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TCM和CVM方法的生态科普旅游资源价值评估
——以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为例

2019-05-16

社会科学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遗产地喀斯特漓江

陈 炜

(南宁师范大学 旅游与文化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引言

生态科普旅游是把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结合起来的旅游形式,让公众在旅游过程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接受关于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维护生态环境的科学方法,实现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桂林是我国最为知名的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由于其独特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喀斯特峡谷、丛丘谷地、岭丘谷地、缓丘平原等地貌类型和岩溶生态系统,以及丰富地下河、溶洞、象形山石等景观资源,被认为是世界塔状喀斯特(峰林)的“模式地”,具有显著的生态科普价值。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以其千姿百态、雄奇壮丽的自然风貌,成为开发生态科普旅游的宝贵资源。然而在当前我国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中,过度追求经济价值而忽视遗产其他价值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威胁到遗产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因此,桂林喀斯特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开发中。

如何界定生态科普旅游资源丰富的价值体系,使人们明确经济价值并非其唯一价值,应注重对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为当前促进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学术界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评估已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方法也呈现多样化,但对于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资源的定量研究则较为少见,对生态科普旅游资源价值的货币化评估研究更是罕见。鉴于此,文章界定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资源价值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旅行费用法(TCM)和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其生态科普旅游资源价值进行评估,以期为规范生态科普旅游开发行为,实现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提供参考借鉴。

1.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资源概况

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位于广西北部,具体包括葡萄峰林片区(N24°55'24",E110°21'16")和漓江峰丛片区(N25°00'08",E110°27'32"),分别位于桂林阳朔县和漓江景区地带,在常年的地质作用下,形成了包括孔隙水和喀斯特水共同构成的南北走向的喀斯特水文系统;又因所处纬度较低,形成了水量充沛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桂林独特的地质地貌、怡人的气候条件、系统的水文基础、多样的动植物种群共同构成桂林喀斯特自然遗产地丰富多彩的生态科普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建设的基础,为能更科学合理地对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开展旅游开发,需充分了解其所拥有的生态科普旅游资源,明确所具备的价值。为此,文章对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资源进行了整理(见表1)。

表1 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资源简表①

如表1所示,得知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共拥有182 项生态科普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生态科普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科普旅游资源2 个大类,及6 亚类、20 种基本类型,其中,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峰丛喀斯特、峰林喀斯特、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坡立谷平原、峰林平原、峡谷等组合而成的纯碳酸盐岩全喀斯特地貌,以及由丛丘谷地、岭丘谷地、缓丘平原等组成的不纯碳酸盐岩半喀斯特地貌,共98 项,所占数量比重达53.85%;其次为遗址遗迹类和历史文化类,分别为18.68%和20.88%。可见,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类型多样,是实施旅游开发的理想资源。

2.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资源价值体系

关于旅游资源价值问题的探讨,学术界早已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郭剑英(2004)将旅游资源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而直接使用价值包括旅游价值、历史文化教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1]李丰生(2005)把旅游资源经济价值划分为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其划分依据为是否被旅游者所使用[2]李向明(2006)认为旅游资源价值可分为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选择价值、遗传价值、存在价值)[3]

文章借鉴学术界现有关于旅游资源价值体系研究成果,及结合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资源特征,对其价值进行分类(见图1)。

通过分析可知,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资源价值由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构成。使用价值体现为能直接或间接满足旅游者消费需求,使旅游者通过亲身参与生态科普旅游从中获得体验。桂林喀斯特地貌是世界自然遗产,生态科普旅游最佳之地,其使用价值包括旅游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品牌价值、生态科普价值等,旅游开发者可有针对性地根据游客的需求,选择其中的资源价值进行开发,能较大程度上提高生态科普旅游开发的科学性和经济性。非使用价值是指生态科普旅游资源中,人们暂时没有使用到的价值,但却可以留存下来可供未来和子孙后代使用的功能和效用,主要包括选择价值(未来选择使用资源所需付出费用)、遗产价值(留存资源而需付出费用)和存在价值(保护资源所需付出费用),随着人们生态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开发者,不仅会考虑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即时经济效益,而更多的是侧重思考资源未来的价值,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桂林喀斯特世界遗产地,促进生态科普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图1 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资源价值体系构成图

