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汝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探析

2019-05-16朱法喜朱晓辉

神州·中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汝瓷传承创新

朱法喜 朱晓辉

摘要:汝窑,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瓷以其自然典雅的造型、温润如玉的气质、“雨过天晴云破处”梦幻般的釉色、特殊的烧造工艺,达到了历史上青瓷制作的顶峰,经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延续数千年直至今日,又重新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汝瓷的传承与发展。本文拟对汝瓷的发展现状做进一步的梳理,结合当今的社会状态进行综合分析,引发对汝瓷传承发展趋势的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汝瓷;传承;创新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汝瓷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孕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中,汝瓷带给人们的是幽静、典雅、含蓄的美感,散发着温文尔雅的儒家风范、超然脱俗的意境。汝瓷的出现凝结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粹,将自然粘土通过烧制转化成美轮美奂的陶瓷器物,是自然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是古典东方美学的代表。汝瓷烧制技艺在宋代达到了技术和艺术的高峰,它的艺术特征具体体现为釉色的含蓄典雅、造型的秀丽精巧和纹饰的严谨活泼。随着现代经济迅速发展,汝瓷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得到逐渐繁荣复苏,现代人们对汝瓷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日趋成为新的风尚。

汝窑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号称宋代名窑之首,烧造时间大致在北宋神宗到徽宗时。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说“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顾文荐《负喧杂录》、叶寘《坦斋笔衡》、陆游《老学庵笔记》均记载因为“定州白瓷器有芒”故“不入禁中,惟用汝器。”周辉《清波杂志》记:“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南宋)尤难得。”这些文献记载都涉及了汝窑烧制的大致时代。汝瓷在宋朝的五大名窑中处于魁首地位,其富有意蕴的天青色调有“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 妙,呈现出“似玉非玉而胜玉”的质感,其“土质细润,釉厚 而声如磬,色白而不刺目”,迎合了当时最高统治者宋徽宗赵佶信奉的道教主张的“天人合一”崇简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趣味。宋代汝瓷釉在配制釉料时“以玛瑙入釉”、其釉面通常呈现“青如天,面如玉,蟹爪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效果。汝瓷以其器型精致、呈天青釉色而 备受欢迎,然而,汝窑这块艺术瑰宝在宋金战火中遭到破坏,致使汝瓷烧制技术发生断代并失传800余年。据称,现今存世的宋代汝瓷真品只有不足百件,且多由海 外博物馆珍藏,故素有“家财万贯,不如拥有汝瓷一片”的说法.

汝瓷胎色如香灰,极细腻,骨坚壁薄,胎骨迎光可见微微红色。汝瓷满釉支烧,在盘、碗、瓶等的底部,可见细如胡麻的小支钉痕迹,五至七枚不等。汝瓷釉色以天青为主,还有天蓝、粉青、豆青、葱绿等色;釉有無纹、有纹之区分,纹可分牛毛、柳叶、鱼籽、蟹爪等。明曹昭《格古要论》中说:“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釉色晶莹滋润,如脂似玉。汝瓷以素面为主,少见纹饰,铭文有“奉华”、“蔡”两种。汝瓷器型种类不多,小器多而大器少,主要有盘、碗、盆、瓶、洗、尊、樽、碟、盏托、奁、胆瓶等等。

汝瓷釉色的形成离不开宋人高超的制瓷工艺,宋人将瓷土与釉料有机结合,通过温度的控制,把釉面的质感体现出来,创烧出具有玉或者说似玉效果的瓷器。一方面,汝瓷釉料含铁量适当,窑炉在火控上严格有序;另一方面,汝瓷的成色与原料的 配方、控制烧成的还原气氛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不难判断,汝瓷呈现出的釉色正是随着窑炉中气氛 变化而产生的一定变化,再经过最后的冷却定型,最终形成了其独有的青翠华滋的色泽。

