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校园暴力原因分析及其防治体系研究

2019-05-16蓝美新

中文信息 2019年5期
关键词:发生原因

摘 要: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国家层面也加大了对中职教育的政策引导、制度建设以及资金投入力度,旨在为我国各领域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各中职学校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大青少年的健康、快乐成长,同时也是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立足于我国中职学校的发展实况,探讨了其校园暴力事件的产生原因,并就如何降低这一不良现象的发生概率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可以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园暴力事件 发生原因 防治体系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5-0-02

引言

中职生正处于性格养成与品质提升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思想观念完善的重要阶段,但是因为青春期的到来,他们极易表现出叛逆甚至于极端的思想,并且在各种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下,很难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进而引发各类型校园暴力事件的出现,严重威胁了校园安全与社会稳定。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主体开始关注中职院校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以及防治策略,这也是助推中职院校育人价值实现的必要举措。基于此,立足于我国中职学校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实况,探讨其出现的原因以及防治策略,有着较高的现实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校园暴力概述

近些年来,各种类型的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在校园暴力乌云的笼罩下,广大师生的切身权利以及人身财产安全很难得到有效地保障。具体来说,施暴者借助于口头的恐吓、辱骂,或者是具体行动上的攻击等形式,对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或者是在校老师,进行生理与心理上的损害,严重的甚至还会引发相关主体的抑郁症、精神疾病、自杀事件[1]。实践证明,校园暴力事件大多为突发性事件,即施暴人主观冲动之下所采取的一定行为。究其原因,则在于这一年龄段青少年所具有的情绪波动大且不稳定的特点,他们极易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同他人产生冲突,并且渴望在实施暴力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满足与快乐。

通过对多起中职校园暴力事件的研究,我们发现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类型。首先就是因为学生之间的个体矛盾,或者是学生与老师间的关系问题,进而出现的打击报复式的暴力行为,这是一种常见于中职院校的暴力类型。其次,许多容易被教育教学工作者忽视的弱势学生,可能因为自身相貌、家庭、性格或者是其他层面的缺陷,很难融入到班级或者是校园大环境之中,因而也极易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最后,许多学生受到腐朽、落后文化的影响,存在着在社会上拉帮结派、聚众斗殴的现象,并且形成了具有一定势力的社会团体。在此基础上,他们往往采用勒索、恐吓在校学生的方法,获得一定的物质财富或者是心里满足感。

通过上述研究分析结果,我们可以明显的感知到校园暴力事件对广大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不利影响,以及对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构建目标的制约。特别是基于素质教育的时代大背景,如果不從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多个层面对中职生这一群体进行科学的引导与有效的指导,那么极易使其在校园暴力背景下滋生各种不良思想,进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如何有效防治这一群体的校园暴力行为,这是本文理论研究的重点所在。

二、中职学校校园暴力的形成原因

1.学生个体因素

相较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职业学校学生来源较为广泛且文化课程成绩较差,同时也并不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因而其自身本来就存在一种自卑的情感,他们不愿意甚至排斥同其他中学的学生交往,长此以来容易形成孤僻、古怪的性格[2]。再加上中职生正处于情绪波动较大且不稳定的青春期,他们强烈需要脱离父母或者是老师等主体的管控,但同时也十分渴望这些群体对其的认可与关注,因而极易因一些生活、学习中的小事而同他人发生冲突,这就给校园暴力事件的出现埋下了种子。

2.学生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中职院校学生思想观念形成以及具体行为开展的指导所在,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三观,使其具备较高的法治意识与人文素养。但现实情况在于,我国大多数中职院校学生的家长都存在着教育不当的问题,他们很难给子女提供正确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指导。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父母自身的文化程度与综合素质不高,很难在子女的价值观形成以及思想品德提升层面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另一方面,现代家庭教育过程中过分溺爱或者是极端放任的现象十分常见。因而大多数青少年并不具备较高的纪律意识与法治意识,也容易在处理人应际交往关系过程中应用不良的方式或者是思维模式。除此之外,许多父母在实际生活、工作过程中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具体思路,往往未能做到平和、稳定,这就给子女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中职学校因素