3.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方法

一般而言,流通于市场的商品才具有价格,可用货币的形式衡量其经济价值的大小,而生态科普旅游资源属于非市场商品,不具有价格,因此很难运用经济学的方法来评价其经济价值。但纵观学术界,为能较为明确地衡量环境方面的经济价值,早已有专家学者们借鉴经济学原理对不具有市场价格的环境问题开展了价值评价。有鉴于此,文章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将其方法运用到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

生态科普旅游资源使用价值的评估方法。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资源的使用价值较为丰富,但由于评估方法的使用限制和资料获取的不完整,文章只对其使用价值中的旅游价值进行评估,应用最为广泛的旅行费用法(TCM)对其开展评估。旅行费用法(TCM)一般用于评估无价格商品效益,常用于评估那些没有市场价格的自然景点或游憩环境的旅游价值,即应用游客到达旅游目的地所有花费来表征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支付的价格,以此评估该旅游地的价值[4]。

生态科普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的评估方法。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资源因其独特的地貌特性受到人们的喜爱与保护,但如何识别人们并非是为了旅游目的而同样感受与体验特色鲜明的地貌风景,这便需通过陈述偏好与态度的评估方法进行衡量资源价值的大小。因此,文章采用条件价值法(CVM)对生态科普旅游资源的非使用价值进行评估,该方法是一种典型的陈述偏好的评估方法,是在假想市场的情况下,直接调查或询问人们改善或保护某一环境资源的支付意愿(WTP);或接受资源质量损失的赔偿意愿(WTA),以推出资源的经济价值[5]

4.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估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资源价值丰富,可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为明确了解其价值大小,文章开展实地调查,收集第一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笔者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了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游客基本信息、游客出游行为、游客消费支出、游客支付意愿等,此外,在实地调查过程中,还依据两种不同评估方法所需数据的不同,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访谈咨询。此次调查选取了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中的漓江景区地带为主要调查区域,而在该区域的生态科普旅游中又以乘坐竹筏游览漓江的喀斯特地貌为主要旅游活动,因此,主要以位于该区域的阳朔为最终旅游目的地开展调查,以乘坐竹筏游览漓江到达阳朔的游客数量为此区域的生态科普旅游的游客总量。调查于2018年的五一假期和暑假期间对阳朔游客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485 份。

4.1 生态科普旅游资源使用价值的评估

文章采用评估无价格商品效益的常用技术——旅行费用法(TCM)评估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资源使用价值中的旅游价值,且为能更为准确地估算费用,主要采用旅行费用法中的分区旅游费用法(ZTCM),具体评估如下:

游客旅游率的估算。考虑到估算方法的实际可操作性,因此在应用分区旅游费用法(ZTCM)时对于游客出发小区是按客源地(省级行政区)来划分,根据此方法及对有效问卷的整理,共划分为湖南、贵州、四川、广东、江苏等11 个出发小区。而对于游客旅游率的估算,文章综合借鉴了前人的研究及漓江喀斯特地貌的特征,认为城镇人口收入相对稳定,且出游动机和固定出游率也相对较高,因此,选用城镇旅游率,即旅游人数占该出发小区城镇人数的比率,其中,各出发小区的游客人数=2017年漓江竹筏游的游客量(56.22 万人次)×某出发小区被调查的人数÷抽样调查的总数(485)。

