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外语能力建设的现状和问题研究

2019-05-16郭晨霞

青年时代 2019年8期
关键词:现状问题

郭晨霞

摘 要:“一带一路”视域下,语言互通是沿线不同国家和民族交往、沟通、合作的前提。对地处“一带一路”黄金段的甘肃省而言即是机遇又是挑战,而外语语种设置单一、复合型外语人才缺乏、通识教育力度不够是语言互通的主要制约因素,外语能力建设转型成为我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迫在眉睫的问题。

关键词:外语能力;现状;问题

一、引言

国家语言能力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基本保障,而国家外语能力更是国家战略能力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甘肃省地处丝绸之路的“黄金段”,其多个地方也是丝路重镇,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甘肃也站在了对外交流的前沿。然而,我们在语种选择、语种数量和布局上存在着很多不足,造成了许多非通用语种人才的缺乏,没有防范、规避和保障丝路安全建设的能力。习近平主席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指出互联互通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丝绸之路就是我们的祖先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许多互联互通的奇迹一个典范。而基础设施的互通离不开语言互通,语言互通是人与人理解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了人的沟通,政府间的沟通也无法实现,更谈不上民心相通。因此,加强外语能力建设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甘肃省外语能力建设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一)现状调查

外语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外语需求分析的调查,需根据需求对象和属性, 外语需求可分为战略需求和现实需求,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两大类型。基于沈骑教授对外语需求的分类和本次调查的特点以及客观局限性,我们将调查对象分为三类:市民、高校学生和企事业员工,战略需求的重点调查对象是军队,但因客观原因没有对其进行调查和分析。在对兰州市和天水市超过300人的受访者中,60%以上的市民表示外语,主要是英语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用到,特别是网上购物、游戏、观看英语新闻、求职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英语。但是我们的调查也发现,很多市民只是关注自己,对国家外语需求领域不是很清楚。高校学生主要来自于西北师大和天水师范学院,80%的受访者认为外语很重要,因为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求职和考研,所提到的外语也只是英语。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天水师范学院的外语学院目前只有一个专业即英语,所以有些学生也提到对一些小语种的兴趣,但是學习资源严重缺乏。在与外语学院院长的访谈中,李旭明院长也非常遗憾地表示,多年来我们申请的日语专业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以致于现在外语语种设置单一。企业职工的受访者主要来自天水海林轴承厂和华天电子,因为受访者较少,调查的主要方式是微信访谈。笔者从访谈中了解到他们中80%的员工非常希望能通过一些途径提升自己的外语能力。

同时,根据笔者对甘肃省兰州市八所高校的调查,目前甘肃省开设的外语语种主要有八种:英语、俄语、日语、阿拉伯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详细情况见下表:

甘肃省这八所高校共开设七种语种,沿线国家的小语种没有开设,有些院校只开设一门外语英语,这种语言格局显然缺乏规划,其前景令人担忧。

此外,笔者对天水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结果也不尽人意,下表是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大学生经常有机会或 主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不到5%,一半以上的学生从未有过跨文化文化交际的经历。

(二) 现状分析

1.外语资源种类单一

“一带一路”沿线语言多元化格局下,我们国家必须重视建设多元化的国家外语资源种类。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甘肃省共有高校49所,目前甘肃高校外语语种和教学单一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很多高校的外语专业仅开设英语、日语、俄语等通用性语种专业,甚至一些学校由于外语政策、师资限制就开只开设英语,从对甘肃省八所高校的调查情况来看,非通用语种即小语种就根本没有涉及。这种局面与“一带一路”的战略思想是有很大差距的。我国外语教育的规模虽然庞大,但是大多院校开设的都是通用语种,而“一带一路”沿线涉及到的国家和地区相当广泛,语言文化状况也千差万别,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一方面不能盲目地开设小语种,一方面应该展开积极的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建设和开设小语种的问题。

2.社会对外语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本次访谈中,笔者也听到一些受访者的抱怨,认为国家过分重视英语,学生花费英语学习的时间太多等。近年来,社会公众对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存在一些非理性的认识,认为学外语无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用不到,又不打算出国或在外企工作是“英语无用论”的主要原因。那笔者想问:如果只是满足温饱和日常生活需要,那小学三年级以下的语文和数学知识就够了,音乐、美术是不是就更不需要了?2013年北京市曾在征求意见稿中拟将英语分值由150分降至100分,引起教育界和外语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国务院一锤定音: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并加强外语测评能力体系建设。随后北京外国语大学推出英语沟通能力认证体系,旨在为国家选拔急需的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也使我们的外语教育目的观转型升级,”外语降论逐渐被化解。