就中职院校的育人模式来看,大多数学生在升学层面比较轻松,但在就业过程中却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这就在无形之中提升了其思想层面的紧张感。除此之外,许多中职学校在学生管理层面未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学且强有力的管理机制,往往将其工作开展重心局限于学生的就业率层面,未能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以及心理问题疏导工作,这对于学习成绩较差或者是存在其他问题的学生来说,就很难较为积极、主动、热情的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来,久而久之甚至会出现厌学情绪[3]。更有甚者,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存在着变相体罚或者是言语冒犯的现象,这就使得许多学生不能较好的处理人际间的关系,甚至会外出结交社会上的不良青年,为其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埋下较大的隐患。

4.社会环境因素

现阶段,基于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大背景,青少年接触信息的途径日加多元化,因而也极易受到外界腐朽、落后思潮以及文化的侵蚀。特别是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使得许多学生开始重视金钱与权力,反而忽视了最为基础的社会道德观念,出现了许多不良习惯与错误思想。除此之外,许多中职院校的学生存在着沉迷于网络的问题,而陷入网络游戏所造成的情绪暴力化与极端化,极易使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校园暴力防治体系建设策略

1.加大思想层面教育力度

基于应试教育的时代大背景,许多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以及行政人员将其工作开展重心置于对学生专业技术以及文化成绩的培育,反而忽视了最为基础德育以及法制教育。基于此,各院校应当加大对这一群体的思想教育力度,可以借助于心理驿站、班主任信箱等平台,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发展动向,进而更有针对性的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专业技能培育与思想道德指引的有机统一[4]。

2.重视青少年法制建设

实践表明,现阶段之所以各类型的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很大程度上在于缺乏完善、科学且强有力的管控机制。基于此,国家立法部门必须牢牢把握我国职业教育的开展实况,借鉴西方各国就校园暴力事件的立法模式以及判决标准,并且加大同各中职院校的合作育人力度,定期开展如公安部进校园、法制宣传讲座等活动,确保中职生可以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为其成长与发展指明前行的道路。

3.全面优化校园环境

各地的公安部门应当加大对校园暴力问题的关注与行动力度,定期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清查与治安管理,特别是针对网吧、舞厅等娱乐场所,必须加大对其的治理力度,从而为广大师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5]。除此之外,还需要在各所院校外设置专门的治安管理亭,采用警力轮流分配与灵活布置的方式,尽可能降低校园周边发生暴力事件的概率。

4.充分發挥媒体引导作用

现阶段,基于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大背景,青少年接受信息的途径日趋多样化,因而其个人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具体行为的实施也深受各种外部要素影响。基于此,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对各种文化传播途径的审查与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其中的违法犯罪要素,从源头处管控不良的思想。另一方面,媒体必须充分彰显自身的社会责任,借助于公益广告、专题节目等形式,向社会大众做有关预防校园暴力的宣传教育,从而提升社会不同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起良好的思想引导氛围。

5.家校协同共管共育

家庭与学校是中职生成长的关键场所,因而也是对这一群体教育工作开展的重点所在。基于此,一方面广大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使其可以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妥善处理人际间交往的问题和矛盾,避免陷入自我封闭的恶性循环之中。除此之外,家长应当定期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其在某一阶段的心理动向以及情感需求,并对其做出妥善的排解与疏导[6]。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当加大同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力度,及时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或者是获取学生近况,从而在家校之间建立起信息互动的有效机制,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生正处于性格养成与品质提升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其思想观念完善的重要阶段,因而极易引发各类型校园暴力事件的出现,严重威胁了校园安全与社会稳定。基于此,有关主体应当从加大思想层面教育力度、重视青少年法制建设、全面优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媒体引导作用以及家校协同共管共育等层面入手,最终构建起多位一体的校园暴力防治机制,助力这一群体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靳高风,李易尚.中美校园暴力袭击犯罪比较研究——基于94起典型案件的调查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6):1-18.

[2]陈伟,熊波.校园暴力低龄化防控的刑法学省思——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为切入点[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6(05):93-101.

[3]陆士桢,刘宇飞.我国未成年人校园暴力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7(03):100-104.

[4]王思敬.校园暴力问题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以2015年八大恶性校园暴力事件为例[J].公安教育,2017(02):43-46.

[5]宋雁慧.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校园暴力防治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6(01):26-33.

[6]姚建龙.防治学生欺凌的中国路径:对近期治理校园欺凌政策之评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6(01):19-25.

作者简介:蓝美新(1973.10-),女,广西大化人,瑶族,讲师,现任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财经商务教学部专任英语教师。

猜你喜欢

发生原因
葡萄白粉病在吐鲁番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
再次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探讨
巨大胎儿发生的原因及分娩分析
开腹结肠癌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