通过对各出发小区2017年相关统计年鉴的查找得知,其城镇人口数分别为:湖南22975 万人、贵州1213万人、四川 4217 万人、广东 7801.55 万人、江苏 5520.95 万人、上海 2120.88 万人、北京 1876.6 万人、天津 1091万人、辽宁2948.6 万人、河北4136.49 万人、广西2404 万人;而后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最终得出广西区外各出发小区的旅游率为65.59%;广西区的旅游率为86.79%。

游客消费支出的估算。对于游客乘坐竹筏游览漓江喀斯特地貌消费支出的估算,文章在实地调查询问游客实际花费的基础上,结合市场标准计价进行,计算公式为:

漓江游客的费用支出=游客往返交通费用+漓江景区的旅游花费+总时间价值

漓江游客的总消费支出=∑(各出发小区游客的费用支出×游客量)

在对游客消费支出的具体估算过程中,还需注意几个问题:1.游客交通费的处理,占大多数的区外游客涉及中转到达漓江问题,因此,文章依据游客在中转站停留不足一小时的,按其出发地至漓江游览到达阳朔为其交通费,若在中转站超过一小时的,则按中转站至漓江游览到达阳朔为其交通费;2.游客游玩费用的处理,漓江门票虽有因游船等级和服务的不同而费用有所不同,但为便于计算,文章以官网所公布的“磨盘山——阳朔”的单程三星级游船票320 元/人次为准,而在游玩过程中涉及的其他费用,则通过实地调查的直接询问为准;3.游客时间价值的处理,文章将运用机会成本法计算游客因游览漓江而放弃从事其他工作获得利益和价值的时间机会,计算公式为:

漓江的旅游时间价值=漓江的旅游时间(小时)×40%×小时工资(在岗职工平均年薪/240/8)①旅游时间的40%由来是文章根据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借鉴而来,即旅游时间价值可用机会工资成本的40%来进行计算;小时工资的计算则是根据各出发小区的在岗职工平均年薪和国家规定的每年工作日来计算。

漓江的旅游时间=游客的交通时间×2+在漓江停留时间

综合上述,文章根据所划分的11 个出发小区逐一计算出各出发小区游客的旅游费用支出;再计算各出发小区游客的平均费用支出,而后进行汇总即乘以总旅游人数,可得2017年漓江旅游的消费支出为68681.13 万元。

游客消费剩余的估算。游客消费剩余的估算需通过建立旅游率和消费支出的回归模型,然而,旅游率又将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为能更为准确地构建旅游率和消费支出的回归模型,文章先作假设各出发小区的旅游率可能会受到城镇人口、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等因素的影响,进而运用SPSS 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此探明旅游率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从表2可看出,旅游率与消费支出呈现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31,表明游客的实际旅游花费增加时,参与旅游的人数将会呈递减趋势。

在明确旅游率与消费支出的相关性后,文章对其进行了回归分析。通过所构建的数学模型与各模型拟合曲线后得知,在构建的模型中,Power 的相关系数、F 检验值和显著水平都相对较高,且与漓江旅游发展实际情况也较为吻合,因此,文章选用Power 模型为旅游率与消费支出的回归模型,回归方程为:

Y=3487795X-1.9731;Y=旅游率;X=消费支出;

F 检验为33.51>F0.0(11,30)=8.63,表明了此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上述回归模型分析了旅游率与消费支出的相关性,若在旅游费用增加的情况下,旅游人次是否会有所变动,又是否会影响到漓江的旅游价值。为此,根据实地调查的反馈情况,以100 元为一档设置旅游追加费用,分析随着追加费用的增加,在游客消费支出逐渐增大的情况下游客量的变化,并以此计算出各出发小区在追加费用后的旅游人次,经计算得知当追加费用为3000 元时,国内游客为零。而后,利用追加费用和旅游人次进行回归模型构建,得知Logarithmic 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895,显著水平为0.000,为较佳的拟合模型,因此将其作为漓江旅游追加费用与旅游人次的回归模型,回归方程为:

Y=787395-98971LnX;Y=旅游人次;X=追加费用;