3.仅重视外语的”工具性“远远不够

无论是在调查访谈,还是文献资料的检索中,笔者发现,80%的受访者和学者都认为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即学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能交流就可以了,其结果是我们在大型的国际学术交流或贸易洽谈会上出现了一才难求的局面。“一带一路”必然会带动我省与沿线国家的双向文化交流,这些交流包括贸易、基建和投资诸多方面,而不仅仅是语言交流。因此,我们一方面不仅要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显现语言的工具性,更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外语教学中国家区域知识教学,一方面要精通沿线某一国家的语言和当地文化,另一方面还应聚焦于培养专攻某一问题领域的专家。因此,外语学科需要研究外语能力和其他专业能力结合的问题,通过实习实训等途径探索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外语能力建设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一) 服务“一带一路”,设置对口的多元外语语种

王文斌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的演讲中从多个角度论述了我国外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国内基础外语教育地位不高。王教授把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比喻为横坐标轴上的前后两点,以此表明它们的地位应当是平等的,且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应做到紧密衔接。其次,部分英语专业学生语言能力堪忧。通过几个实例,王教授幽默生动地为我们指出一些英语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有待提高,并指出母语基础对于外语学习很重要。第三,我国外语学科不成熟,学科分类不科学,且外语学科内部壁垒明显。以上问题值得教育界同仁思考和反省。

甘肃省处在“一带一路”的黄金大道,我们应根据我们的区域交通、经贸、旅游等实际需求,开设多元外语语种。比如在16年7月兰州与沿线的16个国家举办了企业对接洽谈会,并与沿线16个国家开展了实质性产能合作,为西部省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金贸和产能合作搭建了共享平台。这16个国家包括津巴布韦、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阿富汗等。“一带一路”建设可以用英语等作为通用语,但这种通用语只能达意通识通事,却难以表情,通心。如果想表情通心,得用本区域各国各族人民自己使用的语言。据统计,甘肃省上半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高于整体。同时,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继续推进,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的需求量日益扩大,复合型人才正是企业所急切需要的。高校作为外语人才培养主要基地,我们应在充分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增设非通用语选修课程,逐步形成多元外语教育格局,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用得上的外语人才。

(二)统一外语规划,积极配合国家走出去的战略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李宇明指出全世界共有语言五六千种,而目前介绍到我国的有百余种,其中我们所开设的外语课程有五六十种,但是经常使用的只有十几种。国家的安全和发展离不开非通用语种,而非通用语种人才却是稀缺的。中国的外文杂志非常有限,很多有价值的文献没有人能翻译,优秀中国文化的外语翻译更是少之又少,质量也参差不齐,这与国家走出去的战略不相符合。 9· 11 之前美国学校主要开设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拉丁语等一些欧洲语种, 而对于涉及美国国家安全的一些语言并未引起相关重视。9.11之后,美国多项政策都要求外语教育从幼儿园一直延伸到中学、大学、研究生教育和成人终身教育。其外语政策从国家安全目标出发的规划非常明显。美国的外语教育政策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应该有统一的外语规划部门,分析中国外语国情,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出发,通过多种多样的培养方式,例如开设战略语言课程、“订单式”招生计划等,有效储备外语资源。

(三)提高个体语言能力,加快培养能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多语人才

“一带一路”需要跨文化人才支撑,在外语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融入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和技巧,进行中外文化对比,使大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并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技能。目前高校外语教学中老师开始有意识融入 一 些跨文化交际知识,但主要是英语国家特别是英美国家的文化。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一些非通用语国家的文化也可以融合在教学中,为学生学习沿线国家的语言做好铺垫。魏晖在谈及语言互通问题时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选择沿线国家比较常用的一种或多种国际通用语作为主要交际语,(二)推行沿线国家比较认可的一种或多种语言作为主要交际语(四)提升机器语言能力。

四、结语

在国人正为“外语热”争议不断时,2013年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问世的“一带一路”倡议使全社会再次聚焦于我国的外语教育以及外语能力建设转型。“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区域广阔,辐射到了我国18个省,市和自治區,跨文化交流势在必行,平等对话开始于语言互通。“一带一路”建设中,“中方需要的是非通用语人才,外方需要的是汉语人才。”外语应该紧跟甚至走在国家行走的前列,语言怎样才能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互通呢?这将注定是一件需要我们付出代价的事情。笔者在北师大图书馆问旁边一位学生关于上网的事情,她尴尬地摇着头用中文说:“我不是中国人,听不懂你的意思!”长相看起来如此相似的我们,因为语言的距离,突然觉得我们彼此就在千里之外。不要说精通某一个领域,要达到日常交流的目的也不容易。王文斌教授以国内一些高校为例,指出国内高校盲目开设小语种课程的现象,导致一些小语种学生的数量超出实际需求,以此引出国家语言政策与规划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郝成淼.我国外语教育的转型升级与政策重构[J],教学与管理,2017,(25).

[2]李宇明.中国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J].外国语.2010,(4).

[3]沈骑.“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的战略转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10).

[4]魏晖.“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4).

[5]文秋芳.国家外语能力现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猜你喜欢

现状问题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