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交往路径研究

2019-05-16叶瑞庭

决策探索 2019年8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情境

叶瑞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推广,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情感交流。审美交往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情感性交往,能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独特的活力和魅力。本文以交往和审美交往为切入点,运用相关教育原理和交往理论,深层次分析了审美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指出两者内在的一致性,并试图从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等多个角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针对性地提出审美交往的建议和现实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交往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交往

“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之基。”从一定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方式。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出于共同活动的需要,双方相互接触过程中会产生更为复杂和多方面的情感交往。在提高双方的认知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这一共同需求下,要求教师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为依据,与学生沟通交流、双向互动,达到思想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基于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交往主要指教育者以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为内容,运用自身人格魅力,与受教育者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交融,引发思想共鸣,培养其个性、品质和内涵,促进其思想行为的自我觉醒和精神灵魂的自由解放,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践活动。

(二)审美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一致性

首先,审美交往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一方面,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和引导学生,运用和体现美的规律,以达到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开放自我”,从以往的被动地位中解放出来,发挥能动性,将审美认识转化为审美交往行为,提升审美境界的精神涵养,追求生命的自由,熏陶人生。其次,审美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互动的特殊形式。教育者将社会教育的要求与内容传授给学生,后者需要将教育效果反馈给教育者,只有在这样一种良性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双方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产生心灵的震撼。教育者需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其双向互动、沟通包容的基础上,用审美人格浸润生命,感悟自由的灵魂。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审美交往欠缺的主要表现

(一)审美交往的主体意识不强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交往对象,在交往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首先,教师在审美交往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整个审美交往过程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引导者,决定着审美交往的内容、方式、手段等;其次,在审美交往过程中,大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互动交流,并能够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根据自我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确定学习目标、选用学习方法。而现实中,在审美交往时,学生的主体作用常常被弱化甚至忽略,教师仍然处于“话语霸权”的地位,掌控着整个交往过程。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取、方式手段的运用上,完全依据教学任务的要求或个人的喜好。

(二)审美交往的过程难以把握

审美交往是一种精神上的情感交往,由于其性质的特殊性,其过程难以把握和估量。首先,审美交往的情感性。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一样,审美交往同样包括四个方面,即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但有所不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审美交往的内容和方法更加强调情感性,教师和学生双方愉悦的情感交流是审美交往区别于一般交往的根本标志。其次,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操作方面,很难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审美交往行为确定一个量化的标准,无法准确判断双方的交往是否达到审美交往的高度。总的来说,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交往具有情感性,使得其過程难以量化,也给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交往来带了更大的挑战。

(三)审美交往的环境有待优化

课堂教学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同样也是实现审美交往的最主要场所。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多数学习采用“秧田型”空间布局,相比于圆形、马蹄形的空间布局,“秧田型”有明显的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限制了师生、生生之间充分的互动交流。其次,当前学校教育中仍然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定位,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不利于构建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不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最后,由于利益的驱动,媒介环境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诱惑和冲击,在自媒体中,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妄图采用庸俗、恶搞的方式博人眼球、自我推销,这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人们的审美观念、拉低了人们的欣赏水平。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审美交往的相关建议

(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层面

1.提升语言修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语言交流是一种主体间开放的、自由的、和谐的精神思维交流和经验共享。巴赫金认为“话语”是审美交往形式的“材料”。语言作为一门艺术,作为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最重要介体,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审美交往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形式提升语言修养,除了讲课以外,还可以通过谈心、辩论、报告等方式。互动中,需要教师以诗意化的、生动、准确、流畅、亲切、诚恳的语言阐明真理,创建出和谐、温馨的交流氛围,打动人的心弦,触发人的心灵,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倾听受教育者的心声,彼此交换意见,实现价值共享、经验共享和审美共享,激起情感的波澜。“言传”是“身教”的基础条件,在实践中,教育者必须首先提升语言修养,将“言传”与“身教”转化为无形的教育力量,身体力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2.树立主体观念。在实现审美交往时,受教育者树立审美主体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树立平等观念。在审美交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转变为“我一你”的关系,而非“我一他”的关系。在“我一你”的关系中,双方都是独特的个体,共同参与、互为伙伴,不存在主动与被动、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其次,树立欣赏观念。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个性,两者需要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包容、相互认同、相互接纳、相互欣赏,学生应学会扬长避短,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最后,树立共享观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交往注重双方的精神情感交流,学生不仅要主动储存知识,而且要学会与教育者共享人生的经验、共享生命的价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摆脱学分和教材知识的束缚,激发对学习的激情,从他律走向自律,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充满对将来无限的美好向往。

(二)教育环境层面

1.创设审美情境。首先,情景化的情境设计。教师在设计审美情境时,必须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情感资源,将真理性与艺术性相结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以学生的审美交往需求为出发点,创设出“求真”“向善”“达美”的审美情景。其次,情境化说理。教师通过类比的方式,将学生放置于已经设置好的情境中,与学生进行语言的沟通交流,鼓励其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激起思想的共鸣,碰撞真理的火花,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教育、自主创新和自主反省。情境化说理注重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教育他人的人,充分重视学生的价值选择权,留给其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教师作为创建审美交往情境的引导者,必须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情境化说理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语言与艺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情境与价值的统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加了彼此的审美情趣。

2.优化人际环境。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审美交往的人际环境主要是指“在和谐人际关系的背景下,人的品质、人性美的内涵,包括内在的理想、智慧、技能、意志,外在的形象、行为习惯等”。首先,课堂环境的优化。课堂作为师生双方交往的主要场所,课堂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交往效果。相比于“秧田型”的课堂形态,马蹄形、半圆形等课堂形态能够多角度满足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需求,有助于增强师生之间审美交往的现实性。优化课堂环境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关心、爱护、尊重学生,而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待人真诚,学会团结、友爱、互助,彼此能够融洽相处。

3.校园环境的优化。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可见学校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是极其大的。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观念、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对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交往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校园环境的优化主要体现在构建和谐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上,一方面,和谐的自然环境作为一种隐形的教育资源,在一定意义上,比课堂教育更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创造;另一方面,健康的人文环境主要表现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如校园历史传统、校训校风等,教育者需要从学生的审美交往需求出发,鼓励其全面发展,为其提供审美交往的平台,不断提升自我审美修养。

一言以蔽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審美交往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更高层次的交往,需要不断探寻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力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关系成为撼动人心的力量,最终达到“美美与共”。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情境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不同情境中的水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