F 检验为5137>>F0.0(11,68)=8.13,表明了此回归模型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通过上述相关分析,可知追加费用和旅游人次曲线下的面积即为消费剩余,因此,可以估算得出漓江游客的消费剩余为:

表2 旅游率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

使用价值(旅游价值)的估算。经过上述估算,得知漓江游客的旅游率、消费支出、消费剩余等数值,为此,文章可根据旅行费用法(TCM)的计算公式最终估算出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资源使用价值中的旅游价值,具体为:

漓江旅游价值=游客消费支出+游客消费剩余

=68681.13+37447.63

=106128.76(万元)

即漓江的使用价值(旅游价值)为106128.76 万元。

4.2 生态科普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的评估

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资源的非使用价值包括选择价值、遗产价值和存在价值,文章针对生态科普旅游资源的特征运用条件价值法(CVM)对其非使用价值进行评估。在对漓江开展实地调查过程中,为避免支付方式偏差,在调查问卷中还设计了不同的支付方式,并设置20-400 元及其以上共8 个层次的支付金额,调查游客的具体支付意愿,具体调查分析如下:

游客支付意愿分析。通过对485 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整理分析得知,乘坐竹筏到达阳朔的83.1%游客,共403 人愿意支付一定的费用对漓江的生态科普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与管理,不愿支付的仅有16.9%;可见,游客对漓江的支付意愿相对较高,为其非使用价值的使用,生态科普旅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较为夯实的基础。在具体的支付金额方面,所设置的20-400 元及其以上8 个层次支付金额都有游客选择(见表3)。

表3 游客支付意愿(WTP)值统计表

从表3可以得知,游客对漓江非使用价值的支付意愿呈正态分布,随着支付金额值越大,愿意支付的游客比例越小,支付意愿为80 元的人数最多,为136 人,占28.04%;其次是100 元的,占21.65%;支付意愿最低层和最高层次的游客人数都相对较少,这表明,大部分游客对漓江喀斯特地貌有了一定的保护意识,并愿意赋予一定的经济支持与参与,但却因多方因素的影响,支持力度还有待提高。再者,文章还对游客的支付动机开展了调查,发现愿意为保护漓江持续存在而发展下去,即愿意支付存在价值的游客高达54%;而愿意支付遗产价值与选择价值的游客分别为29%、17%,可见存在价值作为非使用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大多数游客的认可,漓江的保护与持续发展急需人们这样的一种生态保护意识与认同。

非使用价值的估算。通过前文的分析得知,乘坐竹筏游览漓江到达阳朔的游客,在调查所设置的8 个支付意愿层次值都均给出了自己支付金额,虽部分游客的支付意愿金额有着较大的差距,但对于漓江却有着明显的支付意愿。因此,可依据此次调查的有效样本量数据,估算游客为保护和促进漓江持续发展的平均支付意愿值:

支付意愿WTP=

=(20×13+40×40+60×46+80×136+100×105+200×48+300×7+400×8)÷403

≈101.49(元)

经估算可知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者资源漓江段的游客支付意愿为101.49 元,但要估算其非使用价值,还需通过合适的总人口样本数进行计算,为尽可能避免计算偏差,及考虑到漓江当前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文章采用较保守的方式进行估算,即以2017年乘坐竹筏游览漓江的游客量(56.22万人次)作为总人口样本,其非使用价值为:

总支付意愿=WTP 值×游客量=101.49 元×562200 人次=57057678(元)即漓江的非使用价值为 57057678,约为 57057.68 万元。

非使用价值的各构成价值估算。漓江喀斯特生态科普旅游资源的非使用价值由选择价值、遗产价值和存在价值构成,经上述公式计算虽已得出其非使用价值为57057.68 万元,但对于各个构成价值的具体支付意愿值为多少并未得知,为此,文章根据调查中游客的支付动机比例进行计算,以此估算游客认同的各构成价值大小(见表4)。

