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19-05-16李朝莉

中文信息 2019年5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李朝莉

摘 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传承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文物、典籍等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也有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俗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

关键词:非物质 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5-0-01

栖霞地处胶东半岛腹地,因以“五更平明,海日东升,照耀城头,霞光万道”而得名。这里是中国道教文化产生的重要源头,丘处机的修道之所太虚宫至今依然香火缭绕;抗战时期这里更是涌现出了众多的革命先烈,闻名全国的胶东抗日烈士陵园--英灵山烈士陵园就坐落在这里。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在这里留下了牟氏庄园等一批文物,同时也孕育出了胶东大鼓、八卦鼓舞、丘处机传说、烟台剪纸等一批富有浓郁胶东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民智慧的结晶,是栖霞历史文化的生动写照和延续,充分体现了栖霞人民的创造力、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是经济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但是,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各种外来文化严重冲击着我国本土传统文化;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传统文化意识却日渐薄弱……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很多優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渐趋消亡。在新时期,必须挖掘利用好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区域特色文化,才能更好地开展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一、抢救性保护

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方针,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保护和传承工作,积极鼓励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认真做好民间文化传承老艺人的抢救性保护工作,使优秀传统文化留得下、保得住、传得开,避免“人亡艺绝”、“艺随人亡”。

2006年,栖霞市文化馆组织专业音乐老师深入乡村一线采访胶东大鼓艺人,历时两个多月,记录唱词,录制音频。共整理唱词136页,录音12小时。2009年,又对《栖霞民歌》做了深刻调研,采访了“歌篓子”百岁歌王姜玉敏,整理出歌谱30余页,录制音频4小时。近年来,随着老艺人们先后去世,这些资料更加弥足珍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价值。

二、生产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山东省文化厅2011年、2012年先后下发了《山东省文化厅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山东省文化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根据文件精神,栖霞市文化馆积极行动,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棒槌花边技艺》项目保护单位烟台金永服饰有限公司联合展开项目的保护工作。

烟台金永服饰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11月,有员工110人,厂区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年生产能力460万元。企业掌握棒槌花边技艺较为完整的原始资料,有专人负责设计、生产、传承棒槌花边技艺。近年来,公司对原有图纸进行整理、归纳,并搜集创新的图纸。现有棒槌花边图纸资料2600多份。建立了100平方米的棒槌花边样品展室,将棒槌花边样品进行直观展示,加强对棒槌花边的宣传。同时,公司注重新产品的创新及开发。先后创新了“12生肖”、“小天使”、“福字”、工艺挂件;创新了花边围巾、花边衣服等产品。公司安排传承人及得力人员积极参加市级、省级相关的展销宣传活动,并制定完善的推销方案,以推进生产的连续性,扩大市场销售份额。2017年,烟台金永服饰有限公司被批准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三、数字化保护

数字化技术是一种信息处理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一种实践。

在县域条件下,我们以文化馆的人员为主力,和乡镇文化站一对一,同时聘请老干部、学者,并发动全市人民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保护工作,编辑了适合本地调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统一设计调查表格、田野笔记等资料,各司其职,分工合作。通过几年来的深入调查,共普查到1100多条资源线索,筛选出862个保护项目,投入资金10多万元,征集实物200多件,建起了栖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室、栖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源数据库,建立档案49卷。对项目的图片、音频、文档资料等都做了数字化保护。

2017年,栖霞市文化馆协同栖霞金瓜子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对我市胶东大鼓项目进行了数字化保护。共组织了张福成、马县若、王进宝等6位胶东大鼓传承人,演唱了《劈老头》、《吕洞宾戏牡丹》、《蒸年糕》、《群女会》等14个胶东大鼓曲目,用摄像机真实记录了艺人们的精彩演唱。并把这些曲目以文字及数字化形式记录了下来,所有资料整理存档。

四、活态传承和保护,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存在于文件柜里、书籍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死的,可以保存却难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鲜活于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里,才能真正得到“活态”的传承和保护。如胶东地区有“清明燕,端午蛋,正月十五捏豆面”的习俗,可是节日过后,我们却不免有些怅然:除了吃喝,我们自觉地传承下来、身体力行的传统习俗实在少得可怜。如今的人们,尤其是生活在都市中的年轻人,恐怕很少有人会蒸制清明燕、包粽子和捏豆面灯了。其实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得到“活态”的传承和保护,做起来并不一定很难——春节,亲手写一副春联或者剪几张窗花;元宵节,和孩子们一起捏制豆面灯,让孩子们提着灯笼追逐;端午节,一家人在一起学着动手包包粽子;重阳节,陪老人登高望远……只有公众自觉自愿地身体力行、用心体会,中华几千年灿烂的文化传统,才能以生动鲜活的形态代代传承下去。

五、免费培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走进人们的生活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扎根于亿万人民的生活中。如果想要让传统文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大众接受。2008年6月,栖霞市文化馆申报的《八卦鼓舞》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当时的八卦鼓舞只存在于栖霞市庙后镇上林家村,传承人也仅有十几人。近年来,栖霞市文化馆通过在电视台打广告,免费招收八卦鼓舞学员,培养了一支200人的队伍。现在,栖霞已经有四支八卦鼓舞表演队,在烟台市范围内多次参加各种演出活动,2008年还参加了山東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有很大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非遗进校园”是近年来的一项国家战略,是关系到民族文化传承,国家文化安全保障的大问题,也是积极探索学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有机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

2017年11月1日,栖霞市文化馆和栖霞市实验中学共同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在实验中学礼堂举行。此次“非遗进校园”活动,选择了我市《螳螂拳》、《烟台剪纸》等5个非遗项目,邀请了7位非遗传承人,每周三下午校本课进行非遗培训、传承。通过非遗传承人和学校师生互动交流,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使学生近距离体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激发广大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年轻一代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六、利用多种渠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今,我们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应当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进行宣传,让人们有更多机会亲近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可以通过拍摄纪录片、宣传片等,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宣传和介绍当地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举办一些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动。如2012年4月29日至5月3日,在栖霞市牟氏庄园举办了首届胶东民俗文化山会。节会第一天,就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5000多人。在民俗山会上,人们不仅观赏了八卦鼓舞、海阳大秧歌,还近距离接触到了胶东泥塑、烟台剪纸、葫芦雕刻技艺等胶东地区各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场演示,同时还可以买到正宗的胶东民俗特色产品。在这场以民俗为特色的山会上,胶东地区的传统民俗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牟氏庄园汇聚一堂,为人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和平台。

一捧面粉,可以做出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一张红纸,可以剪出世间万物人生百态;一段舞蹈,可以舞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它的传承和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人们携起手来,精心呵护、传承发展。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