中产生联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三是如何把教学内容中的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成为一种技能和本领?
(四)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原则。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是前人在实践中获得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成果。但前人的知识和理论并非是终极真理,也不可能是终极真理,也需要完善和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 中,要正确地处理和把握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延续,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统一。教师在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要勇于突破前人知识的禁区,要努力寻找产生创意的突破点,展开联想,运用发散思维,提出不同的见解;另外,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富有探索性、动态性和新颖性。
总之,课堂教学设计应做到:透、新、精、活。透,要求吃透教材,达到对整个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摸透情况,做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层次差异、个性特点和思想實际了解清楚。新,要求教学内容有新意,教学形式要新颖,教学过程有创新。精,要求对整个教学过程精心安排,花精力思考和研究教学策略;对教案要“精耕细作”,对板书设计要精益求精,运用多媒体精准熟练。活,要求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能激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诱活学生思考问题的因子,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在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中进行,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作者简介:朱聿迅(1988—)男,江苏苏州人,苏州百年职业学院工程技术系工程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