表4 非使用价值的各构成价值估算表

经估算,在漓江非使用价值的各构成价值中,存在价值得到了大多数游客的认同与支持,其价值量最高为30811.15 万元,成为了漓江非使用价值的主要形式,由此表明人们愿意为保护漓江,确保漓江旅游持续发展提供自身能力所及的资金支持;而选择价值是各构成价值中价值量最低的,为9699.81 万元,与存在价值的价值量相比差21111.34 万元,可见人们虽有为未来或子孙后代保护好漓江的意愿,但支付意愿的力度与实际意愿支付费用却相对较低。

各因素对支付意愿影响的相关性分析。为能更好探明游客的支付意愿是否会受到其自身相关因素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文章通过SPSS 分析软件对游客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及游览次数、认知情况等七个因素对支付意愿的影响进行相关性分析(见表5)。

表5 各因素对支付意愿影响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

由表5可知,游客的性别、学历、职业、年龄月收入等的社会作用不同,对漓江喀斯特地貌的支付意愿也有不同的相关影响。性别与游客的支付意愿呈现的是不显著相关性,大部分游客对漓江喀斯特地貌的保护是呈支持态度,即表明游客的支付意愿不因性别的不同而受到明显的影响作用;学历与游客的支付意愿呈显著相关,且相关性水平较高,在实地调查中,学历为大专及以上占了总调查样本的79.58%,尤以本科学历的游客支付意愿较为强烈,这部分游客大都选择非使用价值中的部分构成价值为其支付意愿,可见,学历程度偏高的游客有着其相对明确与理性的支付意愿;职业方面,也与支付意愿呈现显著相关,其中企/事业管理人员、企/事业职员、文教/科技人员的游客支付意愿较高,这些游客群体不仅有着较为稳定的收入,可为漓江喀斯特地貌保护的支付提供充实的资金支持,而且因其职业缘由将会了解或获取与漓江相关的信息,以致其支付意愿更为明显;而年龄则与支付意愿呈现的是不显著相关,但所有的年龄段中26-40 岁游客的支付意愿又是相对较高的,19-25 岁与41-55 岁及以上年龄段的游客支付意愿是呈现减弱趋势。可见,游客的支付意愿在年龄方面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情况,年龄过小或年龄过高地增长都对支付意愿的作用减弱;月收入与支付意愿呈现显著相关,2001-4000 元、4001-6000 元月收入段是游客支付意愿最高的,即在满足个人基本的生活支出情况下,大部分游客还是较为愿意从中提取小部分收入用于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游览次数、认知情况与支付意愿也都呈现的是显著相关,游客在游览多次、对漓江有着较为深入认知的情况下,主动支付意愿更为明显。

5.结语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的方法,对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价值开展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生态科普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内涵丰富、价值突出,共拥有182 项生态科普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生态科普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科普旅游资源2 个大类,及6 亚类、20 种基本类型;而资源价值则由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构成。为能更好地识别其生态科普旅游资源所具有的价值体系及价值大小,提高旅游开发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借鉴现有运用较为成熟的旅行费用法(TCM)和条件价值评估法(CVM),选取漓江这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段为案例地开展相关探讨。通过估算,其使用价值中的旅游价值为106128.76 万元;非使用价值为57057.68 万元,非使用价值还受到游客学历、职业、月收入、游览次数、认知情况等因素的显著相关影响。文章虽对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资源进行了整理汇总,探明了其价值体系及估算了其具体价值量,但在具体的运算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如实地调查的样本数量是否充足,可以较为准确地估算出生态科普旅游资源的价值量等,还有待今后进一步完善与改进。

猜你喜欢

遗产地喀斯特漓江
漓江情画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别有洞天”的喀斯特王国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喀斯特
————水溶蚀岩石的奇观
漓江夕色
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价研究进展
竹筏上的漓江
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等入选世界自然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