汝瓷釉色的形成与汝瓷以玛瑙 为制釉原料必定有关系。汝州自古盛产玛瑙,《宋 史》中记载:“提辖京西阬冶王景文奏,汝州青岭镇界产玛瑙。宋代杜绾在《云林石谱》中有云:“汝州玛瑙石出沙土或水中,色多青白粉红莹彻,小有纹理如刷丝,其质颇大,堪治为盘盒酒器等,十余年来方用之。”这些文献不仅说明了汝州玛瑙资源丰富,且影响广泛。玛瑙入釉不仅使得御用汝瓷整体釉质更加亮丽、深沉、富于质感;而且通过 光的折射,更突显其独特的色泽。特别是南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中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 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这不仅进一步说明了汝瓷以玛瑙为釉料确有史实记载,更是反映出汝瓷在当时已经成为宫廷御用的稀有珍品,且宫廷挑选后剩下的才可在民间流传,说明了当时皇家地位的高贵以及对汝瓷不惜工本的推 崇与喜爱。也正是因为皇家的喜爱而促使汝瓷在生产中进行了大胆而富有创新的尝试,从而造就了别树一帜的汝瓷釉色之美,体现了宋人所追求的色彩中的理想境界,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审美情趣。

那么,宋代汝瓷为什么会得到统治阶级的钟爱呢?据南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烧青窑器。”从表面上看,似乎这就是汝瓷代替白瓷一举成名的最好解释,可是细细分析起来,却不难发现汝瓷的优长之处远非“无芒”而已。笔者通过查阅汝瓷相关文献资料以及亲身走进相关博物馆细细观察研究,找出一定的相关因素。

首先,我们要从宋代当时的社会状况分析。据历史资料记载,宋代在我国历史上历时相对短暂,国力衰弱。北宋时期,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封建上层阶级以及文人雅士渐趋崇文尚艺。尤其是在“程 朱理学”的影响下,封建文人多是追求简单质朴的风格和理学深奥神秘的哲理,在艺术上则喜欢苍 古静雅之趣。这种所谓的文人趣味也必然会在工艺美术领域有所反映。反映在宫廷士大夫所用的瓷器上,就是讲究细洁静穆、色调单纯、趣味高雅,即追求内在的韵味。而后来作为宫廷御用瓷器典范的 汝瓷便在这样一种社会思潮下应运而生。其次,宋代各大宗教思想各放异彩,禅宗思想影响深远。宋徽宗赵佶十分崇奉道教,在历史上也颇有名气。道学以“静为依归”崇尚自然平淡、含蓄质朴的审美观,凡事追求“返璞归真”、“师法自然”,史料中记载,宋徽宗作青词多种(青词,又称绿章,是 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一般为骈俪体,用红色颜料写在青藤纸上。要求形式工整和文字华丽),这不仅表明了青色在信奉道教者心中的地位之高,也展现了宋徽宗对于青色的偏好。汝瓷的釉色多为天青色,其传达出的静谧幽玄之感正中信道之人下怀,且汝瓷造型多小巧精美,纹饰简单开片细致,因而也得到了推崇和喜爱,作为宋代宫廷御用瓷器,汝瓷的制作工人大部分来自于全国的能工巧匠,他们不仅拥有精湛的制瓷技艺,而且熟练掌握着汝瓷的烧制过程中釉的还原机理,因而最终烧制出了一代名瓷。最后,“弃定用汝”虽然不是汝瓷得以被推崇的根本原因,但恰恰是“弃定用汝”直接成就了御用汝瓷看似有限却无限的价值意义。

当今社会,在文化推进下的汝瓷重新复兴,它不仅仅简单代表着自然美,其物性本身的品格蕴含着超然、平淡的气质。造型优美、薄胎厚釉、釉色温润、触手温良的特点使其成为时代的宠儿,并在中国陶瓷史上达到巅峰,正是集形、色、质、工艺全面理想为一身的巧合,相得益彰的协调令人油然而生“疏淡含精匀”的审美意趣。

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汝瓷在烧制技术、创新理念等方面不断继承发展,逐渐形成两大类别:仿古类和现代创新类。首先是仿古类现代汝瓷,仿古器物类汝瓷的出现并不十分复杂,古今仿古的最初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崇古的意趣,汝瓷仿古现象的兴起同样是源于人们对宋代汝瓷审美意蕴的追求。宋代汝瓷对后世的影响也主要体现为后代对它的繼承和模仿,为后世陶瓷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推动了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古人数百年来所积累的烧制经验和对气候、泥土以及时节的把握、对窑温精准的把控使得汝瓷釉色温润如玉、造型流畅优美,是后代有必要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仿古必须先识古、学古,首先要了解仿瓷窑的历史和审美价值所在,对原料、成形方法、窑炉结构的认识,还要掌握它的胎釉特征等,不仅求形、求色、还要求神。通过“仿古”来更好的了解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宋代的汝窑具有非常高的技术和制造水平,具有自身独特的、鲜明的审美特点。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示了一个质朴自然,以及深沉博大的 艺术世界,表现了宋代时代汝瓷特有的艺术风格,体现着中国特有的文化。因此,对汝窑艺术文化表现特性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能够让我们深刻了解到我国古代瓷器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对中国陶瓷艺术不断的丰富。想要更多的了解汝窑的魅力就一定要深入了解它的文化底蕴,探索它的每一个细节,不要轻易的去复制模仿它的技法,要抓住它的主要特征,多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实际当中。总之,必须要充分的借鉴和吸收民族文化精神本质,加上自己的独特想法,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和符合当代的艺术创怍。而现代创新类汝瓷,大致趋势在于:观念更新、工艺发展、材质多样、手法丰富,主要集中体现在当代陶艺家、学院派中。陶艺家以汝瓷为载体,把它作为艺术创作的煤介,加以表达情感与个性,反映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诉求。同时又融合多元文化,将传统与现代文化、东方与西方文化相融,创造新的形式和风格,形成具有新时代特点的青瓷艺术,为现代生活注入新的人文价值。

