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胎蛋白对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效果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2019-05-16金恩浩
沈 迪 张 莉 金恩浩 陈 英 刘 晗 王 健
原发性肝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大部分患者在中晚期才被发现,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1]。本研究综合分析了甲胎蛋白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效果的评估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80例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TACE前后甲胎蛋白(AFP)浓度变化将患者分为AFP升高组27例、AFP持平组28例、AFP降低组25例。AFP升高组中男性11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4.47±3.14)岁,原发疾病:有肝炎病史18例、无肝炎病史9例,肿瘤数目为1个3例、>1个24例。AFP持平组男性12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4.57±2.21)岁,原发疾病:有肝炎病史19例、无肝炎病史9例,肿瘤数目为1个3例、>1个25例。AFP降低组男性10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4.91±3.21)岁,原发疾病:有肝炎病史17例、无肝炎病史8例,肿瘤数目为1个2例,>1个23例。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系原发性肝癌;②患者均接受TACE;③患者肝内至少有1个可以测量的肿瘤;④患者无其他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⑤患者及监护人同意参与此次研究。
排除标准:①原发病灶不显著,不能区别是肝癌或其他癌肿的患者;②患者系继发性的肝癌;③脏器严重障碍或依从性较差者;④有严重精神类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⑤患者及监护人不同意参与此次研究。
1.3 方法
分组:患者手术前后进行甲胎蛋白水平检测,规定术后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较术前提高20%以上的为ATF升高组。手术前后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变化在±20%内为ATF持平组,术后血清甲胎蛋白含量比术前降低20%以上的为ATF降低组。
3组患者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手术。手术方法: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前禁食6 h,手术区皮肤消毒麻醉,采用Seldinger方法穿刺插管,插入肿瘤供血靶动脉,先用奥沙利铂100 mg灌注化疗,然后用雷替曲塞4 mg +碘油5~20 ml混合成乳化栓塞,碘油的剂量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取。最后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
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和生存分析。疗效评估包含疾病控制率,生存分析包含生存率。
1.4 观察指标
血清学检测:在患者接受TACE 术前 1 周左右及术后 1 个月左右检测血液中甲胎蛋白含量,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含量。
疾病控制率(DCR)=(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稳定例数)/总例数 ×100%。完全缓解(CR):所有目标病灶消失。部分缓解(PR):所有目标病灶直径之和减小 30%以上。疾病进展(PD):所有目标病灶直径之和增加20%以上或者发现新的病灶。稳定(SD):所有病灶直径之和变化介于缩小30%和增加20%之间。
生存率:从治疗之日算起,直到患者死亡、失访或者随访至 2 年。患者开始接受治疗后,需每月定期随访患者。对3组患者半年、1年、2年生存率及3组患者生存时间中位数进行统计分析。
满意度:对术后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访问,评价结果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将满意与基本满意纳入统计满意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系统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疗效评价
对比3组患者疗效评价各指标,疾病控制率(DCR)、部分缓解(PR)、稳定(SD)依次为AFP降低组>AFP持平组>AFP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进展(PD)例数AFP升高组>AFP持平组>AFP降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完全缓解(CR)例数都为0。见表1。
表1 3组患者疗效评价各指标对比/例
2.2 3组患者生存率比较
3组患者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生存率,AFP降低组生存率在各个时间段内生存率均最高,其次是AFP持平组、AFP升高组。3组患者各个时间段内生存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生存率分析对比(例,%)
2.3 3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3组患者手术满意率AFP降低组>AFP持平组>AFP升高组,满意率分别为88.0%(22/25)、71.4%(20/28)、59.3%(1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214,P=0.038),详见表3。
表3 3组患者满意度对比/例
2.4 3组患者血清学指标对比
比较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含量发现,白细胞含量、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含量AFP降低组
表4 3组患者血清学指标对比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具有早期症状不明显的特点,绝大部分在晚期才被发现[2]。甲胎蛋白水平变化与是否患原发性肝癌具有相关性,是诊断原发性肝癌最合适的标志物[3-4]。在胚胎发生过程中,肝细胞会产生大量甲胎蛋白。而随着胎儿出生其含量随即减少,导致甲胎蛋白含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肝细胞产生甲胎蛋白的能力受限[5]。但是,当生殖细胞或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原癌基因可能会因此激活,并且肝细胞和其他细胞恢复甲胎蛋白的合成的能力[6-7]。当甲胎蛋白含量大于400 μg/l时,应当考虑患者患原发性肝癌的可能。进一步诊断必须结合影像学诊断和病理细胞学检查[8-9]。同时,甲胎蛋白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预后评估也具有重要意义[10]。甲胎蛋白可用于监测肝癌患者对手术的反应。若在接受手术后,患者甲胎蛋白含量被检测到明显下降则代表患者对手术具有良好反应[11]。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和分期主要依据肝功能,肿瘤个数,肿瘤大小、PS评分,是否伴有肝内血管侵犯和远处转移的发生情况进行选择[12]。手术切除和肝移植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手段,然而,大多数原发性肝癌患者已经处于晚期阶段,不适合接受手术治疗,而肝动脉化疗栓塞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被认为是原发性肝癌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治疗方法[13],已成为NCCN指南中推荐的不可手术原发性肝癌的标准治疗方案。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患者无手术适应证时,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是有效的,尤其是原发性肝癌患者在BCLC B期有更为明显的疗效。肝癌细胞生长时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和营养物质,TACE主要通过肝动脉供血动脉局部灌注化疗和栓塞,使病灶区域药物浓度升高,从而阻断肝癌细胞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给,导致腺癌细胞退化坏死,而AFP则主要由肝癌细胞以增殖状态产生[14]。 AFP应在TACE后降低,但部分患者在TACE后可能不会改变或增加AFP。原因可能是:灌注的化疗药物对患者肝癌细胞不起作用。此类患者病灶区域,侧支循环丰富,栓塞无法完全阻断肝癌细胞氧气与营养物质的供给。由于在进行灌注手术时注入大剂量化疗药物后,肝肿瘤组织因缺血而坏死,坏死产物释放常表现为急性生理紊乱,导致多项血液指标的改变[15]。具体表现为白细胞含量、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含量升高,血小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含量降低。在本次研究中,甲胎蛋白含量越低,患者预后状况越好,满意程度和生存率也越高,白细胞含量、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含量比AFP升高组低,血小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含量比AFP升高组低。
综上所述,甲胎蛋白能够作为评估预后疗效的参考。