传承是一种延续方式,它使汝瓷文化走到今天,而创新是不竭动力。要让历经几千多年的汝瓷技术继续发扬光大,出路就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工艺和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方面,在现代汝瓷的仿古现象中,其釉色、装饰、器型方面都传承于古代各窑系先进技术和艺术风格,吸收古代诸名窑的特点加以模仿制作。但在原材料、工艺、技艺等方面都和古人有所不同,为了使胎体更薄更透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不断改良烧制技术、简化对窑炉温度的把控、研制开发更多种类釉料配方以及提升胎土的白度纯 度,寻找胎体内在组成、工艺技法与外在效果之间的关系,融合汝瓷特色优势开发新式釉色。另一方面,现代汝瓷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需要相当大的突破,不仅仅在装饰造型方面,还有在新的工艺条件下美学层面的创新,是对传统汝瓷艺术的突破和升华。现代汝瓷的创作往往是以汝瓷为媒介,充分探索汝瓷在纯审美形式创造上的各种可能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汝瓷的表现潜力,追求更大的精神性意义。同时拓展了汝瓷的语言、观念和形态,极大限度地表现创作者的情感,促进与社会现实、文化情境的相互融合,向不断变化的社会总体审美高度靠近。

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它具有群体认同、民族认同的极其重要的功能或价值。汝瓷经过历代制瓷人不断地开拓进取,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在中国陶瓷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部分,它以作品本身作为载体表现出来,逐渐演变成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资源,已然成为一种社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传统文化重新被人们认识。传统的汝瓷烧制技艺,从釉料的提炼选配,到最后的入窑烧制等一系列严格的工艺流程,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精神、美学、经济、社会等价值。为了进一步发挥其本身所蕴含的价值,稳定有序传承,推陈出新,进而服务社会、利益百姓。最终,切实地保护这项手工技艺,使其在活态生产中得以传承,是捍卫地方文化的文脉,是维护中国陶瓷文化的多样性。最重要的是传承上千年来留传下来手工技艺和手工生产方式。汝瓷至今仍然继续着祖辈分工细化的传统,配釉、拉坯、施釉、烧窑等等,专一化的制作把每一项工序都推向了极致,这也是汝瓷的特色,并自成体系。

全世界不足百件的传世汝瓷凸显了宋代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达,呈现出无与伦比的高雅艺术风格和文化特质。无论其釉色的温润柔美,还是其造型的典雅端庄等等,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汝瓷作为一代名瓷,要更好地融入到现代人们的生活之中。就必须要多层次发展,满足各消费阶层的需求。一方面大力发展高品质汝瓷艺术品,满足高艺术品质追求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拓宽汝瓷平民化发展之路,力求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在汝瓷的物性品格中找到传统人文精神的价值、市场主导下所缺失的部分,将汝瓷艺术与市场深入结合,让汝瓷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找到新的立足点。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忙碌的现代生活令人产生紧张、焦虑感,重新审视传统的精神文化变得非常重要。汝瓷中蕴含着平和、舒缓的人文气息,也符合了现代人的社会心理需求。同时在国家文化创新产业发展的推动下,汝瓷的文化历史价值将在未来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产生更大的作用。将汝瓷的人文精神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重新构建生活在市场经济下的精神世界,既是国家长远发展的目标,也是当下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2015

[2]吕品昌:《陶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汝瓷传承创新
当代汝瓷的美学特征及其创新设计
浅谈汝瓷艺术创作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